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选择

2012-08-15成都工业学院王冰

中国商论 2012年23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企业

成都工业学院 王冰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层面上,产业转移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推进形态。西部地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同时,西部的一些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如成渝经济区等为了产业升级,也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某些产业向欠发达的县域经济区转移。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近年来的产业转移战略体系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选择问题。

1 产业转移给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进程,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积聚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也证实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不科学选择承接产业,不惜成本地推进产业承接进程,也会给承接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西部县域经济产业优势分析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而向西部县域经济区延伸,其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原因是寻求生产经营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更低、接近原材料产地生产成本更低、靠近销售终端销售成本更低、与承接地政府博弈获得更多政策优惠、环保成本更低等。基于这几点,西部县域经济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西部消费市场将成为产业转移的最大动因,西部地区应充分分析县域经济产业优势,有目的地挑选合适产业进行承接。

2.1 处于西部大市场的纵深地带,市场辐射面广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扩大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是区域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西部龙头的成渝经济区将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3.91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四川省经济增速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省,位居全国前列,持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发改委网站)。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下,西部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西部县域经济区处于高速发展的西部大市场纵深地带,占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

2.2 生产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县域资源丰富,集中表现在:一、县域内农副产品各具特色,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二、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存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西部承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沿海有经验的产业人才越来越多地回流到西部地区,西部产业人才的边际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西部单位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

2.3 政策环境优势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投资倾斜进一步明显,为西部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西部各县域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2.4 后发优势

相对于发达地区企业,西部县域经济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较发达地区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企业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减少了自主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西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产业转移的实际承担者,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先进产业的过程中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多方面节省大量的投资,从中获益;并且由于西部县域经济产业基础薄弱,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的存在,完全作为一个追赶者,抓住机遇对自身产业结构、技术、产品等进行大量的革新,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3 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选择

近年来,西部县域经济积极参与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一大批县级产业(工业)园区纷纷出现,强势推动西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在产业承接初期,各县域经济区为了获得承接机会,纷纷出台非理性超优惠政策,为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其次,过分依赖县域资源,所承接企业发展依然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所承接企业多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西部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第四,县域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业发展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县域之间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第五,县域产业园区发展单一,上下游企业未建立起完整产业链,不能实现闭环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县域经济区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广阔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认真分析发达地区可能转移哪类产业,哪些产业能促进本县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农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承接为突破口,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支撑点,以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力争形成企业间相互配套、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势产业集群。

3.1 以发展“三农”经济为核心,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农业是基础,三农是重中之重,县域经济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的范围,而且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西部多为农业大县,县域间农副产品各具特色,开发前景广阔,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可重点考虑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县域特色农副产品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3.2 合理利用县域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承接资源依赖型产业

围绕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做足招商引资的大文章,这是各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源招商。资源招商主要针对两类企业:一是资源开发型企业;一是能源依赖型企业。对于资源开发型企业,应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承接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资源型特色产业集群;西部各县域经济区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备丰富,对相关能源依赖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这类转移企业时应慎重评估相关指标,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选址也应远离当地居民的生活区。

3.3 以县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多年的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四川地区的酒类生产企业、化工企业、四川绵阳、乐山等地的模具生产企业以及各地具备一定规模的铸造企业等,为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由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某些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再,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比如曾被誉为“全国五金机电出口基地县”的四川开江县五金工具产业就是如此。地方政府应利用好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通过引进相关优势产业,传承与创新并举,振兴地方产业。

3.4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西部大市场,承接市场主导型产业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西部这一潜在型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向现实型消费市场转化。资本市场对这一信息最为敏感,从近几年国内外资本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就可以看出西部大市场对企业的诱惑力。西部各县域经济处于西部市场的最前沿,其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对许多急需开拓西部市场,进行市场扩张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有选择地承接一些市场主导型企业。

3.5 跨县域经济合作,打造配套型飞地工业园区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这在客观上更符合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对规模的诉求。但是单从县域经济来讲,其经济规模与结构、市场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都很难满足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打破县域经济范畴,寻求跨县域经济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省、市级大型工业园区,发挥本县域产业优势,承接相关产业,发展与之配套的飞地工业园区,这是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可行的选择之一。

[1] 蔡!等.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9(8).

[2] 邱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2009(1).

[4] 伊磊.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7).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