APP下载

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试论图书馆学人文与技术的关系

2012-08-15

图书馆 2012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

(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 上海 201199)

人文与技术问题一直是我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图书馆理论界产生较多分歧的理论点。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的知识、信息中心,人文属性是图书馆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有其久远的人文传统。然而,自二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图书馆学带来强大技术支持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学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使得图书馆学人文传统的研究逐渐消退,这种情况还在延续。

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人文与技术问题,应当放置于图书馆所生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认识,要以满足用户知识信息需要为前提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寻人文与技术整合的可能与线索。

1 人文与技术

1.1 人文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人文,即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按照普遍的观点,即指“把人作为一切事物即世界的标准的理论;其根本观念是从人类自身角度来思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关系。其实质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精神的价值。”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知识宝库,其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图书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约翰逊认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施蒂格强调:“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谢拉提醒人们: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事业,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前四条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联系。图书馆人文和人文思想是图书馆在社会历史变迁和科学变革中不致消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机构竞争的重要优势。我国《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表达了图书馆人文理想和目标〔1〕,指出图书馆是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出发点的开放知识与信息中心,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为全社会普遍提供以人为本的平等服务、人性化与便利化服务,承担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和促进全民阅读、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

1.2 技术概念及其内涵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具有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的特点。

在图书馆学界,人文主义论者基本上是把“技术”概念作为实现人文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习惯地将技术概念外延缩小到以现代通讯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领域。但就图书馆事业领域而言,技术概念还应包括传统的编目规则、分类著录、排架标架、文献加工等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技能。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图书馆技术还应包括图书馆为实现其发展和服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办法与规则,如图书馆制度、法律、图书馆行政管理等。

技术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发展早期的手工作业阶段,其专用技术主要是图书的分类、典藏、校雠、目录等方面的技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图书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给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首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以MARC应用为标志的图书馆行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改变了图书馆工作流程、服务方式、服务规则。其次,技术改变传统信息格式,原有的学科术语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图书概念的演化:图书-文献-文献信息-信息资源,以及网络图书、数字出版等,现今已不再新鲜,甚至有人认为数字化技术会改变我们如何书写,如何阅读,如何形成知识。比如,读者概念,传统意义上是指到馆的现实读者,而现代意义上的读者则是指利用图书馆实现信息获取的一切用户,包括虚拟读者。图书馆的概念也超越了物理空间,不仅指实体的客观存在,也指具有一定系统化信息知识的虚拟存在。再比如,各种类型或模式的图书馆联盟存在,以及数字阅读、虚拟参考咨询、知识导航等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包括一些专门为弱势群体阅读服务的专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人文关怀、普遍均等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意义。

1.3 人文与技术的论争

技术与人文之间的矛盾和抵触,由来已久。西方自17世纪以来,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知识,形成两个学派。人文主义往往以理想的方式想象世界应该怎么样,现实世界也的确有太多的缺陷,人文追求给了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革,一度使技术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不断迸现的技术亮点,甚至使作为目的的人文相形黯然。

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科研究中,人文体现于价值层面,而技术则是为实现这种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们是属于两个层次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文理念,对技术抱持偏见,造成了图书馆学的分裂。1953年,谢拉指出,图书馆学对图书馆工作的技术方面缺少必要的注意。徐引篪、霍国庆认为,“正是因为图书馆的保守性质,新生的情报学不能见容,最终导致了图书馆学的不稳定与情报学的分离”。而对图书馆学理论而言,经历这场分裂,主流图书馆家终于放弃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价值取向,重新回到了关注图书馆相关技术和应用性研究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检索技术与机器编目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图书馆研发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主导了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技术问题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热门课题。我国图书馆界在20世纪90年代对图书馆的这两个问题经过了初期的概念解析和体系化探索后,在二者的关系上渐渐出现了两种相左的观点,特别是在人文和技术孰主孰从的问题上,出现了较大的冲突,冲突的焦点就是人文和技术谁将能主导图书馆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文技术之争升级。它不仅仅改变了图书馆自动化研究等原本属于IT应用的领域,也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标引与编目、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传统技术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甚至影响了理论图书馆学。它严重冲击了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同时也改变了理论图书馆学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研究主体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图书馆学理论面临危机,不仅不能解释客观现实,更难预测图书馆发展的未来,理论失去应有的韧性。〔2〕甚至出现“图书馆消亡”危机论调,图书馆学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有没落的趋势。

2 论争产生的根源

就人文与技术之争看,“图书馆危机”并不是空穴来风,引人深思。

2.1 不管是图书馆学研究还是图书馆事业实践,都必须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危机不单是来自图书馆内部,而更多的是来自图书馆所处的外部信息和技术环境的变化,来自人类社会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递、处理和保存模式的变迁,整个社会信息链的变迁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传统信息链的图书馆服务无法适应新的信息链机制,从而造成图书馆服务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信息交流机制,图书馆不再处于社会信息链的中心环节。这是图书馆危机的根本原因。从图书馆发展史看,20世纪中叶发明了叙词表等信息描述组织系统,以及被视作最具革命性的图书馆行业迈向自动化、规范化和全球化的MARC应用〔3〕,到后来以共享书目数据而形成图书馆联盟 (这种联盟最成功的例子就是OCLC),再到“书目控制”理想的实践,图书馆一直处于社会信息链中心环节。但是进入1990年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生产、组织、传递、存贮与利用的原有格局,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阅读行为,图书馆人试图用书目控制的原理对网络世界的数字资源进行有效地揭示组织和控制,这一理想以OCLC先于Google启动的NetFirst项目的失败而搁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Google为代表的基于网络机器人的自动发现的搜索引擎的成功。这充分说明图书馆界对社会环境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对人在知识信息方面的需要认识不够。

