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交市旅游开发探析

2012-08-15康玉庆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康玉庆

(太原大学 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32)

古交为太原市代管之县级市,长期以来,一直以煤炭开采为其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农业、商贸、物流等其他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近期古交市委、市政府根据各乡镇、街办经济特点和地域特色,拟建“六大经济功能区”,其中四区属于旅游业范畴。四区包括:东部之东曲街办、河口镇利用太古高速出口优势,打造现代物流园区;中部桃园街办、西曲街办位居商业繁华地段,建设现代商贸区;周边山地林区之岔上、邢家社、阁上诸乡利用农林牧资源,创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南部常安、原相两乡则利用狐偃山之狐偃庙、狐偃墓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打造“忠”文化旅游区。这些旅游功能区的建设设想,标志着古交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为此,本文仅就古交旅游开发作一探究分析,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旅游资源独特

古交地处吕梁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典型。整个地质从太古代开始、经中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生成了一系列奇特的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形迹,出露了多处典型的地层,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境内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平均海拔1604米,最高峰位于市境西部与交城、娄烦两县交界之史铁沟山岩,海拔2324米。南部之狐偃山,海拔2202米,为境内第二高峰。西南部的东高塔卯山,海拔2108米,为第三高峰。此外,全市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还有西高塔卯山、杉树卯、大前林、红崖掌、寨岩等十余处。这样的地质地貌,构成了古交丰富多样的山地旅游资源。

古交境内多河流,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汾河、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狮子河等。汾河为流经该市的最大河流,由镇城底镇王龙沟西流入境,向东流经古交镇,在河口镇角子崖东出境,境内全长47公里。历史上,汾河流量泓大,河水清澈,船筏争流。清代直至民国,汾河上游吕梁山区砍伐的木材,经汾河古交段河道,源源不断输送太原。[1]上世纪50年代,上游娄烦境内修建大型水库,汾河古交段水量日减。万家寨水利枢纽建成后,古交汾河段为万家寨引黄河水到太原之天然输水道,为此修建的汾河二库,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区修建的汾河公园,也是利用汾河水资源建设的水体旅游景观。除此而外,境内之屯兰、原平、大川、狮子等河流都具水体旅游开发价值。

古交地处吕梁山脉与太原盆地接合部,山地广袤,森林茂密,植被丰厚,生物多样,颇具生态旅游开发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木本、草本和菌类等野生植物63科27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兽类、禽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鱼类等6类137种。境内森林面积达2万余公顷,牧坡草原面积超过3万公顷。[2]其中位于市北端的阁上乡,森林面积占到该乡总面积的94%。正是基于这样的有利条件,古交市积极筹划,建设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金牛森林公园。该公园建于古交城郊,规划面积8.6万亩,总投资4.2亿元,其中绿化投资3亿元。公园依托红梁山、环城南山、北山和东大门,与金牛山的神话传说、千佛寺佛教文化、旧石器时代遗址结合,集文化欣赏、森林休憩娱乐、生态健身疗养、民俗风情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是古交“三环生态圈”中内环生态景观圈的重点部分。

2.人文旅游资源优越

古交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及新石器文化遗址10余处,是太原地区已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出土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大量的石器,其中石器器形颇具地方特色。坚硬的石头保留并向我们转述了古交地区的早期文明。

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古交为戎、狄游牧族居住之地,战国时期为赵国晋阳之西境,近年在境内马兰、镇城底出土战国铜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两汉时期,古交屯兰河下游一带为封建政府国营养马场,后人在此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器。魏晋北朝,古交一带仍为官家牧场,政府在此设置机构监牧。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治所在今古交镇。唐天授二年(691),交城县治徙却波村(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唐朝至五代,封建政府在汾河上游设娄烦、天池、玄池三监牧,为大型国有养马场,古交为其中一部分。宋元明清历代,逐渐开发农业,建立州县,古交分别为交城、阳曲、静乐等县管辖。

