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摇篮

2012-08-15刘成勇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愚公思维语文

刘成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语文课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崭新的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摇篮。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创新的摇篮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感,这样他们才可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许多教师囿于“师道尊严”,心理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会让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果能够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像朋友那样谈心、交流,学生肯定也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他们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不完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允许学生指出老师的某些方面的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或顾及自己的面子而挖苦、讽刺学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

二、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想象力丰富与否,是一个人创造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以期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如此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木兰十年艰苦的征战生活课文仅仅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几句话就高度概括了。这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段略写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1.十年征战中木兰有没有受伤?2.木兰作为一个巾帼英雄长期生活在异性世界里,她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3.木兰在战斗中究竟立下了什么样的卓越功勋,才有后来天子对她那么大的奖赏?4.木兰在战斗生活中与许多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战友兄弟情谊能否进一步升华为爱情?这几个问题立即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他们踊跃作答,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此外,还可以大胆挖掘教材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的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悟。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写作训练:1.用一段文字描述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的场景;2.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3.二十年后小弗郎士故地重游再遇韩麦尔先生,师生畅谈些什么等。学生的作业同样也令人振奋。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求新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教材的精神。这种从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行动,就是一种求新的行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在对照注释通读完全文,了解大意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质疑、求新能力。问题一:那两座大山确实是愚公移走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课文题目是否准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很快给出了答案:那两座大山不是愚公移走的,是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的。如果没有大力神的帮助,愚公及其子孙恐怕到现在还不能把这两座山搬走。如此,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有失准确,应该叫做《大力神移山》才更确切。问题二: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愚公没有选择搬家而是选择了搬山,这种行为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是我根据课后练习题改编的)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后便给出了答案:愚公完全没有必要去搬山,他可以选择搬家,或者就在山脚下住着也没有什么不好,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林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只要你勤劳,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即使你把山搬掉了,这里变成了平原,你还是需要勤劳才可以把日子过下去。这里,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严密性。更有甚者,在不去强调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也不想去阐发本故事的教育意义的情况下,有的解读从生态角度得出愚公行为的不妥,那更是一种求新异质思维了。

这节课,我仅仅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质疑、求新思维,就在无形中引发了学生的关于故事与现实的新思考。这种求新精神令我感动,学生也在思考与讨论中锻练了他们的质疑能力,这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肯定会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就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的学生却认识到,弱小的狐狸以“假”对付凶残的老虎,保全性命的智慧是难能可贵的。除此以外,像“近墨者未必黑”“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孔乙己没有读过书,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学生迅速展开讨论,结果有:1.他会成为短衣帮中的一员,站着喝酒,嘲笑另一个“孔乙己”。2.他可能会像闰土那样,老老实实在家里种地,因为多子、官、兵、匪、商等的压迫,生活依然贫困。3.他可能会像阿Q那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最终惨遭杀头的境遇等。这种打破常规的求异思维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创设自学情境,开发学生自主创新潜能

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没有这种意识,或者说根本不敢把课堂教学放开,认为如果老师不把知识点、考试技能等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亵渎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天职。其实,教师如果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在课前精心设计,指导得当,点拨适当,完全可以把课堂学习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模式。2009年我到池州二中参加安徽省新课改语文教学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慨颇多。那些参赛的年轻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们不仅个人语文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而且他们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学习内容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自写等方法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注意挖掘课文内容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积极、热烈,尤其是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自写、自创相关内容时,他们表现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欲、表现欲,这是我们这些听课者始料不及的,对我们的震动很大。那几位老师的授课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驾驭课堂,适当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训练学生自读、自写、自创能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自己融入课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我们一定能够把语文课堂打造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猜你喜欢

愚公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