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沽名医 风范长存——缅怀当代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高金亮教授

2012-08-15张伯礼,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病证气血脾胃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我刊名誉主编高金亮教授因病于2012年11月18日逝世,享年73岁。高金亮教授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学兼古今、仁心慈爱、平易近人,且中国文化底蕴颇深,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临床学家,颇具学者大家风范。在此本刊愿与广大读者一起缅怀高金亮教授,追思他的主要贡献与学术思想。

1 品德高尚,学兼古今

先生从医,始终信守“饱学敬畏论”的医德观,一贯敬业重仁。在中医治学、业医、从教和对外交流各方面均有丰富经验和独到建树,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先生治学,追赶前沿,升华创新。擅长临床观察,喜思考,多比较,总结临床治病规律,提出假说,设计科研课题。综观脾胃病证特点,结合多年治疗脾胃病经验,用调治脾胃法诊治胃肠病及老年虚证,老年性骨质疏松证等课题,不断拓展中医脾胃病研究领域,构建了跨专科多脏腑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先生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病证结合造模工作,模拟了脾虚型慢性胃炎、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等,以适应中医科学研究的需求。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医动物造模的创新点。

先生业医,精心诊治每一位患者,遵循“一位患者,一次重托;一张处方,一份爱心”的信念,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一直不脱离临床一线,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具有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精当的用药技能,尤擅长脾胃病、老年病的诊疗,如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癌前期病变、消化性溃疡,结肠炎,以及脂肪肝、慢性老年虚证、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疾病辨证精当,用药精准,疗效显著,长期以来受到患者拥戴。

先生从教,诲人不倦,培养英才,对中医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西学中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近10门课程,主编了《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中药学》讲义,为研究生开设《中医科研方法论》课程,并自编教材,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现多已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栋梁。

先生对外交流,高瞻远瞩,较早的认识到中医院校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向国际舞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期间,他创造条件,竭力推进中医国际教育及学术交流。在国内率先举办中日《内经》学术研讨会,与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建立姐妹校,倡导并主持撰写系列针灸学日语教材;率先开展对台中医教育;承办多届国家教委高级国际中医培训班。较好地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声誉,也为传统医药国际学院的建立奠基了基础。

2 医术精湛,学验俱丰

2.1 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愈病之本 尚“和”是中国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国哲学中有“致中和”、“和为贵”、“中庸论”,强调和解、融合、和顺。中国建筑学中的“四梁八柱,和谐对称”,中国音乐中有“五音和谐,凤鸾齐鸣”,中国社会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等,均体现了尚“和”思想。

和法可视为尚“和”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和法既非蛮补,又非专攻而恰合“勿伐天和”之要旨,具有广泛的和解、调和、和顺、和谐作用,故具有中国医药学的鲜明特色。《内经》曾总括全部治法为:“谨和阴阳,以平为期”。和法具有调和表里、上下、气血、三焦、脏腑等多病位和阴阳、寒热、虚实等多病性的作用,为中医学多靶点综合调整的范例。和法多用治复杂之证,如戴北山所创之“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平其气逆谓之和”等治法,均强调和法乃一切治法之总纲,因此先生认为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愈病之本,并认为中医学的两个起航点为临床实践和文化根基,只有精研中医古典医籍,深探和法学术,掌握经典名方,不断完善和法,才能深入中医治疗学堂奥,完成“学医技、做学问”的双重任务。

2.2 倡导脾胃气血升降论,构建脾胃病证诊疗体系

2.2.1 倡导脾胃气血升降论 先生在精研《内经》、《脾胃论》等前人论著,深刻领会经旨,在认识脾胃的基本生理功能的同时,认为脾胃是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运纳相调,并由于脾胃同居中焦,功能相辅相成,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后天之本,故在脾胃病的临证治疗中强调和倡导脾胃气血升降论,重视气血升降辨证与用药。

升降之说来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正常的脏腑升降功能依靠脾胃斡旋。胃主纳而降,脾主运而升,脾胃同居中焦,升清降浊,通达上下,为脏腑升降之枢纽,故“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先生习用四逆散(柴胡与枳壳同用,一升一降),半夏泻心汤(黄芩与半夏同用,苦辛并用,辛开苦降),佐金丸(黄连与吴茱萸,苦辛开泄)等方,灵活加减运用,调整脏腑升降功能。

脾胃与气血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杲《脾胃论》主张脾胃为元气之本,《济阴纲目》又指出:“血生化于脾。”饮食精微,经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转输,而生化为气血,由此可见脾胃对于气血盛衰和调畅有重要影响。故重视脾胃气血辨证,治疗时注重调理气血,并认为:“调气血即调脾胃。”

