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闻话语权

2012-08-15张继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霸权新闻报道话语

张继光

(大同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新闻部,山西 大同 037006)

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话语。[1]新闻话语是对新闻从形式上和语义上的结构、用法及功能的表述,[2]包括新闻文本的编制、新闻语态、新闻的修辞等。新闻话语有其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特点和语言符号特点。

一、新闻话语的特点

(一)新闻话语之公众基础

新闻话语是面向公众的,公众已有的知识、信念、价值观和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新闻话语的价值判断是公共话语形式中的杠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话语的公众基础反映了客观事实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替代公众监督社会规范、发出他们的声音。

(二)新闻报道的组织是基于客观的主观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新闻价值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上并受到实践的制约。新闻价值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论,不可以臆造不存在的事实,要符合大众需求的价值判断标准。[2]当然,新闻的客观性只是相对的。新闻报道不是事情的全貌,是事实的部分呈现,是对真实事件的再现。这种再现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实践的逻辑加以选择的结果,对事情的不同选择代表了不同的观点。

以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片为例,单幅的新闻画面只是现实的写照,但经过剪辑手段才使它们具有了这样那样的意义,成为真相或谎言。相对于纸质新闻而言,新闻片担负的责任要更大。新闻片的说服力就在于它使观众感觉到自己是事件的目击者。观众对每一个画面都信以为真,将它看做有根有据的事实表现,而事实上摄影机并不是出于偶然的原因才拍下这点而忽略另外一点的。

虽然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实,但新闻的组织都是主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媒体所反映的新闻都不同程度上带有虚构的成分。一条新闻的产生不论在哪个环节中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所谓新闻话语的修辞就是新闻运用恰当手段将主观意图融合到新闻文本中,从而让受众有效解读。

(三)新闻语篇嵌入了一定的意识形态

新闻复制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成为公共价值的代言人,是基于一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共识。新闻话语建构、维系和巩固的主要是主流意识。在表现同一事件时,对立的意识形态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甚至有可能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在国际传播语境中,意识形态是媒体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闻报道幕后无形的推手,也是新闻建构的主要目标。

话语的背后隐含着深刻清晰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日常表达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并且再造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我们说什么和怎么说。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国家意识形态装置”,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促使人们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思考和行动,使话语的统治权力合法化。[3]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并非媒介工作者对公众的有意劝服,对事实诠释的模式是自然、了无痕迹的。新闻话语最终的目的是要劝服公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价值观,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二、新闻话语权的产生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它是塑造社会的另一种方式。”[4]大众传媒因其代言人的身份享有公开表达的权利,代表社会主流意志行使话语权利,相对于大众来说,媒介凭借其借助的势力而形成自己的强势地位,因此在新闻背后就隐含了一种权力。

新闻话语权的产生并非凭借地位和权力以强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通过新闻编码传输信息,使受众自发地赞同其中的观点而实现的。主要包括新闻文本的编制和新闻内容的传播。新闻文本赋予预设的某种意义,引导大众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解读。制作文本存在编码技巧,任何一件真实事件,都被以一种符合新闻标准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间接地产生了新闻的权力。另外,对新闻内容的不同选择、数字的佐证、引述他人的话语、新闻凭借的媒体地位等,都暗含了一种权力。

新闻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呈现事实,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发生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如何解读是新闻话语的核心。在事实陈述、分析原因及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受价值判断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新闻话语效力。

三、警惕新闻话语霸权

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包含着某种价值判断,新闻所代表的立场所持有的观点导引着大众,其影响力甚大、传播甚广。因而,一则新闻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描述一件事情本身,新闻背后隐藏的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价值走向。

现在的新闻报道一改过去刻板的面孔,愈来愈去政治化,轻松娱乐的风格广为人们所接受。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信息轰炸的时代,对新闻的快餐式消费成为主流,在看似轻松的外表下,日常新闻大量的断言式报道隐含了新闻的霸权。新闻编码及解读的逻辑左右着受众的思维方式,代替大众去思考。

新闻话语并不是对现实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而是将复杂的社会习俗进行选择性的组合,是将社会中发生的事实翻译给受众,受众在无意识中丧失了查明真相和自我判断的权利,新闻凭借有指向性的选择建构了一种解释霸权,具有专断性。霸权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感觉、自我认知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如新闻播音员,他们的形象是“公众的化身”,他们的语音语调甚至面部表情、服饰妆容都成为新闻修辞的一部分,自觉地作为新闻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的的价值判断。

新闻话语是一种公共话语,不掺杂某个人或团体的偏见,不代表任何个体的利益,它应当公允中立,慎用评价。新闻话语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在制作和构建新闻文本时能够准确传递信息,防止受众有错误的认知甚至曲解事实。新闻要保持客观中立,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尽量冷静客观地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某些时候,新闻报道可能只是正确地传递了事实,却不能透过表象挖掘其深意。如反映显性信息的“硬新闻”相对较能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而“软新闻”则带有较强烈的主观能动色彩,对事实的成因分析和结果期待左右着新闻的意义提炼。目前受商业利益等因素驱使,常有大众传媒僭越其权利进行的越位操作。还有一些新闻报道,基于良好初衷,由于附带强烈情绪但却缺乏足够理性,无形中将新闻导向了非理性的境地,滥用了新闻的劝服功能,此种霸权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偏离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造成的。

新闻应该力求客观公正。所谓公正,不仅是客观地呈现事实,还包括对事实的正确判断,也包括对事情各方话语权、申辩权的保留。不能做出简单粗暴的判断,或者干脆成为利益一方的代言。在舆论生态范围内有度表达,保持新闻报道的健康环境。[5]新闻媒体应该借助特有的话语形式建构基于事实的公众的的声音,而不是利用话语权制约事实或定义事实,形成霸权。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应该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大众的知情权、话语权。新闻人应坚守职业道德,加强职业自律,提高新闻素养,建立多方监管,遏制新闻霸权的产生。

[1]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2]刘晓畅.新闻的话语与话语的新闻——解读作为话语的新闻[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3]杨铮.意识形态: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手[J].襄樊学院学报,2008(6).

[4]董鹏,王妍.我国体育大众传媒“话语霸权”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

[5]郭明航.关于新闻媒体话语霸权的一点思考[J].当代电视,2009(5).

猜你喜欢

霸权新闻报道话语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量子霸权”之谜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