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2-08-15邹文娟许秋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应用型物质

◆邹文娟 许秋娟 张 银

(惠州学院)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邹文娟 许秋娟 张 银

(惠州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人才培养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常说常新的热点话题,据学者考证,1986年,我国首提“校园文化”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深入,“校园文化”的概念已如汗牛充栋,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的定义包含着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则指的是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氛围。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校园物质文化;(2)校园精神文化;(3)校园制度文化。一般而言,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器”,是校园文化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建筑、设备设施、以及校徽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魂”,具体是指由“校园人”参与创设所形成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规范”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等组成的制度文化。

地方高校由于立足于地方经济与社会,依托地方的资源优势,其校园文化体现出固有的地方性特色。

1.物质文化上融入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地处地级市,成立的时间不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弘扬经典的历史文化积淀,物质设施和外在不仅全面、精致,因结合了当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有着深刻的感化和励志意义。

2.精神文化上与地方特色文化一脉相承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优良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等,地方高校自成立之初便浸染于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之中,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其次,地方高校的招生通常以本地及周边地区生源为主,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本身的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日积月累地渗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洪流,使得地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地方特性。

3.制度文化上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从制度文化上,地方高校通常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地方高校设立的最初目的即是给地方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人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育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拓展都离不开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当注意的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三项能力。从学者的表述中也可以发现,应用型人才是“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结合体,是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得以运行的载体,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提供物质保障。离开校园物质文化这一“硬件”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科技的不断进步对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之源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激励作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必将激励大学生努力成长为自信、自强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导向作用。文化对于社会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引导大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魂”,正是“魂”的建设指引着未来的正确方向。三是塑造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人格。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校园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完善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高校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设立一方面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依据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特色鲜明、实事求是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1.加大校园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校园物质环境

梅贻琦曾说过一句名:“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泛指教学、科研条件及必要的物质基础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大学不仅要有大师,也应有大楼”。首先,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教室的多媒体化、网络化的覆盖,实验室设备的完善等教学基本条件必须跟上步伐。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要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也会说话”,展现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2.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实践创新

《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然,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与如今的“大学”已非同一概念,但此句话对现今大学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同样是培养完善人格、健康人格的精神园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完善校园制度建设,注重以人为本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高校校园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科学规范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老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从而促进校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最终实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万美容.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蔡克勇.大学校园文化与创造性培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3]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4]王力纲.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

[5]孙丽珊.高校第二课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6]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应用型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