2.2 人文与技术的此消彼涨,所暴露的问题便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人文失落”与“技术至上”〔4〕的论调便是佐证,说明图书馆学的发展正经受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史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范式:技术范式、人文范式、知识范式、认知范式、信息资源范式和制度范式等〔5〕,存在要素说、矛盾说、系统说,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以及知识资源说,图书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到目前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这种局面不利于图书馆学正常发展。其次,图书馆学研究中引入或套用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使图书馆学本应该具有鲜明的图书馆人文特质被边缘化了,造成专业思维、专业方法缺失。〔6〕图书馆学必须打破人文传统与技术传统对峙、相持的局面,寻求在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性突破。

2.3 技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比重的增加有其合理性。观其本质,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从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促进知识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技术无疑因其目的性、社会性和多元性,它能满足人们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变革与信息环境变化的需要。图书馆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在图书馆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图书馆形态演变的直接原因〔7〕,因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对技术应用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3 重新审视人文与技术的关系

人文与技术是内在统一的。(1)从概念上看,技术本身存在人文维度〔8〕。(2)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人文与技术就是在促进社会知识信息有效交流、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体现其内在价值的统一。有效和重要的图书馆服务是由用户的需要而不是仅靠技术进步推动的。图书馆不断引入和创新应用技术工具来实现它的工作目标,以此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与效率,提高图书馆服务自身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人文价值。因此,当我们把技术应用与图书馆的价值实现紧密结合时,技术本身的力量才充分显示出来。(3)技术与人文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单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源于人或人类社会的需求,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背景,其本身就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工具性的东西,是手段和方法,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强力“引擎”的作用,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人们信息获取、信息交流方面的需求,而且是图书馆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它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交流系统高效运转,促进知识信息的有效交流,从而满足人的文化知识需要和社会文化进步。从另外一角度看,技术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技术应用与人文相结合,会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技术创新与人文相结合就更显示出技术水平的先进性。(4)人文与技术在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变革与信息环境变化方面,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统一。图书馆学也不是技术科学,图书馆技术的形式、功用、作用方式,无不反映着图书馆所在时空中的社会人文特性,反映着这种技术产生时人们的技术价值观,反映其所在环境的历史特征,技术离不开人文的指引,从人文始,通过技术应用与创新性融合图书馆人文精神,使目的与手段之间互补与整合〔9〕,以满足人们需要,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价值。

4 构建图书馆人文技术,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需要

所谓人文技术是以人文科学为根据,以认识、塑造、控制、服务人为目的而建构起来的技术。〔10〕图书馆人文技术则是以科学的人文思想与理念为依据,以建设人文关怀的图书馆而构建起来的技术。人们总是根据对人的认识来展开相应技术建构的,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中心,首当其冲关注的是人的知识信息需求,只有建立在满足人的知识信息获取、交流等方面需要的技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这种认识越是深刻、全面,图书馆据以建构的技术便越是合理,通过对知识、对知识交流系统的控制,促使人类自觉创造和谐文化、自觉发展。

构建图书馆人文技术需要注意的几点:(1)坚持人文精神渗透图书馆技术应用全过程。没有人文指引的技术,其在行业的应用必然是生硬的,或者是短命的。(2)克服“技术至上”的倾向,构筑人文关怀图书馆。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供给与图书馆治理;另一方面,图书馆信息化要强调技术的人性化,而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简单照搬应用。(3)在作为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现代技术中,技能仍然是技术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要重视馆员和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的问题。这也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社会使命。

5 结语

图书馆人文关怀是图书馆人永恒的理想,而技术则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东西。技术发展只会越来越有利于图书馆人实现他们的人文理想。图书馆人文精神不排斥信息技术,现代图书馆人文关怀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图书馆技术应该更加关注人文因素。人文与技术的整合,是社会信息环境下满足人及人类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图书馆人文技术的建构正当时。

1.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5

2.储流杰.精神的复归 人文的趋向——图书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杂谈.图书馆,2002(4):7-9

3.刘炜.知识组织:图书馆职业的核心能力.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32-33

4.卢泰宏.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4-10

5.白卉,蒋永福.图书馆学范式初论.图书情报工作,2009(1):34-38

6.王宗义.专业思维与专业方法:关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散思.图书情报工作,2009(11):21-24

7.邱五芳.超越习惯学术分野——对图书馆学技术、人文研究的另类思考.图书馆,2003(2):6-9

8.孟僵伟.技术的人文维度.哲学动态,2002(5):15-18

9.蒋永福.在技术传统与人文传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图书馆建设,1993(4):12-15

10.苏富忠.思维科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48-349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人文
图书馆
人文绍兴
飞跃图书馆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去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