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纪念赛珍珠诞辰120周年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08-15张春蕾
张春蕾
(南京晓庄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2012年6月8日,由江苏省镇江市政府主办,镇江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纪念赛珍珠诞辰120周年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市南郊青山环抱的碧榆园举行。来自美国、德国、韩国的嘉宾、学者和全国各地的赛珍珠研究学者1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位世界著名的女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文化的沟通是各国人民沟通的基础》的演讲。中共镇江市委书记张敬华致欢迎辞。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罗伯特·葛瑞风(Robert Griffiths)、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尼古拉斯·卜励德(Nicholas Platt)、美国赛珍珠国际基金会总裁珍妮特·明泽(Janet L.Mintzer)到会致辞。
赵启正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赛珍珠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对当代中国人的启示,认为她在上个世纪30年代跳出国家、民族、宗教的框框,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既感动了美国人和许多外国人,也感动了中国人民自己。但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世界各种文明、文化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却找不到一本与之相当的描写当代中国人的书。纪念赛珍珠,就要学习她的文化立场,求同存异,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葛瑞风在讲话中说,赛珍珠是中美之间最佳的友好使节,她影响了两代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立场。赛珍珠的意义不仅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在21世纪的今天,赛珍珠对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意义比以往更显突出。卜励德说,1972年,他曾作为一名初级官员随尼克松总统访华,并为中美两国人民建立友谊做过一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精神上与赛珍珠特别亲近,虽然他们素未谋面。赛珍珠1930年代的创作成功消除了美国人对中国移民长期形成的深深敌意,为当今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泽总结并高度评价了赛珍珠留下的精神遗产,并介绍了赛珍珠国际对其精神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当天下午举行了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卫京教授主持研讨大会,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会长许晓霞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中外学者的研究论文26篇,论文摘要70多篇,27位学者在大会或分会场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其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作家研究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是镇江赛研工作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在题为《赛珍珠是镇江历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的发言中,他强调指出,赛珍珠许多观念的形成都与镇江这一特殊地域相关。在那以强凌弱的年代,赛珍珠能够从不同民族的差异中看到他们的共同性,具有远见卓识。研究赛珍珠,重点要研究其时代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姚君伟教授在题为《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论赛珍珠的三重跨文化身份》的发言中指出,赛珍珠具有作家、作家型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三重跨文化身份。她创作出了一系列跨越中美文化的小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与此同时,赛珍珠也在博览中国古典小说的基础上,开始译介和研究中国小说;1938年获得诺奖后,赛珍珠又积极参与中美社会活动,成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三重身份相互关联,并相互支撑,三位一体地彰显出赛珍珠的跨文化理想,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应该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增进了解,和谐相处,取长补短,从而走向天下一家的境界。作为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名誉会长,姚教授还对今后的赛研工作提出了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恩和教授《怎样看待“赛珍珠现象”?》提出赛珍珠弘扬中国文化,张扬人道主义大旗,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而她自己也由此获益,所以我们对她应持有感谢的态度。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化曾经阻隔了赛珍珠的回归之旅,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交流虽是柔性的,却是不可阻挡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一个学者清澈的理性态度。江苏科技大学李秀梅《赛珍珠——后殖民女性主义先驱》分析赛珍珠在美国文学中遭到冷遇和边缘化的原因,并预言随着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崛起和发展,赛珍珠的思想与文学价值势必会被挖掘出来。
