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2012-08-15西南财经大学李佳璐

中国商论 2012年9期
关键词:企业

西南财经大学 李佳璐

1 背景介绍

据德勤发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为75笔,比去年同期增加2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越发活跃;2005年中国占全球并购交易量的4.6%,2011年上半年度,这一数字已上升到8.2%。与此同时,中国海外并购在国内并购案例中的份额也在上升,占中国2011年上半年度交易总额的近15%,在2005年这一数字仅为9.7%。

单从数据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投资本年的增长势头强劲,似乎真的就像很多经济人士认为的一样,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全球经济的低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机会已经到来。于11月8日在中国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上,欧洲各国纷纷打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来自中国的资本进入。与其说是中国在欧债危机中“趁火打劫”,不如更贴切的将其称为对欧洲市场的“拯救”。

再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焦点的转移。就在一年之前,去非洲或澳洲买矿还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然而今天,中国企业的眼光已经开始从“非洲”转向“欧洲”,从“矿产资源”转向“技术”和“品牌”。而欧洲各国也纷纷表示,现在是中国打入欧洲市场的最好时机,来自欧洲的品牌效应和先进优良的技术,将大大带动国内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中国经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 问题提出

隐藏在看似如此美好的发展前景下的危机又是什么呢?我们撇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张和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考察对外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运行状况。据德勤2010年并购报告统计,我国超过一半的海外并购交易并未取得成功,无法保证投资资金的收回。也就是说,在巨大的资金流出的状况下,我们并没有创造足够的资金回流,被收购或并购的企业并未如我们预计的那样发挥出它的品牌效应或是潜在的生产力。我们投入的成本均变成了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在我们国内的资本并未十分充裕的情况下,这样一大笔资金的流失,无疑会加重国内企业的负担,甚至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3 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巨额的资本投入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呢?综合国内外形势及其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具体来看,国内企业的投资,往往会出现“跟风”现象,很多企业眼红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利润,于是也单纯的认为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入手国外资本是个只赚不赔的便宜买卖。我们可以客观的说,哪怕是在欧洲及美国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对外投资的数额也足以使一个发展并未充分的大中型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使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出现断裂甚至是停滞。而缺乏对国外市场的充分认知和考察,必然会出现由于对市场把握失真造成的决策失灵,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以认识到,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外资本的出让都是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的,例如企业无力偿还的巨额债务,会在企业出让时一并转嫁给国内企业,增加企业的负担。一个正常运转的企业在并购或收购其他国外企业后,还需要一个时间的缓冲,以便于生产线的磨合及技术的融合和普及。企业发展的时滞性和债务的时限性必然促使企业缩短生产周期,增加资本运转,甚至是通过筹集更多的资金来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这在我国还未成熟的经济体制中是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的。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条中断,那企业必然面临国内外双重的债务负担,甚至压垮企业。

第二,退一步想,就算企业有能力支持并购或收购企业的运行,对于我国而言,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背景必然和国外的运行方式有所区别,如何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改造成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也将是企业的一个巨大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排名更能说明问题,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OND)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该指数2007年以后再次下滑。如此低的投资回报比必然反映了企业对外投资无法适应国内生产,而在国外也无法保持繁荣态势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国内资产必然会遭受严重损失,使得对外投资的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而对于这样的国内企业频频出海,而又不能有效防止“触礁”的现象中央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国资委于今年年中紧急下发了《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和《境外产权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凡是因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各级企业负责人,必须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我们需看到国外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环境的极大不同。作为国外的企业,他们的发展模式是技术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性人才。而当我国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并购或收购的同时,并未同步寻求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人员,甚至说我们在此领域还是空白的,先进技术能否得到充分利用还存在极大的怀疑。即使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这也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增大企业的运行成本。管理体制的差异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国外企业一般都是很注重员工福利的,因此他们的运作机制往往会产生高于国内的成本。在同样的生产规模下,成本的增加必然也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如果要对生产线进行改良,使之成为适应该企业发展的模式,也将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这对于刚刚经历资本流出的企业来讲也是难以承受的。

第四,最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进一步导致跨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无序。跨国投资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就是在一个陌生的法律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且缺乏对当地法律体系的详细认知和解读。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在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甚至因此而导致企业被吞并或破产。例如首钢集团在秘鲁投资建立的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法律,没有与当地工会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10年来遭遇了连续不断的罢工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其中仅2004年6月的一次罢工事件就使公司遭受了高达351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诸如此类的事件在中国的海外投资中可谓屡见不鲜,也为过于盲目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4 解决措施

我们可以说,即使是面临着巨大的“馅饼”,国内投资者也必须警惕后方的“陷阱”,理性投资才是在任何条件下的根本。如何处理好国内外环境的转变,生产线的衔接,技术人员的匹配问题,并充分了解投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需求,是对外投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企业既必须能够有目的的演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又必须能够有意识地创新以改变环境。”而针对我国对外投资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首先,针对于我国国内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我们不能期冀很快有相应的政策出台进行弥补,而是要从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内部管理的调整,规避在运行过程中可能触及法律盲点的问题。即使是对于我们所熟知的法律体系框架,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随时紧跟法律条文的变化,明晰对自身有利及不利的方面。而对于国外市场中的运行准则和法律限制,则应获得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作为顾问指导,避免企业在生产及发展过程中无形触犯法律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之前,必须明确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能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筹码压在投资项目上。很多企业认为海外投资一本万利,尤其是在国外市场如此萧条的特殊时期,于是倾其所有进行“项目赌博”,这样很容易造成血本无归的悲剧。对于国外生产环境和条件的充分认知,分析企业生产线能否适应投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国外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如何打入国际市场,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不能因为形势的良好就妄下决策,须知投资的风险性不因形势有利而可以消失,盲目跟风必然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最后,调整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生产需要打造高效率的生产是企业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的转变,生产部门和人员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国内外市场的互通有无和有机结合,适时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以实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终极目标。

总之,虽然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国外市场的良好时机,但是谨慎地进行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充分认知国外市场为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理性应对扑面而来的投资热潮,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对外投资的预期目标,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李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刘晓辉.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3]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4]李优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性障碍与制度创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5]马忠编著.财务管理分析、规划与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徐晓林.刍议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0(20).

[7]刘星.上市公司贸易策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8]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

[9]李新春.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

[10]罗捃.论民营企业的贸易选择[J].贸易理论与实践,2001.

[11]谭利.中国企业贸易行为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