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识别
2012-08-15天津财经大学翟洁
天津财经大学 翟洁
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目的
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凯瑟琳·雪珀(1989)认为,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希利和瓦伦(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手段或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表的数据,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
盈余管理所影响的是报送的会计数据,而非实际的盈利。也就是说,从较长一段时间看,盈余管理知识改变了实际盈利数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一般来说,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为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些操作改变会计报表的某些数据,误导报表使用者的过程。
1.2 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
(1)业绩需要。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为了业绩考核的需要(多拿分红)、上市融资需要、增发需要等,会对收入和利润等会计报表数据进行人为的调节。
(2)贷款需要。某些企业为了从银行获得借款,或者达到更高的银行信用评级,需要粉饰财务报表,夸大资产、收入、利润等指标。
(3)政策需要。在某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也不反对做假账。例如某年税务部门的税收任务完成得很好,税务部门就可能和企业沟通,让企业本期少纳些税,余下的留到下一年度申报。
(4)项目需要。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政府投资立项越来越多,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基金种类多,数额大。很多企业为了争取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某些项目或某些基金,就会去粉饰财务报表,夸大自身实力和项目的前景,套取国家资源。
2 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般来说,管理层有两种方法实现盈余管理:会计方法和安排真实交易。目前对会计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所以本文只分析后者。
通常,安排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既会影响利润表,又会影响现金流量表。因为公司的管理者真正操作了某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这种操作不但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反而很可能会损害公司的价值。以下分析了其主要手段。
2.1 债权转为股权
公司的资金来源分为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计算利润时,需考虑债务融资成本(利息),但不考虑股权融资的成本(股利)。不管企业经营好坏,负债的利息都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按期支付,从而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而股利却可以不支付,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此外,股权也没有到期日,是永久性资金,不需要偿还本金,除非公司清算才可能被偿还。当企业还不起债时,与债权人协商,债权转为股权,相当于把资产负债表右面的部分的负债搬到了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马上好看了。同时,由于以后不必再支付利息,现金流出减少,也使现金流量表的数字更好看。而财务费用的减少,使得企业营业利润增加,企业管理层达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这种做法增加了新股东,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削弱了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
2.2 减少自由裁量性质的费用
某些成本费用是可由企业管理者决定其支出水平的,如研究和开发费用、人员培训费、某些维修费等。以上这些成本费用均是面向未来的,不会马上增加当期的收益。例如研发费用的支出,增加了当期营业利润的减项,而此项投入却不能使得企业在当期得到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研发支出很可能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当本期经营不善面临亏损或业绩下滑时,管理者就可能通过减少这种自由裁量性的费用,使营业利润变得好看一些。显然,这种操作类似于“饮鸩止渴”,虽然减少了当期利润表中亏损的数额,却很可能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增加产量
为什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销量减少而利润增加的情况呢?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显然会使利润增加。而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由于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因此增加产量会使每件产品负担更少的固定成本。也就是说,想降低单位成本,增加产量便可。这种通过增加产量改善利润表的方法,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使得以后年度成本上升、发生减值以及积压毁损等。另外,为了改善利润表而增加产量,使得存货周转率降低,说明企业的资产管理出现问题,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4 资产处置
处置资产指的是企业将无形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转让出去,以获得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等。当公司业绩下滑时,管理层通过这种资产处置行为,增加企业利润总额,达到改善利润表的目的。
2.5 放宽信贷政策,或给予销售折扣
当公司发现经营业绩不佳时,可以放宽信贷政策,或以给予销售折扣的方式进行促售,以提高营业收入。放宽信贷政策,包括延长应收账款的付款期限,向信用等级低的购买方进行赊销;销售折扣,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降价促销,以临时性增加销量。信贷政策的放宽,可能使得企业未来期间催款费用大量增加(如诉讼费),坏账损失也极有可能增加。年底的促销活动,虽然会暂时提高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但从长远来看,会损害公司利益。销售折扣等促销活动,因鼓励了购买者一次性的的大批量采购而导致次年购买量的减少,是牺牲未来的收益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此外,价格恢复后,顾客的购买意向可能会下降,客户会期望并等待下一次降价。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
如上所述,盈余管理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本文提供了以下方法,帮助投资者和监管当局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3.1 剔除不良资产
正如上文所说,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其他虚拟资产在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属于不良资产,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剔除这些不良资产,把这些潜在的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或总资产进行比较,并且把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与净利润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进行比较,以确定该企业的资产质量。
此外,分析报表时,应考虑到一些资产很容易发生损失,如高龄应收账款,库存积压,长期投资和短期债券投资。
3.2 扣除非经常性利润
无论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带来的巨额利润,还是关联方交易带来的大额收益,还是盈余管理的其他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基本表现为其,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其他业务入。对于上市公司,这些项目的利润很难具有持久性,被看作异常利润。在一般情况下,异常的利润水平,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和盈余的持久性。异常的利润高,盈余收益便低,反之亦然。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可将异常利润剔除,以便分析利润的来源是否稳定。
3.3 剔除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上市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将关联交易产生的收入和利润从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总额中扣除,有利于分析对关联方交易的依赖程度,确定企业的盈利是否具有坚实的基础,利润是否具有稳定的来源。
3.4 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指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对比分析,以确定企业的盈利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相应现金流的利润的质量是不可靠的,这样的利润结转的未分配利润是不能用来给股东分配股利的,会计信息丢掉了“可靠性”的根基。如果从长期来看,净利润一直低于企业的现金流量,意味着已确认为利润的成本可能已经转换为虚拟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这表明该公司可能粉饰了会计报表。
[1] 陆剑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会计研究,2008(9).
[2] 郑喜雅,徐爱农.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04(2).
[3] 汪立,李小晗.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要点[J].财会通讯,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