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诊疗体会
2012-08-15韩良波武金凤
韩良波 武金凤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患者颅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供应改变,组织缺血性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0.75%,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2.8%[1]。是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之一,大多数症状原发伤表现掩盖,所以临床容易漏诊,回顾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58例颅脑外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全部患者伤后0.5-15 h就诊,全部患者术前均未发现脑梗死。患者年龄9~71岁,平均39.7岁。其中男38例,女2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车祸伤43例,打击伤4例。其中广泛脑挫伤14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伤23例,硬膜外血肿17例,脑内血肿4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各5例。哥拉斯格(GCS)评分:3分7例,4~5分15例,6~8分各15例,9~14分21例。入院时22例发生脑疝,双侧瞳孔散大4例,单侧瞳孔散大18例。在观察治疗期间迟发颅内血肿及脑挫伤、脑水肿致脑疝27例,其中突发血肿增多16例;多处脑挫伤水肿加重9例;本组术后意识好转17例,无明显缓解30例,加重11例;无肢体瘫痪8例,偏瘫32例,四肢瘫痪18例,瞳孔回缩16例,瞳孔无回缩42例;术后减压窗压力均高,术中发现脑组织在解除颅内占位病变后出现脑组织无搏动、明显凹陷、弹力差、皱织状等缺血表现。梗死灶位于额叶18例,枕叶12例,颞叶5例,小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6例,大脑半球梗死8例,多发梗死7例。
1.2 治疗方法 临床上患者临床症状轻,患者颅脑CT示梗死灶面积不大,我们应用糖皮质激素、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及促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少数患者应用高压氧仓治疗;发现大面积梗死后,应用非手术治疗措施外,应用CT进行动态观察,有手术指征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如患者占位现象加重,同时梗死面积明显扩大,则尽早行开颅减压手术。其中行颅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30例,行单纯去大骨瓣减压18例,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颞极切除内减压10例。
2 结果
经积极综合抢救治疗,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2],58例患者良好10例,中残19例,重残17例,死亡12例,
3 讨论
我们发现脑外伤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原因有:①脑外伤后患者颅内低灌注,脂质过氧化损害,自由基反应增强,使细胞通透性改变,导致微血管内凝血,导致脑梗死;基底节一内囊区特殊的血管走行,外伤情况下血管壁易损伤[3]。②脑挫裂伤以及颅内血肿使患者脑组织受压移位,对侧脑血管受压进一步发生脑梗死。③如果患者合并严重组织损伤或长骨骨折,脂肪滴人血通过体循环形成脂肪栓塞造成脑组织梗死。④脑挫裂伤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与血中自由基含量增加,进一步患者血小板聚集及一氧化氮耗竭。一氧化氮是一种新发现的气体性神经递质,是体内重要的扩血管物质。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可导致一氧化氮的耗竭,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加重血管损伤从而导致梗死。⑤脑外伤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血栓形成;脑挫裂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进一步患者血小板黏着、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梗死;患者脑外伤后钙离子在脑内异常分布加重了脑血管痉挛,加重了脑缺血及坏死。
脑外伤术后脑梗死综合治疗体会:①术后早期行腰大池穿刺释放脑脊液,可以有效的降低局部脑脊液中的含血量,促进脑脊液循环,减轻血管痉挛,可以大大减轻对脑血管的刺激,改善供血、供氧。如果患者中线结构仍有偏移、脑室缩小、颅内压仍高者,应先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再行腰穿。②患者需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血量,维持正常脑灌注。早期及时有效手术减压。术中操作要保护好重要血管,防止过多热烧伤。采用额颞顶标准大骨瓣,清除血肿,必要时需要去除骨片扩大修补硬膜。③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有效解除脑血管痉挛,防止钙离子内流清除自由基剂,减轻细胞水肿、变性、坏死,避免引起细胞膜和血管壁的损伤。
[1]龚铁逢,李铁林,段传志,等.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3):157-159,16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4.
[3]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核磁共振成像(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