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边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

2012-08-15张冉冉魏义婕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职业规划民族

张冉冉 魏义婕

边疆多为民族聚居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多民族长期融合及自身的发展,多元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在这种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下,边疆高校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即:高校多由多民族学生组成、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面对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地域环境、语言、民族风俗、思想观念等方面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然而实现边疆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边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从长远来看,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生存,乃至边疆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1 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促进健康成长

边疆地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常受到外来敌对思想的渗透。在多元文化氛围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够有效阻挡民族分裂、暴力等思想渗透。高校扎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以及行为倾向,培养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意识和洞察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力求使自己在未来寻找到个人职业兴趣、能力、专业与工作性质、工作发展机会的匹配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更加自信、更有方向地面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这样也不易受国内外敌对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最终促成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维护边疆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1.2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边疆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政策倾斜。但是受所处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高、专、精的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要改变边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作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职业方向,找到适合于自己长远发展的工作,同时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从而确保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边疆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地维护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边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发展层次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及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情况,我们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采取定点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喀什师范学院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问卷1 92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 826份,在1 826份有效问卷中,其中汉族大学生1 030人,占56.4%,少数民族大学生796人,占43.6%;本科生1 233人,占67.5%,专科生593人,占32.5%,这次调查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统计分析,现从两个方面对边疆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分析。

2.1 大学生自身方面

2.1.1 边疆高校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缺乏正确的就业观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一个开始,大学生能否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它对职业规划的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在边疆高校23.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非常了解,而46.2%的大学生只是一般了解,25.5%的大学生不了解,5.2%的学生则从来没想过;在问及对未来职业的明确性时,24%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40.6%的学生只是一般了解,20%的大学生不了解,15.4%的大学生从来没想过。在回答自己将来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是否明晰时,11.3%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非常清楚,45.8%只是一般了解,而有42.9%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通过调查,边疆高校的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认识,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据了解,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根据自身的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想找“工资高、环境好、压力小”的工作,却不考虑个人的实际能力,结果常常求职失败。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风俗习惯、家庭环境、文化特征和民族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观念保守,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一些社会较为认可的事业单位或者是一些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单位,而没有从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来找适合于自己发挥才能的工作。

2.1.2 边疆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谈薄边疆高校由于地处偏远,学生和发达地区接触的较少,部分大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考研)、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三无状态,大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只有6.3%的大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60.6%的大学生想过但却没有详细的计划,而33.1%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

2.2 高校方面

2.2.1 边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体系目前,多数边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起步阶段,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在目标上,仅着眼于毕业生而非从新生入学开始;在行动上,仅落脚于就业指导而忽视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尤其是在内容上仅限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简历材料等方面,以便毕业生现学现用。这种快餐、促销式的辅导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互分离,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辅导差距太大。在调查边疆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主要来源时,有62.1%的大学生表示从网上或是书上了解,28%的学生回答来自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21.1%的学生主要从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老师那里了解。在问及学校关于职业生涯课程或讲座是否满足需求时,76.1%的学生认为太少了,23.9%的学生认为能满足需求。这说明边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没有系统的课程构架体系,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仅限于表面,难以形成系统学习,对设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帮助甚微。且在调查过程,有86.6%的大学生认为从大一入校就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课很有必要,可见大学生非常希望有系统化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

2.2.2 边疆高校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 边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多由就业指导机构负责,多数课程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他们虽然对就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而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使得边疆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2.3 边疆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和职业咨询职业测评是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在职业领域内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它通常分为职业倾向性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3]。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3.2%的学生觉得需要借助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来对自己进行分析,有12.6%的学生觉得无所谓,4.2%的学生觉得没必要。但是目前边疆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测评软件,这无疑对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一个途径上的缺失。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边疆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多种文化交叉发展,这一特殊的环境、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使得边疆地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独特。针对这一特点,边疆地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需要根据特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未进入大学前,受家庭教育程度、地域环境、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心理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容易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方式及关怀来使其适应[4]。譬如,在边疆可以通过汉维哈语多种语言来开展文化认同教育,这对今后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相当重要。边疆地区由于民族成分较多,民族文化也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的格局[5]。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边疆高校要以尊重文化共同性、保护文化的差异性为原则,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满足各民族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特殊需要,形成有特色的职业规划教育手段、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摆脱狭隘的职业规划观念,树立科学规划意识,有利于他们正确的择业,为边疆的人才培养及发展奠定基础。

3.2 建立与边疆地区相匹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在边疆高校,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改变单一、固定的课程内容,对于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涉及到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内容,还要结合边疆的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可结合民族学、边疆发展史、心理学等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作用来使职业规划教育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可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四至五年教育,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软件,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实现边疆地区的繁荣富强。

3.3 建立水平高、特色亮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成功建设与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否很好开展的重要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边疆地区开展较晚,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是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知识具有广泛性、专业性,要提高队伍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必须逐步建立分批次、有梯队、特色亮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关注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教师的配备方面,除了资深的汉族教师外,一定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教师,因为他们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更容易接近学生,学生也易于接收老师传递的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创新渠道,除设置专职人员外,还可以广泛吸纳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依托用人单位实际环境,帮助边疆高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就业,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从而减少因就业难、好工作难、就业过程中诸多不公平等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弊端,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在边疆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氛围中,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任务,也是大学生自身的任务,更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职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职业选择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边疆社会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因此,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边疆地区高校必须以本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积极探索出适应地方特色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边疆高校大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就业。

[1] 罗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1):40.

[2] 彭齐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1.

[3] 魏井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9(5):66.

[4] 王毅.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5):55.

[5] 徐源智.边疆高校社会稳定功能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39.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职业规划民族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我们的民族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多元民族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