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选用原则初探
2012-08-15鲁勇
鲁 勇
高中生写议论文往往不是写作方法的问题,而是不知如何选用论据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一些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1.理解是使用论据的基础
一个材料(论据),往往蕴含了多方面的话题或者观点,可以用来证明多个话题与观点,首先要理解这个材料中蕴含了哪些话题或者观点,然后还要分清哪些观点是这个材料的主要方面,哪些观点是这个材料的次要方面的。如下面这个材料:
2008年11月5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当选第56届和44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总统之初,许多人都劝他不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因为200多年来,美国43任总统清一色都是白皮肤的男性,作为黑人的奥巴马几乎没有当选美国总统的资格。但奥巴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通过自己的坦诚、热情和坚持不懈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奥巴马将以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身份被载入史册,创造了奇迹。
对于这一材料,我们要想运用好它,就必须理解其中蕴含了“努力创造奇迹”“自信改变历史”“事在人为”“种族歧视”“个性”“要敢于挑战自我”“成功源自对理想的坚持”“信念与成功”等话题与观点,其中“努力创造奇迹”“事在人为”“要敢于挑战自我”、“成功源自对理想的坚持”等观点是可以用这则材料来充分论证的,“自信改变历史”“种族歧视“个性”“信念与成功”等观点只是与材料相关,材料则不能充分的证明这些观点。
2.论据要概述、语言要凝练
课本素材和杂志时文毕竟不是专为我们学生写作准备好的规范论据,特别是杂志时文,这些事例本身是侧重于形象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而不侧重说理。所以我们在拿来用时,一定不能原文照抄,而应该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的论点需要,有取有舍,概括叙事,侧重议论,这样才能显出论辩的力度。否则,只是原文引述,引述完了,一句议论了事,到底是文章摘抄还是自己的创作呢?到底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同时,让冗长的叙述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无疑会使别的论据无处插足,当然论证力度也无从谈起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压缩、概括事例。可以用我们“压缩语段”的方式进行压缩,训练从服务论点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件事情。
比如在2008年江苏高考《好奇心》,三个学生引用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的事,大家试比较一下:
生1:有一次牛顿正坐在苹果树下出神,一只苹果恰巧砸到他的头上,他并没有生气也没有离开,而是拿起苹果陷人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会向下掉呢?为什么不向上飞呢?他抓住问题不放,不断研究,终于揭开谜底:地球引力使然。
生2: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这引起他的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朝地上落?他把这个偶然变为一次机遇,就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
生3:掉落的苹果砸出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雀跃的锅盖引出了瓦特的蒸汽机,草叶划伤鲁班因此有了锯子——一个个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好奇心中促成。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出现上千个苹果砸中牛顿的事例,生1对此例的想象和描绘实属多余,不如生2简洁,生3三句话概述三个事例构成排比既有容量又有气势,避免了视觉疲劳。
总的说来,议论文叙述事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要学会对事例进行浓缩。不使用描写,不要具体地去描写整个事例的过程。如果举事例成了讲故事,有大段的描写,那就不是议论文而是记叙文了。
3.论据的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论据的排列是有条理、有原则的,并不是先想到哪个就先用哪个。当我们在列作文的提纲时,就要根据中心要求把相关的论据按一定的条理排列,这些条理一般是:先写古代的,后说现代的;先谈国内的,再谈国外的;先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后写无名无据;先说关于人的,后说关于动物的……总之,论据的排列要讲究一定的顺序,随便的“摆放”只能降低论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或使得文章结构混乱。
请看下面的例文: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人们亦如此。为自己找个目标,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就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记;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以笔为刀的充满着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正忙着用他独有的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忙,不亦乐乎》)
这里的论据排列就是从自然到人类,从外国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容有序,气势磅礴。
4.要注意那些与论点相反的论据
同一观点,既有支持的论据,也有相反的论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我认为同学们可以将同一个话题上持不同观点的两组证据进行互对比、分析,看看哪些相反的证据对你的观点是最有威胁的;反思自己的观点及论证,吸收相反论据中合理因素,修正你的观点、调整你的论证,使立论更稳妥,论证更加完善。同时要尽可能学会辩证说理,不要绝对化。
例如对“开卷有益”这个观点,可以举出高尔基通过自学改变命运为证据,也可以举出读书有害的孔乙己为反例,双方的逻辑都没有矛盾,但结论却相反。原因在于在“读书”与“有益”之间,还有“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人的自身条件”、“时代背景影响”等不可控因素。或者说,读书只是有益的“或然条件”,不是必然条件,更不是唯一的条件。所以,在运用论据论证论点时,也要注意论点表述应严密。
5.论据要活用,要一材多用,不要拘泥
如体操王子李宁黯然退出体坛后,另辟蹊径,成功创办了李宁运动服。这个材料可以作“挫折”、“创业”、“追求”、“坚守与求变”等的论据。孟母三迁的故事既可以证明环境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证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孟母通过三迁,让孟子安心学习,正是孟子的主观学习使其成功,可见孟子的成功更主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司马迁的成功既可以说逆境出人才,也可以说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前提,还可以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关键。
6.论据要精不要滥
精当的论据如金子,而不当的论据却如沙子。课堂作文,往往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篇幅快速完成,使用有质量的论据,会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哪些论据更有说服力,可以参考下面的说法。
(1)一般来说,人类对许多事物有一致的看法,因此,得到生活检验的常识、公理、定理、名言,有利于观点的证明;(2)人们普遍有服从权威的心理,因此,列举名人、权威的观点,名人名言,能增加证据的影响力和说服力;(3)人们普遍对科学有一种崇拜心理,采用与你的观点一致的调查统计数据、科学实验结果,尤其是最新的科技发明,往往会对观点有利;(4)人们普遍容易被形象的、生动的故事所打动,有时,描述一段生动的情节,用一些有趣的事例进行类比,能提高表达效果;(5)历史上有名的事件,最新发生的事件,会增加你的论证砝码;(6)不要举太常见的事例,适当陌生化的论据,会有利于你的观点;(7)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例举材料,这样更加有说服力。
以上说明了如何精选论据,以及精选论据时的注意点,希望对中学作文教学能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