悠久的历史在古交境内保留了丰富的文物遗存。从2007年7月开始,至2011年12月,古交市完成国务院布置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工作结束后由政府公布的结果显示,全市共普查登记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为185处,其中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各类石刻、石窟、造像、革命纪念地等。[3]另据文物部门统计,古交境内馆藏文物亦有千余件。种类繁多,弥足珍贵的文物,既可以为研究古交历史文化提供参考,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古交市革命纪念地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古交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晋绥抗日根据地之一部,早在抗战之前的1936年,东征的工农红军徐海东、程子华率领所部十五军团就曾转战古交一带。1937年11月,八路军120师358旅挺进古交,在此建立政权,其后归于晋绥根据地。今古交市有睦联坡烈士陵园、南头烈士纪念塔、晋绥边区八分区机关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收集保存有大量的抗战时期革命文物。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古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最近,古交市有关部门多次组织、邀请该市老干部、民间艺人、艺术家、省市专家召开意见征求会,并多次深入农村、街道采访搜集涉及民间文学、音乐、美术、传统手工艺、曲艺、民俗等近千条信息,经过严谨分析、研究、探索古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等方面的内涵,取得初步成果,从中选出14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民间信仰——圪咀崖娘娘庙庙会、武氏家谱、西仙洞骡马大庙会;民间美术——撕纸;岁令时节——正月二十五点灯盏、清明节习俗、填仓节;生产商贸习俗——冶铁生产习俗、煤炭生产习俗;民间手工技艺——传统榨油、传统翻砂工艺、织布袋、油面儿(油核桃);戏曲——道情戏。其中该市的圪咀崖娘娘庙庙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发扬光大,将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所谓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地理位置、客源等。旅游资源前述已详。古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旧志曾描述其“近带娄烦,远襟河曲,跨东西之峪,会汾孔之流,非惟晋省屏障,仰亦神京保障”。该市位于吕梁山脉与太原盆地接合部,是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是省城太原连接吕梁、忻州乃至陕西、内蒙古的重要现代化工矿城市,是山西省建设“一核一圈三群”中核心区中心城市。古交发展旅游,主要客源以太原经济圈为主,向东可以辐射京、津、唐及环渤海地区,向西向北经吕梁、忻州、大同可接纳陕西、内蒙古游客,向南有临汾、长治、运城、晋城连接中原及东南沿海客源地。

交通优势。交通发展历来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古交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各类设施日臻完善。太古岚铁路穿越全境,为正在建设的太(原)兴(县)铁路的一部分,境内有车站多处,便于游客集散。太古高速公路已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通车,通过太古高速到太原仅用20分钟,到太原武宿机场的距离仅有60公里。不惟如此,太古高速连接太原西北环,通过大运高速和省内“三纵十一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络连为一体,古交旅游开发的交通优势更加显现。

经济优势。近年来,古交市在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领域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先后被评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20强县市、全省民营经济10强县市和农村小康建设10强县市,进入我国东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行列。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38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7.55亿元,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 39.18 亿元,增长 19.5%;财政总收入15.92亿元,增长15.3%;一般预算收入8.59亿元,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2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4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8737 元,增长 16.8%。[4]尤其是被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市和太原市转型综改试点市,这是古交发展史上取得的最大最多的综合性政策,为加快转型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劣势分析

资源潜在。古交旅游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大多数属于潜在旅游资源,将其利用开发成旅游商品,仍有相当距离,还需要对其进行普查、评估、鉴定、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成景点景区后,也需要精心打造,配套设施,包装宣传,这样潜在的旅游资源才能成为旅游商品。

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古交是全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其主导产业以煤炭、焦化、电力、冶炼、建材等为主,由矿业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0%以上。多年以来,随着矿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和古交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愈加脆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古交市经济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较差。古交旅游业起步较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础设施不够齐全。具体表现为:旅游线路不够明确,景区道路坎坷难行,酒店宾馆分布不均,餐饮没有特色,购物网点较少,特产开发不具规模,娱乐基本为零。凡此种种,都表明古交旅游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和提高。

三、忠文化旅游产品分析

1.何为“忠文化”

按照古交市未来的旅游开发设想,其主打产品是忠文化旅游品牌,即利用狐偃山之狐偃庙、狐偃墓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打造“忠”文化旅游区。为此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忠文化。

“忠”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竭力做好本分之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司马光《四言铭系述》:“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有研究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亦有忠的道德观念,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忠”确定为社会基本道德原则,并使之大众化,随着中国君主极权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思想文化现象。[5]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中,忠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