2 文本研究
本次研讨会既有对以往研究者很少涉及的冷门作品的研究,也有关于《大地》等代表作品的深入探讨。1933年11月在上海杂志《文学》1卷5期上刊出的由何达翻译的赛珍珠短篇小说《新路》(李敬祥译为《新马路》)反映的是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前开辟迎柩大道——中山路的历史事件,篇幅不长,而分量却重,但以往研究者较少关注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郭永江编审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姚锡佩研究馆员提交了《重读赛珍珠〈新路〉——对民国革命和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孙宗广副教授《拆迁阵痛与国家认同——由赛珍珠的短篇小说〈新马路〉说开去》对这篇小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郭、姚两位研究者认为《新路》一方面反映了新政权须面对除旧布新而引起的矛盾、骚动,老百姓也经受着打破旧习惯、旧风俗、旧传统的阵痛;一方面思考所谓的革命在建设新城市时的思路、方法、手段乃至官民关系有何真正的新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她后来创作的《大地》三部曲思考的问题一致。孙宗广则认为《新马路》是一篇反思“中国式拆迁”的短篇小说。作品一方面说明普罗大众国家民族意识观念淡薄,对新观念、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警醒国家的领导者与建设者,践行所宣扬的政治理念,不能以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效率”与“公平”均应兼顾。这种艺术性的描写包含着赛珍珠对中国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沉思考。三位研究者都读出了赛珍珠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作品的当代启示价值,英雄所见略同。此外,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周小英的论文《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回归》首次开垦了赛珍珠后期小说《正午时分》这块处女地,对这部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品做了评介。随着王逢振、王予霞翻译的《帝王女人》出版、万绮年翻译的《母亲》重新编译出版,本次研讨会关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加。华东师范大学朱希祥教授等人的论文《三重视域下的女性形象》认为,《帝王女人》是从“她者”的独特视域揭示与表现母性、妻性、女儿性、外国女性和帝王女性等特性的独一无二的文艺作品。赛珍珠笔下的慈禧形象可从三重视域加以审视,女性作家心目中的清纯、善良和多情的女子;平民感受与想象中皇家女性的权术、独断、冷酷和胆略;外国女性关注的帝王女人的对外心态、情感和行径。江苏大学张正欣也从背景文化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江苏大学史挥戈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岚以及江苏科技大学吕子青分别从在场主义写作理论、女性主义乌托邦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长篇小说《母亲》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对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三部曲的研究也有新进展。南开大学徐清副教授的论文《中国文化场域中〈大地〉的经典化问题》借助国内外文学经典理论,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大地》在中国文化场域中经典化的可能性以及难成经典的原因。作者认为,作为美国畅销书的《大地》,却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可供阐释的广阔空间及艺术风格的独创性等经典性特征。在中国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学院派的持续关注、文学理论与批评观念的变更、文学史的编写,都使得《大地》的经典化成为可能。而《大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典则必须继续经历时间的考验,同时必须被纳入某种文学传统。孙宗广的论文《古老土地上的欲望、光荣与梦想》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揭示《大地》三部曲所表现的王龙、王虎、王源等几代中国人的欲望、光荣与梦想,勾画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运行轨迹及上升曲线[1]。认为赛珍珠的中国书写应该获得“民族寓言”的地位,赛珍珠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观察与想象,某种程度上具有更高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带有前瞻性和预言性。其当代价值是为我们自省和超越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坐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伟大民族的复兴。文章立意较高,视野宏阔。此外,福建省社会科学院萧成研究员的《救赎与断裂——〈大地〉自然景物描写与女性叙事的审美联系》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联系起来,指出二者都体现出一种阴柔美,并共同成为人类集体心理归宿。宿州学院赵东的《论赛珍珠小说〈大地〉的跨时代性》分析了《大地》跨时代性形成的原因。
3 文学创作整体研究
