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012-08-15赵培兵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交流目标探究

赵培兵

新课程改革起始于课堂,理应回归于课堂,课堂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教师的研究应着眼于课堂、着力于教与学的行动研究,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从低效向有效而至高效迈进,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学得高效。

“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教学目标简明实在,课堂目标真正内化,即转化成学生的思想和情智;教学情境要适宜适境;教学容量要适量适度;教学方式能扬长避短;教学过程能拓展充分;教学时间掌控恰到好处……本文主要将从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两个角度入手,着重讨论如何从理念上得以真正转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每堂课的重点目标,并且要制定的所有重点目标又是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如果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随意性大,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有的教师在分析课文语言特点时,目标不明确,抓住一个比喻句就大讲特讲比喻的特点、比喻的形式、比喻的作用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学生早在读小学时就学了,在高中教学中,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还讲它干什么?这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吗?这不是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吗?再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篇古代白话小说《失街亭》,课后有个练习题——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有位老师执教“自主 合作 探究”课型时,就是让学生整堂课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篇课文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探讨失街亭的原因,意在为历史翻案,还是无事生非?我想语文课程目标总不至于要追求这种效果吧!有些老师执教《项链》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情节上,一再拷问学生要是项链没丢,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结局;项链是假的,小说中有没有预先作过暗示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的节外生枝。

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呢?这里要强调的是,课堂的目标真正内化,即转化成学生的思想和智慧。我们不只给学生一篇文章,而是给学生一个世界。例如:1.展示生活:鲜活的语文,生活的反映,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中生命的那份思考,那份艰难。2.展示文化:阅读是一次文化旅游。《道士塔》对文化的反思,鲁迅文章对民族劣根性的分析,都折射着文化的深沉。《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哲学,根子还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绚丽。3.展示美丽:诗意的美文(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诗化的表达对伟人的悼念和赞美、《空山鸟语》表达的对故乡深沉情感),诗意的生活(如《边城》中翠翠等表现出来的),诗意的哲理(如《记忆》)。总之,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自由:自由地接触那些优美的鲜活的文章和事件,在文本的关照中链接更广阔的心灵世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厚重,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语文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积淀,是方法的积淀,更是思想和思维的积淀。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

有效的教学实施,与有效的教学设计密切相关,有了好的设计,一般来讲,教学实施就会有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首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和师生对话,因为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用什么问题去引导学生?有人在教学 《寓溪诗序》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全文出现了多少个寓字?请同学们赶快找,哪个找得又快又准确。”一时间,马上有同学快速回答,“25个”“26个”学生争论一阵(争论文章题目中的计不计算在内),然后老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大加表扬。本来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去发现文中多次出现寓字,进而领会文章主旨,但实际上变成了训练哪个找得快,这样的设问与课堂目标是无关的,显然是无效的。

再如,针对课堂教学要学生进行讨论,认为只有学生间、师生间在课堂中有了交流才是让人满意的课堂,于是有人便有这样的一段课堂讨论:某教师教毛泽东的《咏梅》,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为什么梅花要开在悬崖上?我就没有见到过。”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开在悬崖上才显得梅花高贵”“我认为是诗人正好看到吧。”“我想,那是悬崖百丈冰的时候,梅花才开放的意思。”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哦,嗯……”那个提问的学生一脸茫然。这种课堂对话显然就忽略了对话的真正含义,没有明白对话是思想的交流,是一种形式的表演,教师缺少一种理性的分析或者说缺少一种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可行性和目标性的把握。因此这种缺少理性的课堂只能是包含了太多无效的课堂。

新课标提倡对话与交流,但一些教师误以为老师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泛泛而谈就是所谓的对话,以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那一点浮于表面的粗浅认识就是所谓的交流,于是乎课堂上你来我往热热闹闹,于是乎学生争先恐后喋喋不休且自鸣得意,于是乎“不错”“真好”“你真棒”就是教师百试不爽的法宝,于是乎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地未曾有任何长进!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首先还是得转变教学理念,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设置、问题讨论必须有意义、有秩序、有灵魂、有思想。

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真诚严肃的思考,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允许有沉默,有冷场,那是学生在进行紧张的思索;欢迎有争鸣,有分歧,那是思维的火花在迷人地绽放。当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教师应适时引导,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当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师应开诚布公,坦诚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抛出,教师应敏捷判断,做出抉择——值得探讨的要大讲特讲,抓住不放,无甚意义的就轻轻带过,迅速回到主题。惟其如此,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有效的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师生都能获得收益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价值的课堂。

(二)让合作学习环节高效。

时下合作学习非常流行,无论是杜郎口的高效课堂,还是兖州“循环大课堂”高效模式,都非常推崇这种形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旨在鼓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教师把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教师把筛选后的问题分配给由班级学生自发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让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以书面形式写成结论报告;最后,各个学习小组选出发言人,在班级内互相交流、评判。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建立在合作探究的高质量基础上;而要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筛选有关文本解读的问题时,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和梯度,即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探究,参与具体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有老师这样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1.教师明确提出“研读《我与地坛》”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分组研读。2.从文章内容、感悟、拓展三个方面研读《我与地坛》,分别在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并在全班展示研读的成果。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从低到高,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并且从书本到生活的拓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不至于盲从。3.用不同的文体来写母爱。这一环节的安排更是精彩纷呈,从抒情短文到小说,从议论文到诗歌中,每个小组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修改提炼中不仅是全组参与,更是扩展到全班参与。

无论从哪个角度探讨语文课堂的高效性,首先都得转变理念,真正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方面入手,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交流目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