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2012-08-1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陈 黎

(太原大学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3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文化也随之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同时,近百年以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扬弃,都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的形成——传统文化影响的式微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增强,这对于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影响非常明显。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价值观教育中的式微

大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面对社会上的国学复兴的潮流,各种围绕传统文化进行的电视节目、书籍都得到了诸多的关注,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栋梁培养机构的大学却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深入地教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教学计划的随意性、教材的不标准性、教师的不专业性,这些都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在有的大学眼中,传统代表着落后,传统文化意味着糟粕,试图完全剥离传统对大学生的影响,这种思维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日渐隔膜与疏离,大学院校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入到其价值观之中,最终会使大学生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漂泊的心灵”与“失根的兰花”,不但使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泡影,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会缺少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造成价值观教育的失败。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承担着中华文化传递的重任,因此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责任感培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之外,无不都是因为文明的灭亡而导致民族灭亡,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正是中华文明的代代相继。鸦片战争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西方文化已慢慢地侵入、蚕食着中华文化的根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世界敞开了大门,西方强势文化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加之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在信仰、道德方面出现迷茫的态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四个维度的“和谐发展”的概念,当今大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不符合“和谐发展”要求的。从表面上来看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流行的结果,本质上看还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正是解决现阶段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较好的方法。就以儒家经典《大学》来讲,其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提出了“三纲八目”的教育体系,三纲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它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总体上来说,《大学》将修身作为儒家理想人格教育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伦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随着大学生伦理习惯的养成,社会的风气便可以慢慢得以改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偏差:文史哲基本知识缺乏、对传统漠视、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信念理想不坚定、重利轻义等等,这些在传统文化中被描述为无知无行和知行不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和人本观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对上述不良行为进行修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观已经贯穿至儒释道三者的体系之中,儒家最高理念“平天下”,根本和目的都是人的和谐;佛家讲“顿悟”,其实就是人的解脱;道家的“养生”目的在于人的健康长寿。各家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方法,只有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强大的理念,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摆脱物质的诱惑,重塑道德,这对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从立法上解决了传统文化的困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肯定传统文化,但是要认清精华和糟粕;二是中华传统文化要在传统基础之上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不能固步自封;三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影响力。这三点正是大学生传统教育的立足点和终极目的。

高校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很多院校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短缺,尤其工科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很少;另外,应该注意到,80后教师现在是高校教师中的新生力量,他们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上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对于教育者本身的教育首先是最关键的。

其次,在校园中多渠道地开设相近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的不同形式在课堂中学习,这是系统、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

再次,校园活动可以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能使得校园活动具有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社团、参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教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但有助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的发展不能是空中楼阁式的创造,它也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基点来进行改良、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得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反之,大学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资源,以完成对当代大学生的在校教育,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张立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2]李庆祝.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4).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锋,高桥强.中外学者论“展望二十一世纪”[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何云波,彭亚静.中西方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