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08-15李宁宁
李宁宁
(太原大学应用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32)
21世纪我国已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全国大批高等院校都相继创办了音乐院系,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创办了音乐院系的高校,全国已有上千所之多,分布在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专科性较强的大学当中。高等教育音乐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音乐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专门性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逐年增长的音乐考生人数给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敲响警钟。改变现状重新审视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型的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现状
普通高校陆续开设音乐专业,到现在音乐艺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这种高速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1.音乐学生招生人数和素质不成正比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习音乐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加,教授音乐知识的学校也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入学比率提高,艺术招生考试标准相对较低,所以不少考生因为文化知识差,单靠文化成绩升学无望,才转学艺术专业。这样以来,许多高校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招收到的学生大部分是专业学习时间较短,专业学习不够系统,水平较低的生源。音乐专业虽成为许多学习的热门专业,但大多数考生由于求学心切,只一味的追求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其实音乐专业本身是非常强调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质。这种在考前突击出来的分数,是无法弥补考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不足的。因此即使考入大学后也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音乐毕业生整体素质。
2.社会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改变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艺术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社会对于音乐专业的基础研究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就业压力就相对较大,因为这种基本研究的毕业生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就业较困难。但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好,工作岗位较多,创业机会不少。音乐专业看似就业市场很好,其实很严峻,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尴尬的局面充分说明了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轨。
二、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办学理念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辅之以对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来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2]。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音乐专门性人才所指定的系列教育内容。
1.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音乐教学担负着培养我国音乐人才的重任,但以往培养的那种“纯艺术”“纯专业”类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市场所需相匹配,按需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应用型音乐人才,这是当下高校培养的音乐人才的必经之路。
2.现有的培养理念束缚了音乐人才的培养
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音乐教师的培养理念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时,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轻视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单一式教学模式,很少去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感知艺术,单纯技能性的训练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音乐人才,这是时代性问题也是专业性问题。
3.陈旧的音乐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中,我们能够发现它的教学模式具备三个特点:即理论有高度、教学有深度、专业有精度。培养出的学生像艺术匠人,就是为掌握技术而学习技术的音乐人才,这种教学本身就失去了艺术性和教育意义。另外,在传统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太强调统一标准的原则,在教学中过于重主修而轻选修,导致培养出的音乐人才知识面很窄,综合能力较差。
三、应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音乐人才应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市场为导向,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任何学科专业都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历史趋势和音乐文化市场的主流,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为迎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大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具有技术,懂应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使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
1.转变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前一阶段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成绩。“3C实验区”是2008年1月正式获批立项并投入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实验区项目。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整合三方面资源即课程资源、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以及综合社会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表演(教育实习)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音乐表演能力、艺术创新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对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思考与学习的。我们应该努力转变培养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适合自我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2.转变教师培养音乐人才的理念
教师培养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是任何学科传授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专业化不仅是对教师任教学科传授技能上的要求,同时更是对教师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兼顾音乐专业传授和教育教学两大任务,在教学中不断的继承和创新音乐教育思维,使教学理念应与时代接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多样性、时代性,充分利用在课堂教育中“针对性强、一人一个计划”的特点,调动学生表演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即能接受新知识,又能避免受到教师设定框架而压制艺术个性发展,让他们从一入学就拥有学生和音乐表演者双层角色。只有将教学完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的高素质艺术劳动者的音乐技术性专门人才。
3.加快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突破传统。音乐专业课程不仅由艺术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而且更多的要实施音乐专业与其它学科渗透、融合,鼓励音乐专业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构建真正的多元化的培养教育的选课机制。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不仅要扩大选修课的专业性,还要扩大选修课的知识性,并使每门课程之间既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努力通过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音乐人才的目的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内容要人性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内容中要突出人性化,设计出多方向、多类型、多层次的新内容,如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舞台音效设计等新内容,从而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根据学生考研需求和兴趣特长,调整和加强专业方向课和任意选修课,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将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价值协调起来。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创建学习型社团组织,如合唱队、乐队等社团,增加学生的自我排练与表演机会。形成定期的校内汇报演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通过各种舞台的锻炼,能掌握基本实践经验。学生不仅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展,而且能为更快的融入社会大舞台做好准备。校外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下乡采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演出任务来完成。将校外实践学习活动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建设,长期实行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还能建立长期实习实践基地,从而很好的形成校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实践平台,将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始终贯穿在整个日常教学中,将课堂搬进实习实践基地,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总结学习表演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起到“教中学,学中用”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真正达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上课即上岗、学习即实践的目的。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适时的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要有超前的教育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追求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来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求。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沂大学学报,2011(1).
[3]杨立梅.教师的角色转变、专业化发展与师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