这方面论文是将赛珍珠的全部创作作为考察对象,探讨赛珍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创作的思想特征、文体特征、文学想象与叙事的风格特点以及赛珍珠创作的当代价值等。南京大学汪应果教授认为国内对赛珍珠的评价至今越不过两道魔障,一是她的基督教会传教士身份,一是鲁迅对赛珍珠略带冷眼的评价,这使国内赛研学者不能摆脱思维定势。而要对赛珍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必须摆脱这两道符咒。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认为,赛珍珠对现代中国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是以一个全新的底层民间世界、长期被压抑的女性世界、值得期待的未来世界以及新的城乡关系为其发现对象的鲜活的生活想象与叙述,是一种饱含主观情感、以人物命运为中心、在更贴近中国社会与生活真实的日常现实语境中进行的文学想象与叙述,超越了晚清以来传教士想象与叙述中国的一般模式,即由基督教信仰主导、突出西方文明优越感以及强调现代文明的一元性及绝对进步性,也超越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一般性的或笼统的文化叙述、风俗叙述、历史叙述、社会叙述等,以及正在逐渐专门化、汉学化的学科性叙述。赛珍珠对现代中国文学想象与叙述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或情感价值诉求大体一致,有力地扩展并丰富了现代中国文学的表现领域和艺术形式。段教授从叙事学角度考量,把赛珍珠的文学叙述置于近代传教士对中国的叙述模式中,强调其真挚的情感性和鲜活的形象性特点和价值。
美国费城赛珍珠纪念馆馆长唐纳·罗德斯(Donna Rhodes)做题为《探寻赛珍珠:永存的写作:小说、戏剧与影视》的发言,回顾了赛珍珠小说是如何在美国出版发行并被改编成戏剧和影视作品而广泛流传的。美国赛珍珠国际基金会董事珍妮特·罗伯兹(Janet Roberts)在题为“Pearl S.Buck:A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Interpreter”(《一个横跨中美语言与文化的阐释者》)发言中梳理了赛珍珠小说和传记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她的小说犹如绘画,是艺术创作;而其传记更像照相,是布局设计。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呈现的生活形态可在西方艺术家如美国传奇女摄影记者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 White)和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米勒等人的艺术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场景,具有共同的艺术效果。这种相似性也体现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中的人类共通的人性。这种特征与其双重教育背景形成的双重文化身份密不可分。
江苏科技大学周卫京教授《赛珍珠中西世界核心元素之对比分析》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赛珍珠30年代以来有关中西世界的重大历史性演讲稿进行梳理和分析,解析赛珍珠的中西世界中的基本要素。同济大学柯平凭研究员在《赛珍珠的当代意义》中认为赛珍珠是首次把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异常丰富地展现给世界的作家,她还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她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见十分精准。此外,南京师范大学魏兰《论赛珍珠的生态伦理意识》认为,赛珍珠在异国大地上铺陈着“人与土地”的故事,“土地情结”的艺术展示因为表现者的“异国”身份而有了超乎“个案”的“东方文化发现”或“中西文化交流”的引领性价值,人性的普适性和自然的普适性圆融合一,中国题材小说也具有了世界性品质。作家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德行相参、和谐互动以及可持续发展予以伦理意义上的阐释,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意义。江苏科技大学郑军副教授《超越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文化思想研究》认为,赛珍珠在其作品中充分表达了“文化和合主义”观念,否定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间存在着共性的文化相对主义。其观点与姚君伟教授从文化相对主义立场评价赛珍珠的中西文化创作立场形成争鸣。
4 比较视角研究
比较视角的研究既有人物之间的比较,也有作品之间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枫研究员《史沫特莱与赛珍珠 ——是朋友,一个也不该冷落》指出赛珍珠和史沫特莱是同龄人,都是中国人民的友人,都曾对中国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应该同时记住她们,纪念她们。辽宁师范大学乔世华副教授《大方之家所见略同——谈赛珍珠与冰心》从赛珍珠和冰心的人际与文字的频繁交往、二人对新文学的观点和立场的相似以及二人分别在小说《群芳亭》和《相片》中对西方传教士作了相近的描写和评价,比较了这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中外女作家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李顺春副教授在论文《跨越文化的两座桥梁——赛珍珠与林语堂》中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和传播-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的赛珍珠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两位作家的人生机缘、中西文化融合观及宗教观,阐述二人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通过平行对比两人在创作题材、主题和风格方面的异同,分析二人之受中西文化与文学影响及其在跨文化、跨文学方面的独特建树。
南京晓庄学院张春蕾教授的《暴力沉思与人性救赎》将长篇小说《龙子》与狄更斯的《双城记》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在情节上都将重点放在暴力行为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破坏和毁损,并以忧郁的目光关注暴力过后人类心灵的重建。在结构和叙事艺术上,两部作品呈现出既相似又不同的艺术特征。
