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整合本土资源逐步告别贴牌
2012-08-15邓小亮
■文/邓小亮
高安:整合本土资源逐步告别贴牌
■文/邓小亮
高安陶瓷从起步、发展到壮大,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断凸现。由于高安产区发展起步晚、扩张速度快,为数众多的企业靠贴牌起步,发展至今,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产品结构单一、配套不齐全、品牌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目前,高安陶瓷产业发展已处于拐点阶段,企业之间唯有站在产区及产业的高度,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逐步告别贴牌、进行品牌化发展,才能治愈当前产能过剩、产品竞争力弱、品牌效益差的痼疾。
贴牌之路前景黯淡
不少高安陶企靠贴牌生产起家,但他们对贴牌生产却是又爱又恨。2009年,随着高安产区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品种日趋完善,吸引了部分外地品牌前来委托贴牌生产,甚至其中不乏广东、福建的高端品牌。当时,贴牌产品主要以瓷片和仿古砖为主,其他类型产品并不多见。在这样的形势下,高安某专业生产仿古砖的企业曾一度把大部分产能都用于贴牌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使企业腾出更多精力去专注做好产品生产。但随着市场波动、贴牌商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状况,同时因涉及利益,双方在某些条款上很难达成一致,导致该企业与贴牌商的合作未能保持下去。当合作终止后,该企业再将目光投向市场时,才发现自己在渠道开发上已荒废多时。
贴牌对于企业发展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在高安产区,做贴牌选择面过于狭窄,但依赖性很强,而且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产品,如果不符合贴牌商的要求,就无法拿到订单。这么一来,高安本土企业的命运就交到了贴牌商手里,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主动权,发展前景黯淡。
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贴牌没有前途,这在高安本土陶企中达成了共识。因此,逐步摆脱对贴牌生产的依赖,整合利用自身资源已是势在必行。
高安本土陶企之间的资源整合曾有过不少实践先例,但并不尽如人意。本来由于产品结构都比较单一,陶企之间达成战略合作联盟,应该是双方互利的好事,但这种合作最后都因条件不成熟而夭折。比如,在2011年“金九银十”的市场旺季,高安产区呈现一片喜人形势。江西金凯瑞陶瓷由于产品结构单一,因此联系华硕陶瓷等企业洽谈砖坯的合作事宜,但由于在淡季和旺季的产量分配等环节出现分歧,导致合作未能达成。
理论上,高安本土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行得通,但短期会比较困难,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顾虑太多了,很难达成一致的认同感。这些顾虑包括:担心会造成各自经销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因为很多企业的市场范围及客户分布重叠度很高;对对方生产能力、品质管理、营销能力信心不足,担心旺季供应不足,淡季则压力过大;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以两家分别生产聚晶砖和普拉提产品的企业之间合作为例,两种产品生产成本差不多,但卖价上,普拉提要比聚晶砖高出许多。因此,哪一家企业都会选择去做普拉提而不是聚晶砖,所以,分歧在所难免。
事实上,这样因企业在某些方面相互争执而产生的尴尬局面,在高安产区并不鲜见。由于本土陶企在生产成本、产品定位及市场布局等方面基本雷同,双方利益点重合度较高,因此双方互补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土企业的资源整合确实阻力重重,但市场环境和高安产区的客观状态,又决定了陶企之间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取长补短,发挥出1+1>2的效应,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品牌化是发展方向
从陶瓷行业发展的趋势看,高安陶瓷要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气候、站稳脚跟,就要整合资源、实现转型,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高安产区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是“散、小、乱”造成的,政府有关部门应提高准入门槛,那种仅有1条生产线、无法形成规模的小企业,不仅给环境造成污染,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对于已有的规模企业,政府应加以扶持、整合、引导,鼓励他们形成核心竞争力,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另外,高安陶企需要从企业内部提升,转变思想、提升产品质量、进行品牌化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广告战、促销战、渠道战之后,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仅需要高品质的产品,更需要高品位的品牌。在优势品牌将逐步取代弱势品牌市场份额的趋势下,高安陶企应彻底转变思路,舍弃眼前小利,舍得为铺平品牌化发展之路投入资金。
当然,告别贴牌、整合资源、转向品牌化发展,并不是仅靠有想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只要认准了品牌化发展这一正确方向,高安陶瓷产业就能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更广阔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