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营卫之营与温病营血之营辨析

2012-08-15孟晓辉高广龙

天津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自汗卫气温病

岳 妍,孟晓辉,高广龙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1]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又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并且指出邪入营分的病机与表现就是“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在治疗上其代表方为吴鞠通《温病条辨》[2]的清营汤,清营汤主要是以犀角、生地清营凉血,玄参、麦门冬养阴清热,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全方主要体现了清营凉血之法。显然这里对“营卫气血”的认识已经与伤寒不尽相同了,不同点就在于对于“营”的认识有了变化。温病所讲的营分病特点是神志变化加上“斑点隐隐”,并且温病学家往往“营血”并称。

而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家往往“营卫”并称。众所周知,营卫是《伤寒论》太阳病的物质基础,如太阳中风证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即“卫强营弱”、太阳伤寒证的“卫闭营郁”,都涉及到营卫的问题,太阳中风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证均属于太阳表证,有共性亦有区别,共性就是太阳病提纲所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区别在于前者有汗,后者无汗,患者感受寒邪后,可能会出现哪种证候,主要取决于营卫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卫强营弱”,还是“卫闭营郁”,这是针对外感疾病而言的。

对于内伤疾病的自汗一症,同样取决于营卫二者的状态,《伤寒论》[3]如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云:“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可见,对于内伤疾病的自汗症也是营卫失调所致,治疗上均选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

可见在《伤寒论》中,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出不出汗的问题是由营卫关系决定。在两者中,营为阴,卫为阳,阴主静,阳主动,所以卫气具有主动性,是否汗出,关键是看卫气的功能状态。卫气浮盛于外者,毛蒸理泄,则汗出;卫气不足,卫外不固,同样也会出汗;卫气郁闭者,营气亦同郁闭,故无汗。换言之,营阴外泄,表现出来的是汗症,这与清代的温病学家认为营阴扰动后出现的“斑点隐隐”显然不同。

何谓“营气”?要想深入理解营气的概念,必正本清源。首先是其来源,《灵枢·营卫生会》篇讲:“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可见,营卫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至于营气的概念及营气与血的关系,此篇又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何谓经隧?笔者分析为经脉,此处如果认为是血脉,那么营气与血液就是共行的,这与“独得行于经隧”矛盾,所以前文的“营行脉中”的脉也应理解为经脉,以和血液运行于血脉的脉相区别。此处的“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中的“气”很明显是前一句的“命曰营气”的营气,而岐伯回答时,是把“营卫”作为整体,和有形之血相对应的,前者反应的是“精气”,后者反应的是“神气”。营气与血是异名同类,同类是指来源相同,均化生于水谷精微,不同的是,营分有问题出的是汗,血分有问题出的是血,所以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之与汗,酿自水谷,损其一者,必损其二,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张仲景认为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表现为汗出,并认为“亡血家,不可发汗”,与此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血脉和血液均可见,属“形而下”范畴,古人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血液是在血脉中运行的,也能认识到皮肤发斑、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所谓动血证是血溢脉外的表现。而出汗则不同,汗出可见,汗出自哪,又不可见,于是就把汗出之源称为“营气”,以便和“血”区分,这样就为有形可见的汗液找到了物质基础,营气行于经隧是不可见的,但营阴外越的汗症又是可见的,所以“营气”的概念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

实际上,温病讲的营分证(神志改变加上斑点隐隐)就是血分证,只是比较轻,清营汤归根到底用的就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温病学家借用了“营气”一词,把血分证的轻证称之为“营分证”,认为营分证是血分证的先兆。细细体会,温病“营血”之“营”与伤寒“营卫”之“营”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营气概念的解析,将更好地研读《内经》、《伤寒论》和《温热论》,体会经典的韵味,了解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

[1]叶天士.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自汗卫气温病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