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日本教学论发展

2012-08-15那明明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力民族理论

那明明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日本是一个历来很重视教育的国家,其文化传统底蕴较为浓厚,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与教育融合,铸就了这个走“和魂洋才”道路的国家。虽各国国情不同,教育管理制度各异,但借鉴国外有意义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对促进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文化、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自出生以来就生活在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之中,受这种文化场域的影响。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自古以来,那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价值指向明显的优良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经文化主体的选择、消化、吸收、创造而积淀下来。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如果说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过去,文化传统则强调历史的延续,强调民族文化一路走来的丰富与具体,强调民族当下文化生活的历史感”。[1]

二、日本文化传统中的特质

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它既扬弃不利于本民族发展的“节点”,又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建构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而传承至今。

地理环境与危机意识的养成。日本是四面环水的岛国,国土面积约有3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60%国土为山地,人口约居世界第九位,人口十分密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也相对贫乏,83%的资源均依赖进口。自古以来,日本一直面临如此多的现实问题,这对其民族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养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文化嫁接与功利主义取向的折射。日本的文化嫁接主要体现在两次大型的文化引入。在古代中世纪,日本着重向中国学习,引入我国唐朝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唐代文学艺术,中国儒家文化也成为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文化的中心内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又着重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深受欧美文化教育的影响,将效仿美国文化作为走上强国之路的捷径。从两次大型的文化引入可以看出,日本的嫁接文化内蕴含着一种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的民族之气,以现实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选择性地引入外国文化。

忠义观与民族精神的树立。日本引入外来文化,不是一种机械的文化移植,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进行文化改造,形成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注重自内而外的文化殖民过程,将“拿来文化”合法地植入到本民族文化的体系中去。中国儒家文化中崇尚“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2]将仁义替换为忠诚,恰恰是日本将中国儒教文化本土构建后所独具的特征。忠强调的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奉献精神,带有强烈的感情主义色彩。清晰可见的是,这种从上而下的忠义观,不仅让整个民族的人民为之崇尚践行,更成就了日本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独特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与民族凝聚力的彰显。日本有其独特的神道教,崇拜的对象是太阳。该民族在极力宣扬神道文化的同时,将天皇神圣化,渗透着一种勇于为天皇的利益而牺牲的影响。如“大和魂”被说成是太阳神普照大地时创造了日本,天皇是太阳神后裔在人间的“活神”,应该统治世界。[3]透过日本人有名的战斗口号,“以我训练有素之寡可敌彼之众,用我肉体之躯以克彼之钢铁”,[4]可以看出,这种宗教信仰下该民族所信仰追崇的日本精神,狂热的军国主义精神构成了该民族极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力量与影响,还扩展到日本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他们崇尚集体精神,倡导集团主义。

三、日本文化传统对其教学论发展的影响

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相随而长的。关注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研究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文化传统是集东、西方优良文化为一体的,各教学理论中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其教育教学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让我们带着教育理论中的经典问题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谁教,谁学;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的效果,学的效果来探讨日本独特文化传统渲染下其教学论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一)为什么教,为什么学

“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是教学理论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问题。“学力”一词是日本第一个作为教育术语正式使用的,学力理论是日本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日本引进美国的“经验主义教育”,在日本当时所倡导的观点认为应以儿童的兴趣,生活经验构成基本的教学内容,重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据当时文部省实施全国性的学力测验,证实了在这种教育下会导致学生的读、写、算能力低下的事实。这便掀起了日本教育界第一次围绕基础学力论争的热潮,体验了“拿来理论”所造成的不适后,日本开始走向了外国借鉴与本土革新之路。经历了三次学力理论的论争及新学力观的提出后,“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再次修订了从幼儿到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教学大纲),其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能力;在宽松的环境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个性。”[5]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读、写、算”基础学力的话,那么今天,强调了把兴趣、动机、态度置于优先地位的教育已使这个理念发生了历史性嬗变。

(二)谁教,谁学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是日本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明确认为,“对文化的投资是对未来的先行性投资”。[6]在日本,教师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很高,很多人都乐意执教。日本人尊教师为“先生”,人们除了很有礼貌地鞠躬示意外,还习惯于在车上让座。在尊师重道的国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受学生的尊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坐姿及言行不刻意要求,所以学生们个个身心轻松、无拘无束地上课,学生和教师就像朋友一样”。日本极为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照日本的八大教学论流派的观点,他们主张给予学生自由,通过自由学习、唤起自觉性,强调自我行动在知识、技能形成中的作用,认为自我学习是学习上唯一的好方法。教育者则学习情况加以辅导和相应的指导,训练学生研究能力。”[7]

(三)教什么,学什么

课程与教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日本的儿童和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要参加无数的考试,而且是越考越难,越考竞争越激烈,被称之为“考试地狱”。[3]伴随考试竞争加剧,中、小学陷入知识灌输型教育的困境,为适应国际化的急速发展,“培养珍视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丰富国际感觉的日本人”。[8]在日本的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了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设想。“除了加强外语教学,以及各科教学中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内容外,还特别就促进信息教育采取措施。为此新教学大纲强调在初中教育课程里增加电子计算机的内容。”[9]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飞快,开辟了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开地。日本的教育内容可以把握新动向,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经济与教育的飞速发展。

(四)怎样教,怎样学

日本的课堂教学相当活跃“即使学生答偏、答错,甚至离奇古怪,老师也不会批评学生,而是想方设法站在学生的立场挖掘其内涵,把它看作创新的种子”。[7]日本教育家广冈亮藏认为,“教学过程是让学习者学会教材的过程,有学习者、教材、教学目标三个主要变量。在如此变化的现实的各种教学过程的基底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方式,一种教学方式仅仅是对特定的教学条件来说才是有效的。”[9]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教学最优化模式,在高级目标下,以主体性学习过程为宜,在低级目标下,以接受性学习为宜。从日本学者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独到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更为强调教学方法优选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五)教的效果,学的效果

日本的教学评价思想也深受美国的影响。在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的学校教育正式采用到达度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日本《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将教育评价定义为: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者从性质上描述儿童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9]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由追求量化开始向注重质的分析转变,日本的个人内差异评价是“最适合于重视个性的教育”的一种评价形式,它把对学生个性发展有意义的内容划入评价的对象。

四、对我国教学论研究的启示

在一个几乎没有资源的岛国上经济能够迅速崛起,与日本传承至今日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他们就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国固有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对“拿来”文化所产生的不适应进行本地化改造,使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结合,培养出具有极高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学力理论作为日本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50年来多次激烈的学力争论,在论争中发展构建起来的。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据相关统计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目前至少有九大类、十五种定义,可谓歧论纷杂。就其理论地位和争议性来看,与日本的学力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五十年来日本学力理论研究的过程,应该能够给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以借鉴和启示。就教学的基本理论而言重要的不只是定义,而是理论成熟的过程。此外,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借鉴,但不是“照搬”,应依照本国国情与实际情况适时取舍,并加以本土地化建构,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作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1]袁德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25.

[2]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

[3]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69.

[4]E.H.诺曼.日本维新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7-18.

[5]杨正强,王丽.论日本的学力论与教学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

[6]吴忠魁.当今日本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与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0(5).

[7]唐心强,左风华,大年邦雄,等.日本教育体制与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05(1).

[8]吴忠魁.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9]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42-143,355.

猜你喜欢

学力民族理论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学历与学力
多元民族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