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愈支气管扩张1例
2012-08-15张影罗银星赵法新蔡小平
张影 罗银星 赵法新 蔡小平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因“咳嗽、咯吐黄脓痰伴乏力、消瘦1月,加重3 d”于2011年4月22日由门诊以“肺痈”为诊断收住入院。
患者平素每逢秋季便口鼻干燥,常年鼻头发红,于1月前出现咳嗽、咯吐黄脓痰,不伴发热恶寒,于3月29日至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正常,胸部CT示:“左下肺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镜示:左下叶管口多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左下叶前段管口脓栓阻塞。遂于镜下行局部灌洗治疗,并行细胞学检查:“左下前内刷片”发现核异质细胞伴中量中性粒细胞,“左下肺灌洗液TCT”纤毛细胞、吞噬细胞及少-中量中性粒细胞,未见肿瘤细胞(病理号:C11-1208),给予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针等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无好转,仍咳嗽、咯吐黄脓痰、伴胸痛、胸闷、乏力、消瘦,该院建议患者转外科行左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至多家省级医院呼吸科咨询,均建议行左下肺切除术,患者因畏惧手术,来我院要求保守治疗。入院查体:T:36.6℃;P:62次/min;R:19次/min;BP:120/80 mm Hg,神清,情绪低落,咳嗽频繁、剧烈,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压痛,鼻无畸形,鼻塞,有黄稠脓性鼻涕排出,各鼻窦均无压痛。两肺呼吸动度均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两侧语音震颤均等,无胸膜摩擦感。左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正常,支气管镜检查(检查号:1279):左下叶管口多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左下叶前段管口脓栓阻塞。胸部CT:①两肺炎症。②左下肺局限性肺不张。多次痰培养结果呈阴性。
2 治疗经过
2.1 第一阶段治法 清肺化痰排脓,以千金苇茎汤为主方加减:苇根30 g冬瓜仁30 g生苡仁30 g桃仁10 g酌情加减大贝,鱼腥草,生石膏,冬凌草,炙紫苑,牛子,白前,蚤休,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苍耳子,辛夷花,白芷,金荞麦。
2.2 第二阶段治法 健脾益气托里排脓,以圣愈汤合千金苇茎汤为主方加减:黄芪30 g辽沙参30 g炒白术30 g茯苓20 g生薏仁30 g冬瓜仁30 g苇茎30 g炮山甲10 g皂刺15 g,酌情加减以下药物:桔梗,蒲公英,鱼腥草,辛夷花,细辛,苍耳,川贝。
2.3 第三阶段治法 健脾益肺,以六君子汤为主方:辽沙参30 g炒白术30 g茯苓20 g陈皮10 g半夏10 g酌情加减以下药物:鱼腥草,芦根,桔梗,蒲公英,玄参,川贝。
3 治疗效果
服用第一阶段药物第28付时(5月23日),黄脓痰明显减少,仅排痰时有剧烈咳嗽,平时基本不咳,咳痰无力,白粘痰难以咳出,胸闷,乏力,鼻塞,黄脓鼻涕,舌淡胖齿痕,舌下络脉瘀血,苔薄白润滑,脉沉细。服用第二阶段药物21付时,咳嗽咯痰完全消失,鼻塞减轻,仍胸闷,乏力明显,倦怠嗜卧,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服用第三阶段药物30付时患者胸闷基本消失,体力渐佳,复查胸CT显示:炎症已全部吸收。
4 讨论
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是慢性气道损伤引起支气管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破坏所导致的一支或多支支气管不可逆性扩张[1]。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很难根治,西医在治疗上缓解期主要以注意支气管肺卫生保健、祛痰止咳、胸部理疗等治疗为主,发作期给予抗生素、抑制微生物负荷、治疗基础病、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支气管卫生、控制出血等治疗,损害严重的叶段炎症或出血灶可手术切除[2]。
本患者病程过程中未出现咯血,但黄脓痰及黄脓鼻涕量多,咳嗽剧烈,经长期大量应用各种抗生素效果差,因担心其出现大咯血引发生命危险,故而多家省级西医院建议手术切除。本患者在病之初,咳嗽剧烈,黄痰、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滑,为一派痰热内蕴之征象,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以清肺化痰排脓,至服用28付时,虽痰、涕黄稠,但正气已虚,肺主一身之大气,肺气虚则胸闷气短,无力,究其根源在于脾虚,久清其痰而不去,因不能杜绝生痰之源,治疗应培土生金,正如《外科正宗》[3]云:“疮孔止流清稀肥水,更兼身体不热,脉亦细微,饮食厌餐,精神昏短,有此症者,疮毒变入,真阴虽强,投温中健脾之剂不应者,百无一生之理。”治疗理应温中健脾,托里排脓,促进痈疡愈合,方中加入茯苓白术黄芪沙参以培土扶正,托里排脓,同时加入皂刺、山甲、细辛以透脓外出,故而14付后痰、涕俱减,病情明显减轻,收效后去细辛、皂刺、苍耳,继续培土生金、清肺化痰,30付药收尾,改善患者体质,巩固疗效。本患者治疗的成功之处在于:肺痈虽属内科痈疡,但肺为人体之华盖,其通过鼻窍直接与外界相通,肺痈溃脓期虽以解毒排脓为要则[4],但本患者正气已虚,不能托脓外出,且脓痰排出不畅,加入健脾、补气之品,故而取得良效。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58.
[2]张永祥,杨秀芬,孙武装,等.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国际呼吸杂志,2006,9(26):717-720.
[3]痈疽治法总论第二.外科正宗:痈疽门.
[4]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