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2012-08-15徐俊梅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智力作文思维

王 芳 徐俊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广大的语文教师总是想在这块荆棘丛生的土地上开拓出一条让学生阔步向前的平坦大道来,可千百次地寻觅探索,却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大致可分两种。一是作文教学成了技术培训,一些作文法的书总是强调“方术”,一些作文课总是打着“怎么写”的旗号给学生以作文程式,“技术培训”的恶果不在于教不会学生写作文,而在于教会学生编作文。二是作文教学成了文学沙龙象牙塔。为了反技术训练,一些有识之士,包括一些知名作家试图开辟作文新路,如“新概念作文”之类,其实不过是促进了一些文学青年而已。而这种重在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的作文教学不是为绝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因而不能算是作文教学的主流。很显然,这两种方式的作文教学都不是使作文教学清流永驻的活水源头。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自从教以来,我也在苦苦思考切切探寻作文教学之良方,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智力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根基

智力的构成要素有三种: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和联想力。这三种智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作文过程中体现着,同时又相辅相成地在作文过程中齐头并进地发展着。学生从写作一开始,就必须调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和联想力的能量,并通过这个写作过程,使三种智力因素得以进一步补充、强化以至于校正。例如:学生作文的通病之一就是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怎样使学生作文描写具体生动呢?我起初认为是学生词汇量不丰富,语言贫乏,导致无法找到准确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因而写起来大而化之平平淡淡。于是我倡导学生去诵记生动形象的句子、语段,还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背诵名句名段名篇比赛。学生的词汇量渐渐地丰富了些,文章中也还见到一些流光溢彩的句子。可是不久,我就发现,这只是表面的浮华,学生的文章看起来语言华美,热情洋溢,却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独特的神韵,既不能让人有怦然心动拍案叫好的激情,又不能引起人深远的思考。就像水上的浮萍,乍看繁茂葱翠,其实是没有根基的。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某一些智力因素的弱化或缺失。观察浮光掠影,自然写作时就大而化之;观察或许细致了,但储存的力度不够,记忆与发现的能力弱,就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对眼前的人、事、物观察仔细,记忆力也强,但往往就事论事,不能思接千载,缺乏必要的联想,文章自然就平面化缺乏深度。

就我最初的做法来看,只是注重了词句的储备,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光凭一些优美词句的堆砌,是不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所写事物的神韵。因而,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观察训练,巧于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精于牵线搭桥,引导学生联想,这样学生文思才不致枯竭,文笔才不致粗糙,文章才充满神韵。比如:高中作文要求“辩证地思考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智力为基础。因为正反现象观察到了,才有条件“辩证地思考”;或是发现了这一现象,又在记忆库中再现了另一现象,才有条件“辩证地思考”;有时已观察到了某一现象,又联想到另一相反现象,才有条件“辩证地思考”。倘若观察、记忆、联想的世界里空空如也,学生拿什么作为“辩证思考”的支撑点呢?所以作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可是没有智力作基础,方法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智力训练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把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作为智力训练的两翼。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应试的要求高,我常常是要求学生一节课写一篇作文,对学生作文水平的评价也从整篇文章出发,从内容、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再针对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智力内隐缺失进行单项训练,单项训练往往以周记的形式来进行。例如:针对学生观察力弱的问题,我要求学生选定观察对象写观察笔记。观察对象可以是校园里的一株树木,观察它的枯荣景象等;可以是身边的一个人,观察他喜、怒、哀、乐时的表现等;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观察它的产生、发展及结果……学生习惯于这样的补充训练,就能逐渐消失一些智力缺失。

二、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思维训练是以智力训练为基础的,但是,我们又看到,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往往是通过思维训练形式得以强化、巩固和发展的。衡量一个人的智力高下,主要是看他的总体思维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平时说话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一写作文就理屈词穷,无法条理分明地写下去;不少同学解数学题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可一写作文,往往东拼西凑漏洞百出。这表明,作文对思维的流畅性严密性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认为“打腹稿”“列提纲”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做法。只有“想”明白,才能写清楚。因此,作文教学,先要指导学生“想”明白、“想”清楚、想完整,再向求深求新求巧发展。

例如:以“孝”为话题作文,学生想到的内容有(1)“孝”的涵义;(2)列举当今社会不孝现象;(3)倡导孝道的意义;(4)尽孝的方式方法。这四个方面应该说是比较完整的了,可是有的学生在论述时却仍然会出现错误的认识,或者流于肤浅。有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孝道,认为“报效祖国也是尽孝”;有的学生只能列举现象,却不能揭示其根源……因此,教师还得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地“想”。在“尽孝的方式方法”这一内容里,大多数同学只是想到在言语上对父母、长辈要温和尊敬,在物质上要满足父母长辈的合理要求,在精神上要安慰体贴。而少数聪明的学生会想到:珍爱自已的身体,努力地工作,也是尽孝的表现;常回家看看常陪父母说家常散散步比给父母大把的钞票更能体现孝心的真挚可贵。这些部分学生的“想”,就显得有深度了,它可以指导其他学生的“想”,也可以启发其他学生的“想”。

思维训练的方法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通过设疑,激活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课文苏轼的《石钟山记》的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学生得了结论:当然不可,认识事物,必得耳闻目见。由此我设置问题1: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岂不与苏轼的观点相矛盾?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秀才能知天下事,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有间接经验,这句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时,如果实地考察做不到,广积间接经验更重要。问题2: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此山中”是耳闻目见了,为何还“不识真面目”呢?学生得了结论:诗句强调的是认识角度问题,跳出山外,俯瞰全山,才有全面的认识,才不致于片面。问题3:苏轼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似乎自己耳闻目见之后,找到了山名的真正由来。其实,清人俞樾访石钟山后得一结论:石钟山是以形状如“覆钟”而得名的,根据非常确凿,因为俞樾在枯水时节走进山体之中,看此山“内中空洞,山形如覆钟”。学生得出结论:认识事物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经过层层设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必然会提高。

在设疑训练中,注意设计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可在学生熟视无睹,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设疑,当学生有疑问时,可在学生疑问处提出相反的问题来,当学生错误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可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可采用“归谬法”式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2.打破常规,开拓思维。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就得从多方面去思考,发现新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变通思考,一是换角度思考,二是反向思考,三是添补式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结论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事物,前人的认识常常是后人认识的基础,后人再进行新的认识,往往是补充式、添加式的,为拓展思维,我尝试设计一组组训练题。

A.学习庄子的《秋水》,从不同角度探讨寓言蕴含的道理。

学生结论:①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要自高自大;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知耻而后勇;④谦受益,满招损。

B.有人说“有志者事竟成”请写出与之有关联又相异的观点。

学生观点:①有志者事未必成;②无志者事一定不成。

C.给“艰若朴素”“勤俭节约”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思维训练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长期坚持,就能见成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任重道远,要想让作文教学始终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固本清源显得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智力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