2.2.2 构建脾胃病证诊疗体系 综观脾胃病证特点,结合多年治疗脾胃病经验,初步构建了脾胃病证诊疗体系,首先从大的框架上将脾胃病概括为内涵外延三个层面:一为脾胃本病以胃肠病为主;二为脾胃相关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三为脾胃外延病,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的有关内、妇、儿、外、眼、皮科等病证。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路径:1)治疗方案全面。2)辨证论治规范。3)确立以主方加减为主。4)结合现代效药运用。5)疑难病证注重诊治思路的选择。6)注意康复保健方法的纳入。同时注意证候的通约性,异病同证方药的普适性,异病同方的选用,提高了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及范畴。形成跨专科多脏腑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

2.2.3 中医学术思想的四个层次论 完整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包括逐级升高的四个阶次:即技术的、逻辑的、哲学的、美学的。先生认为中医学的美是医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层次,你若醉心于中医学中,常会感到美的震撼,受到美的感染。

中医的语言美:我们在读经典和名贤医案、医话时,时时可以体味到中医语言中蕴涵着诗的韵律、形象、凝练;中医的技艺美:中医的诊疗过程应该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医诊疗过程观察周全,问诊详细,灵活善变,医生思彻天地,心游八极,将个人学识、性格灵感、医理所涵,浑然一体,展现鲜明的风格;中医的方剂美:经方是历代医者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美的体现,医生运用医理,调兵遣将,精心设计,使全方药物君臣佐使,井然有序,动静、升降、刚柔、寒热相济,药到病除。再如通过上文经典和法名方阐述可以体现出,和法能使不和谐之病复归于和,用法精妙,具有善于调节之和谐美;思辨美则体现在研究各种调和之法,义深熟辨,灵动智慧;系统的,才是完美的,理法方药,系统严谨,科学完善,体现系统之美;此外,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仁者爱人,尽现仁爱之美。从而构成和法美的基本框架即和谐美、思辨美、系统美和仁爱美。

2.2.4 中西医要整合,中医理论是核心 先生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认为中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医现代化。指出21世纪是“整合”的时代,当代的中西医学应尽现互融整合之势,而无门户之争。故而中医现代化的实现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又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强调中医现代化既不是西医化,也不是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结合,而是要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尽最大努力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整理、继承和研究,使中医理论得到提高,让中医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以先生研究中医脾胃病为例,处处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作用。中医脾胃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层级的。主要的功能为: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输精,脾主思等。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第一个层级——脾主运化。先是通过与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专家合作,第一次开展了脾胃病的前瞻性研究。在课题设计中,共同关注了两个重要问题:脾胃功能的层次性和选择观察病种的代表性,确定以脾的主要功能——脾主运化为研究中心,选择了功能性、器质性的不同胃肠疾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和胃肠功能紊乱三类疾病。以中医证型为主,异病同治,分别选用健脾益气和调和肝脾两种方药治疗。进而在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中着重研究了脾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疾病演变规律:“因滞而虚,因虚夹邪”。据此研制了相应的5种系列方药。在主持天津市级重点课题“胃术后残胃疾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初步证实了温健脾气,柔养胃阴的治疗功效。就是在实验研究中,也反映出坚持中医特色的鲜明特点:强调符合中医病因学说的“多因素”造模,在国内首倡并完成符合临床需求的“病证结合”造模:脾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犬肝郁脾虚型残胃炎。在观察实验模型变化时,设计实验犬小胃的活体动态观察,坚持了中医学的活体恒动观。继后主持脾胃功能其他层级的研究,例如遵照“脾主输精”的理论,开展了“运脾健骨法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系列研究”,该部级课题初步证实以黄芪、苍术、仙灵脾、没药等为主要药物的运脾健骨方疗效优于西药序贯疗法。在临床治疗胃肠病患者兼有失眠症时,常用大剂量炒麦芽、茯苓取效,其机制缘于“脾主思”。同样,用健脾益气活血法防治老年前期虚证,也是受“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启迪。

2.2.5 衰老缘气虚血瘀,老年病证无纯虚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从中年后期开始的渐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下矣。”从老年前期开始预防和治疗各种虚损病证,对防止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为探索老年前期脑力劳动者虚证的发生规律,先生带领的课题组对近千例老年前期脑力劳动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的临床、实验系统研究。

先生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多年对老年病治疗的经验,明确提出衰老源于气虚血瘀,且老年病无单纯虚证,多为虚实夹杂证。调补脾胃以抗老防衰,历来受到医家推崇。如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凡养老之人,当以养元气,调脾胃为主。”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在《岳美中医案》中强调:“治疗老年病要首重脾胃。”结合本组调查和男女体质差别,以调补脾胃,养血活血为主,研制了以人参、丹参、玄参、太子参、参三七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五参保乾和五参保坤方,并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该方确有较好延缓衰老效果,在临床应用广泛。

猜你喜欢

病证气血脾胃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