2.与忠县“忠文化”之比较

近年来全国以“忠文化”为旅游品牌的旅游县市有多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重庆市的忠县。该县是中国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县,建县历史达2300多年,是忠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唐代因战国将军巴蔓子刎首留城,三国名将严颜断头不降,意怀忠信,唐太宗赐名“忠州”。巴蔓子为战国末期的巴国将军。巴国发生内乱,百姓被残害,国君受到胁迫,巴蔓子遂以酬谢楚国三城为许诺,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许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使忠县名流千古。

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改忠州为忠县。忠县人文荟萃,以“忠文化”为特征的忠县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历代忠勇忠义之士辈出,名人贤士交相辉映。忠县人崇尚忠义,素以“关公”为楷模,明清时期全县就兴建了以石宝寨崇圣寺为代表的为纪念“武圣”关羽的关帝庙24座,均系忠文化的展示之地。当前,忠县正在着力打造“忠文化之都”,并在2011年4月下旬开幕的中国柑橘文化节期间举办中国重庆忠县·忠文化高端论坛。

古交亦是忠文化发祥地之一,因狐突“教忠不二”而闻名于世。狐突(?——前637)亦名伯行、伯氏、狐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原姓姬,因其祖封于狐氏大戎(今古交市),故改姬姓为大狐。其女季姬、小戎子嫁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宠信骊姬,改立太子,宫乱迭起。重耳出逃,狐突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出逃。晋怀公继位,为削弱其叔重耳影响,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因狐突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突说:“子回则免罪”,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而惨遭杀害。重耳即位,厚葬狐突与狐氏戎于境内的狐爷山。

狐爷山地处吕梁山脉中段,为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景区。(狐爷山,原名少阳山、马鞍山,因埋葬春秋晋国大夫狐突而得名。)狐突之子狐毛、狐偃忠心耿耿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他们耿直廉正,忠义仁勇,从不居功自傲,是对其父“忠贞”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死后,也葬于狐爷山。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等历代皇帝也都以狐突为忠义楷模。北宋年间,宋徽宗特敕封狐突为“忠惠护国利应侯”。光绪年间,天大旱,山西巡抚曾国荃亲自到狐爷庙祈雨,不久普降甘霖,遂奏请皇帝,敕封狐突为“灵弼侯”,遂使狐爷山“忠”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上述两地忠文化内容比较,可以看出:

1.两地忠文化均以古代忠君人物为核心内容,而古交人物狐突父子,两代忠烈,辅助晋文公成就霸业,影响深远。

2.狐突事迹在春秋早期,战国将军巴蔓子在战国晚期,可见古交忠文化早于忠县。

3.继狐突之后,山西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忠文化人物,其中以关公、杨家将、呼家将等闻名于世,而忠县“忠文化”人物继巴蔓子之后只有三国名将严颜。至于石宝寨崇圣关公武圣文化,其渊源亦来自山西。

尽管如此,并非古交忠文化就一定强于忠县忠文化。两地应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南北呼应,共同开发打造忠文化旅游,将传统忠文化发扬光大。

四、古交市旅游开发建议

1.科学规划,精心谋略

旅游开发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经济技术活动。旅游开发,规划先行:一是要普查境内所有旅游资源现状,摸清家底;二要组织专家学者对所有资源进行科学评估鉴定;三是通过招标竞标,由国内知名规划公司对全市旅游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四是聘请专家学者对规划方案及忠文化进行评审研讨。

2.加强领导,分步实施

一是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统筹领导全市的旅游开发事业;二是聘请专家学者组建学术顾问团,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与专业论证;三是组建公司运作、开发项目,根据规划,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分步实施。

3.内引外联,集资融资

保证景区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征足用好建设经费。加强与中央、省、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内引外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社会捐赠,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向景区建设。县级财政对社会捐赠事业给予一定资金配套,壮大旅游开发发展资金规模。

4.借鉴经验,创新模式

近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开发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开发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平遥模式、五台山模式、皇城相府模式、绵山模式等。古交旅游开发要借鉴省内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创新发展,一定能后来居上,成为旅游开发的新型强市。

[1]山西省水利厅.汾河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古交市地方志办公室.古交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古交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古交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公告[EB/OL][2012-07-12].www.sxgujiao.gov.cn/.

[4]韩良会.古交市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R].[2012-04 -12].古交市人民政府网 www.sxgujiao.gov.cn.

[5]王成.中国古代忠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一起“云旅游”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