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自信的四维根基
2012-08-15王静
王静
试论文化自信的四维根基
王静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本质来讲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与特质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基,国家的强盛是我们提振文化自信的国力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理论根基,党的领导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指引力量。认清文化自信的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领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从而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文化自信的心态。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对比中,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才能厘清文化发展的动力,提升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性,反映了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气质,是这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历史的传承中,中华民族不仅铸造了灿烂的文明,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而且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气质,即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骄傲和自信的源泉。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文化,到宋词元曲,从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到天文科学、农业技术,社会各领域的成就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瑰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历史的过去,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辉煌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近年来孔子热、汉语热的涌现,强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现所赢得国际的赞美与惊叹,着实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将来,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世界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21世纪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发展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深入,但文化交流的深入,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同质,相反,文化的发展将呈现一种相互交融的多元性景象。这就要求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文化必须具有一种包容的能力,善于汲取借鉴他者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发展自我,同时,也避免自身文化对他者文化的侵略与消灭。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西方文明中的内在不足,过度的理性与资本的贪婪淡漠了对人的关怀、对自然的关怀。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文明观克服西方文明的不足,引领世界的发展。在这两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同天下之人谓之仁,仁者,爱人;穷宇宙之理谓之道,道者,达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性的追求不是停留在纯粹理性的阶段,而是讲求“仁”与“道”的结合,不偏执于理性,重视人的价值,崇尚天人合一、仁厚无执、睦邻友好,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讲求兼容并蓄,注重文化交流与互融,追求小康大同。这些宝贵的思想契合了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能为他者文明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世界的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在全球化发展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将可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以是“可能”,是因为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而非躺在其上。何谓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即返本开新。我们知道,每种文化生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这个文化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要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必然要通过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欲成为文化自信之根源,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弘扬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文化滋养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了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在其绵延的几千年形成了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恰好给了我们振兴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自立、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的支撑下,中华民族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创造了无数辉煌。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有助于鼓舞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复兴的信心,使我们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使传统文化生命力重新焕发出魅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内在动力。因此,在提振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激发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觉,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二、文化自信的国力根基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文明影响的延伸或扩张,每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都伴随着国家的强盛。近代以来,西方文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文明。这背后,支撑西方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西方工业化的物质成果,为西方文明阐述其优越性提供了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庞大商品的堆积,不仅满足了资本家的欲望,同时也为西方国家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反,这时诸多传统文明国家却因在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于时代发展,逐渐丧失了对自身的文化自信,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方,认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本国的就是落后的。我国也不例外。经济的落后动摇了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信心。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我国一度刮起了一股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全盘西化风”。在这股浪潮中,我们不仅险些丧失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自信,将传统文化当做历史的余孽一股脑儿地全部丢进历史的垃圾桶。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仅使农村从属于城市,同时也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其中就包括对文化的认同。
然而,百年以来这种文化自信丧失的局面因中国的国力的强大正在逐步改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正在以大国的身份迈向世界。与我国国力强盛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以及我国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在各种世界的舞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风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认识再认识,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现代化不应一定要建立在西方文明之上,在东方文明之下同样可以开辟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西方文化有优于中华文化的地方,但中华文化也具有西方文化无可替代的优势。从全盘西化到学国学、穿汉服、祭孔子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恰恰是国家实力变化带来的文化认可的变化,既包括他者对我们文化的认可,也包括我们自己对自身文化的认可。这两方面的认可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硬实力。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部分。软实力主要指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的影响力与感召力。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等表现出来的有形实力。二者既相互区别,也紧密联系。硬实力为软实力提供基础,软实力影响着硬实力的发展。软实力只有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有支撑其成为实力的根本。离开了硬实力的软实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离开了软实力支撑的硬实力将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自信不仅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硬实力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与感召力,促进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文化,自然就展现出了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这样的文化能够给人以自信。此外,硬实力的发展能提出更高要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发展,从而提振文化自信。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硬实力抽象地谈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强调硬实力并不是推崇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提高了,硬实力发展了,文化软实力自然就提高了,文化自信就增强了。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文化的生命力的坚信,是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作用中提高的,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根基的。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发展两种生产力:一是提高物质生产力,二是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质量仍然不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仍有待进一步转变,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促进科技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随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更多的竞争是体现在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提高经济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既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
