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探究

2012-08-15

中国商论 2012年18期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服务业

产业内贸易研究是以货物贸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起点的,Grubel & Lloyd(1975)、Brnlhart(1994)、Thom & McDowell(1999)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产业内贸易,且提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方法。而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较少,Lee & Lloyd(2002)基于1992~1996年OECD20个国家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数据,首次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了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国内学者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曾国平等(2005)从服务业整体和服务业内部各部门测算了中国1998~2004年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大中(2008)从发展水平、结构、变化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研究了1997~2005年的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王涛和姜伟(2010)对比研究了2000~2007年的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随着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学者们运用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的现实经验和理论视角研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内涵。

1 专业化下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禀赋和比例相近或相似的前期下,国际贸易的利益源于贸易产品和服务生产中的专业化导致的规模经济。服务业产业内的国际分工是服务产业内贸易进行的基础。服务业产业内分工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分工越精细、分工越多样化,生产企业就可以采取集中性战略,集中专业化的资源从事专业化的服务业产品生产。服务业生产上的专业化会促进更加专业化和更高效率的生产设备的应用,企业的生产效率极高,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专业化的生产厂商之间的分工越细化、越多样化,则一个品种和一个规格的服务产品只由专业化的企业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相应降低,竞争层次和质量也因此而提升。专业化生产厂商的国际化的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将越来越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服务业市场规模,专业化生产企业可以获得内部生产的规模经济性,从而利于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之所以实现规模经济性就在于生产中所需的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中接近或达到长期平均生产曲线的最低点,进而达到降低总生产成本的目的,规模经济实现且不断的自我积累。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现,资源要素禀赋相似或相近的国家越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而这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差异性和专业化分工引起的规模经济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源于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引起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了各国的生产企业的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性,从而在专业化背景下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规模经济性和产品差异性密切相关,规模经济性带来的生产企业的成本差异性实现同质产品的众多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差异性,实现同类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产品生产的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家大型厂商,产生垄断竞争的是市场格局,而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力量。

这里,我们用服务业生产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来验证产品差异化带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假设差异化的X产品和Y产品为A国和B国在各自的服务业产业内所生产,并且国和B国在各方面均完全相同,于是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就具有相同的生产特性和需求偏好特征。两国在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自均需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生产具有差异化特性的X和Y产品以满足本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各自国内,A国和B国在X产品和Y产品上具有共同的生产规模与相对商品价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生产企业基于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如果A国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开始增加X产品的生产,实现规模报酬递增,进而取得了成本优势,促进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生产扩大又反过来刺激企业扩大规模和扩大规模报酬的好处。同样,B国的Y产品的生产上也会基于此逻辑进行生产和国际竞争,A国和B国的生产竞争逻辑就会产生出一种服务业产业内专业化的倾向。X产品和Y产品分别为A国和B国专业户生产和具有专业化市场竞争优势。这时,A国和B国各自以本国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将另一部分进行国际商品交换来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从而获得国际资本和技术利益,两国的福利水平因专业化分工引致的规模经济而提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生产和消费的无差异曲线得到提高,两国贸易利益均得到增加。因此,在存在服务产品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两国基于产品差异化所进行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均会在服务贸易中获益,同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会因贸易获得互补性的服务资源和差异化的服务产品不断的发展。

2 需求相似下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经济学家邓宁(1981)认为,在广义的基础上,产业内贸易由相同的生产性和需求性因素而决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和所购买的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国家质检人均收入水平差别越大,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层次和结构差别就越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国家差异就越大,此时,价值链的不同国家的垂直分工就越成为现实,产业间贸易就越有可能在发展层次差异性大的国家之间发生,而水平是分工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差别越小,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层次和结构就会出现重叠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国家趋同性越明显,此时由相似和重叠的需求决定的产业内贸易越有可能发生,而产业间贸易却失去存在的经济前提。

相似性的需求偏好特征仍然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在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偏好,消费需求层次和结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得越复杂,产品差别化的重要性就会越显现,产品的细微差别既是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基础,又是市场优势丧失的重要来源。相反,消费需求结构会由于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得相对简单,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还没有为国民和生产企业视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消费者由于需求层级的低端化和需求结构的重复性而将消费的重点放在产品的主要使用价值而次要的产品差别性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地位微乎其微。由此可见,国家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带来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和本国需求偏好的多样性既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这种利益主要是指不同的消费者偏好由于消费不同产品而得到了满足。

消费者对服务产品品种需求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了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层次的需求差异性,即消费者需求偏好特征的差异性,但消费者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导致此差异的根本性需求因素:(1)高档服务产品为高收入的消费者所偏好,而中档服务产品是收入水平低的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在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就专门生产本国需求比重最大和其他国家的相似、或重叠需求的服务产品进而满足其本国主体消费者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然后进口其他层级消费需求的服务产品,从而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产生和扩大。也就是说,高收入国家生产高档服务产品,进口中低档服务商品,低收入国家生产中低档服务商品,进口高档服务商品。(2)新服务产品是高收入的消费者追求和消费的对象,新服务产品将会在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被不断的研发和设计,而技术含量不高的近似标准化的服务产品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主要生产品种,因而,即便是同类服务产品,不同国家发展层次下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会发生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

3 产品差异化下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同类产品包括同质产品与差异产品,是指那些在生产上生产要素的投入相近或相似且能够互相替代消费特性的产品。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商品贸易大多均属于产业间贸易的范围,但由于产品市场时间和市场区位存在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产业内贸易的可能。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的商标、造型、设计及包装等的差异也会形成差异产品。但就服务产品来说,完全相同的服务产品需要完全一致的标准作业,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呈现差异化特征。

一般来说,水平差异化服务产品、垂直差异化服务产品和技术差异化服务产品组成了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产异化的服务产品。水平差异化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基于地理分布、交易条件和给消费者的感受不同而形成的产异化服务产品。一般来讲,此类服务产品之间的价格趋于一致,可替代性强。垂直差异化服务产品主要是基于服务质量的差别或者服务产品的完善程度上的差别而形成的差异化的服务产品。而技术差异化服务产品则主要是指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引发的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即差异性存在于新产生的服务产品。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原因由于服务商品差异性的类型差别性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水平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引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主要原因如下:消费者的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特征在不同国家的相似需求偏好的基础上产生;水平性差异的服务产品的包含较高的广告销售成本,产品更新换代的强度较低,广告宣传不是信息传递性广告而是劝说性广告以维持现有客户和挖掘潜在客户,从而扩大服务产品市场范围。规模化经营的利益会弥补高额广告推销费用,而产业内的生产的专业化会因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而加深,进而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提供产业组织基础。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也会因为垂直差异化服务产品下的国家内和国家间的消费者对服务档次的需求差异性而发生。这种差异性源于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高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高档次服务产品,低比较偏好和中低档服务产品分别为高收入水平和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分别所偏好。为了满足不同档次消费者的需求,高收入国家有可能会进口低收入国家生产的中低档服务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水平的需求而低收入国家的中高档次消费者需求需要通过进口高收入水平国家生产的高档服务产品来满足。服务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是技术差异化服务产品引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产品的生产技术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出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近似标准化的服务产品主要为后进国所提供,因而产业内贸易会在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服务产品上发生。

[1] 曾国平,胡新华,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

[2] 程大中.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8(9).

猜你喜欢

分工专业化服务业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