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2-08-15

中国商论 2012年18期
关键词:观光旅游农业农村

现代化的农业观光旅游是通过开发农作物产品、农村文化景观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等题材的一种新型观光旅游产业,是现代化农业与旅游的交叉产业,具有新型、环保、跨产业的特点,是集观光、休闲、旅游、度假、购物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化结合产物。我国农村资源丰富,农村市场更是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已达到69079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1.27%,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居民对农村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许多城镇居民在下班闲暇之时,最希望的就是能来到农村,贴近大自然,在农村旅游的过程中,享受购物及放松的乐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我国农业观光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1 有利因素分析

1.1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加快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加速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农业观光旅游的大发展,无疑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2006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1]。地方政府也迅速作出回应,以上海为例,市农委、市旅游局、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等六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打通基层反映较集中的用地、税收、工商登记等“瓶颈”,推动上海市农业观光旅游快速发展。《意见》规定,经批准建设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取得经营许可后,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农民以个体工商户形式从事农业观光旅游参观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个人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取得农产品销售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

1.2 农业基础条件雄厚

农村广阔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环境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扎实的前景基础。我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湖泊、海洋等分布明显,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为农业观光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软实力保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通过肥沃的土地种植时令蔬菜、观光水果、茶叶、淡水鱼等产品,加上地方独有的文化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结合。

1.3 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向往

中国经过这多年的快速发展,习惯了快节奏城市生活的都市人,如果能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来到农村,享受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然,无疑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苏州市为例,全市目前人口已超过1000万,在全城周围有很多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项目,其中以濒临太湖边的东、西山做得最为成功。一到时令季节,杨梅、枇杷、桔子、银鱼、螃蟹就等着城里人过来品尝。一到秋天桂花飘香季节,太湖大道上到处都是各地的游客。这些都给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2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作用

2.1 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在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严峻的局面。根据就业乘数理论的效应分析,农业观光旅游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可以带动三个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例如,通过农业观光旅游构建一个项目,就需要有相关的交通、餐饮、娱乐、住宿、金融、保险等配套设施为之服务,所带动的产业的一条龙的项目。除此以外还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2.2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农业观光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产业。有利于发挥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与目前国家一再要求的转变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不谋而合。通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淘汰过去那种通过污染环境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表明,GDP的较快增长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为此,农业观光旅游的出现,可以较好地弥补我国特色产业的不足,在不破坏土地原有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3 有利于保护和推广农村传统文化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农村文化的品牌保护意识。中国非物质遗产中85%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日韩等国家相继抢注优秀的华夏文明,比如日本抢注同仁堂,韩国抢注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以中国“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大量抢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国外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目前香文化、文房四宝、麻将、风水文化、中药、烹饪等都面临被抢注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各有关方面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为此,相当有必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路径研究

3.1 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种类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关系到农业观光旅游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地整体经济收益的重要渠道。当城市消费者来到农村消费观光旅游产品时,主要涉及吃、穿、住、用、行等五大方面,应着重推销农村本地独有的丰富土特产品。各地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设计并制作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手工艺品来吸引消费者。

3.2 加强人才培养

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有力推动。为此,加强对农业观光旅游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从业人员不但要懂得相关职业技能,还要善于经营管理,更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文化素养,给农业观光旅游的消费者良好的印象。一方面,可以加强同当地旅游院校的合作交流,联合定向培养,在旅游院校中开设有关农业观光旅游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学生文化气质的培养。

3.3 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农业观光旅游由于地处城市周边地带,必须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以供消费者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另外,在节假日、双休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通旅游专线来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到农村进行观光旅游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确定建设开发成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地方,对于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水、电、气等要一一落实到位。

3.4 加强农业观光旅游投融资模式的运作

要想把农业观光旅游做强做大,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在积极申请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应加强对农业观光旅游投融资模式运作的探索。一方面,在提供农业产权担保的前提下,积极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寻求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吸引民间资本加强对农业观光旅游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的局面依然存在,而民间资本正苦于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农业观光旅游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3.5 构建良好的村级管理体制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加强当地村级体制的管理。良好的村级管理体制是农业观光旅游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该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当地农民的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渐引导当地农民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对于通过农业观光旅游的所得收入,也应该按照多劳多得的管理原则进行分配。

3.6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一定要保护好当地的人文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观光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协调好农业观光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农业观光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体现出我国农业观光旅游自然、传统、休闲、绿色的特点,获得农业、旅游、教育、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3]。

[1] 李君茹.浅析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6(11).

[2] 李瑾.我国观光农业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区与规划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1).

猜你喜欢

观光旅游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模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3 STEP BY STEP随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