三、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文化自信除了需要历史的支撑和实践的证明外,还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领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发展。我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深处,同时也来自于文化理论的科学性。科学的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能赋予文化发展以正确的方向,帮助我们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繁荣的新局面。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根基。
文化的自信来自理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它的到来为中国重新思考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东西文明的相遇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不仅以武力征服了东方,同时也以其文化动摇了国人的文化观。从当时的历史看来,社会整体上对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不是掉进了无自信状态,就是陷入了“天朝帝国”般的盲目自信,或是以文化为用的虚假自信中。思想的混乱状态阻碍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首先,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为寻求人类社会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他们将文化提到了人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步”。〔1〕但促进人发展的文化,不是全部的文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其次,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但文化又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我们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时,要充分看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采用简单的经济决定论。经济是一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了内在支撑与动力,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正如马克思分析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所指出的那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把小提琴”。〔3〕因此,文化发展的高峰与经济发展的高峰可能存在时差。最后,对待不同文化的科学态度。世界历史的发展,必然打破各个民族相对封闭的状态,产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必然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分。落后文化要实现发展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分析文化的积极性与局限性,取长补短,避免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片面做法。马克思在分析西方文化时,肯定了西方文化的积极作用,但是,他反对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殖民式入侵,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给东方带来进步,反而造成了落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比虽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同样有不可克服的腐朽之处。科学的文化态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正确的文化心态,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心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二是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在面对外来文化,不卑不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地姿态学习外来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宽容与虚心并重。因此,对待不同的文明时,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自我陶醉,积极吸收外来文明先进之处,在取长补短中更新自身文明。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走出了探索文化定位的黑暗期,树立了科学的文化观,取得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相继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在社会主义初期文化探索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自我封闭的文化,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为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明,是融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精神为一体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推动力和凝聚力,能为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能为中华民族世界形象的重塑提供精神支撑。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满足。这种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成就作用到人的心理上必将端正文化态度,提升文化自信心,凝聚人心,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
四、文化自信的领导根基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中的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内涵、文化地位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觉醒,是一种理论认识的自觉和实践责任的担当。文化自觉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离开了文化自觉,则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我国的文化自信除了来自于历史的深厚基础与现实的支撑外,还在于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个文化自觉首先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责任的自觉承担。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从建党以来,党就一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意义,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如何发展自身”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文化建设的探索之路。
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党就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近代以来,面对思想界的文化论争,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重塑中国文化的责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性质、地位、目的及发展,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任务。这就解决了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批驳了盲目的国粹论、西化论,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水平的表现。新中国建立后,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党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将文化建设放在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反映了我国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把握,指明了我们未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动力、目标、格局等。
党的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以世界视角关注文化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芳自赏,必须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中;另一方面,使得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处理好国际国内的关系,处理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在与其它文化积极的对话中,才能反思自我,汲取精华,弥补不足;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扩大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党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文化建设的“走出去”战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局面,在积极与国际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发展。
党的文化自觉集中表现于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促进文化发展。离开了历史的文化建设是虚无主义,离开了时代发展的文化建设是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从里到外塑造着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民族要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在回答“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还有生命力”这一事关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古为今用”的方针,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开出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传统文化为现代人提供文化之源,并推动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在以民主文化为根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党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提出了和谐文化等概念,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同时,也要注意运用现代形式发扬孔子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宝贵思想,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党的文化自觉集中表现于以理论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找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才能促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对待各种文化奉行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文化发展的。党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搞好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强调文化建设一定要走发展创新之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咀嚼和吸收来促进文化发展。在这方面,党做出了先进性表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理论成果的取得,表明了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党。在以后的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推动文化建设。
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4〕相信经历了实践检验的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继续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704.
〔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G12
A
1004—0633(2012)03—115—05
2012—02—16
王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2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