5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既有对赛珍珠作品中译本的研究,也有对赛珍珠翻译工作和英文译著的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梁志芳《翻译、中国形象的自我建构与民族认同》运用形象学理论,探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如何塑造的问题。论文主要以《大地》的三个中译本为研究范围,通过细致比对,辨析不同译者对《大地》所建构的中国形象的各自处理方法。《大地》中既有正常化的中国形象,也隐含着美国的东方主义。对正常化的中国形象三个译本均忠实保留,对隐蔽的美国东方主义三个译本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删节,有的保留,有的部分删除,而每种处理方式都与中译者各自的文化立场相一致,不同中译者通过重新建构中国形象表达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想象与期待。论文是目前国内对《大地》中译本最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唐艳芳副教授《赛珍珠英文著译的“中国话语”分析》对赛珍珠的翻译工作做了总体评价。他指出,赛珍珠是译者型作家与作家型译者合而为一的典范。其英文创作与翻译作品中的“中国话语”既包括从词句到篇章的中国语言和文学话语,也包括从生活习俗、典章制度到思维方式的中国文化话语。这种著译一体、言说中国的策略,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方法论价值的经验和启示[2]。
同济大学董琇副教授《赛珍珠翻译的平衡和谐风格及其哲学基础》解析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采取异化策略,翻译忠实于原文,保留汉语的“固定模式”,再现了汉语句式齐整对称的特点,译著体现出了平衡和谐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秩序感”的追求。江苏科技大学胡继云《赛译〈水浒传〉研究——后殖民第三空间视角》也持类似的观点。论文以后殖民理论主要代表性人物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概念为理论视角,探析赛珍珠在追寻“第三空间”上所做的努力。论文认为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主要采用异化策略,译本中尽力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质。通过翻译实践,赛珍珠力图打破西方人我族中心主义观念,寻求消解文化霸权、尊重文化差异,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得以平等对话的第三空间。
此外,著名作家、翻译家,赛珍珠作品的早期译者荒芜先生的女儿,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林玉女士向大会提交了文章《1940年代荒芜先生翻译赛珍珠作品的一些背景》,提供了一些宝贵史料。
6 赛珍珠与驻足地关系研究
上海艺术研究所周锡山研究员在《上海与赛珍珠,赛珍珠与上海》一文中通过具体的史料说明赛珍珠在接受教育、避难、作品译介、与作家艺术家交往以及身后受到人们的纪念都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海是赛珍珠生命中一个重要驿站。南京大学张宇《现代化的困惑:赛珍珠在南京》论及南京既是赛珍珠在其“父国”驻足的最后一站,又是她传奇人生的辉煌起点。赛珍珠在这座时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古城亲历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裂变过程,参与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大讨论,并在此创作了代表作《大地》三部曲。《大地》虽取材于农民和农村,整体上却折射出她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艰难探索。赛珍珠一方面期待中国依凭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崛起于未来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变革与革命表现出质疑,她文学想象中的“中国世界”是封闭保守的。论文对赛珍珠精神深处的矛盾做了深入辨析。
7结论
自1991年1月镇江举办中国首次赛珍珠文学创作讨论会以来,此次赛珍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镇江第二次主办赛珍珠诞辰纪念活动(前一次为2002年),第四次主办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前三次分别在2002年、2005年、2008年举行)。此次会议安排紧凑,活动密集,文化含量较高,具体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比较而言,本次纪念大会规格较高,海外相关人员、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会人数增多,论文总数、论文的提要篇数和研讨会发言人数皆为镇江市举办的历次研讨会之最。第二,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出现新拓展。提交的论文除了对赛珍珠30年代的代表作的研究之外,开始关注赛珍珠后期创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刘崯对赛珍珠儿童读物《巨浪》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日本死亡哲学的研究、周小英对《正午时分》的解读,梁志芳对《大地》不同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和文化意义的剖析,周卫京教授对赛珍珠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演讲稿的梳理和分析等都是对赛研新领域的拓展。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副秘书长裴伟的《“人桥”手足的中国书写》甚至已将研究触角延伸到赛珍珠的胞妹格雷丝,通过对格雷丝的研究发现她创作过三十多部作品,包括为赛珍珠创作了两部传记,为赛研工作寻找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赛珍珠的胞妹,格雷丝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与赛珍珠颇多相似之处,解读她的作品可以拓展赛研视野。第三,新理论、新方法大量引入。研究者广泛运用形象学、叙事学、生态伦理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第三空间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和合主义、在场主义写作理论、语料库语言学、语言学性别话语理论、比较文学之平行研究、影响研究以及政治文化视角、评价理论视角、跨文化视角等不同视角,力求对赛珍珠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北京周报》记者、老一辈赛珍珠研究专家汪健高度评价了目前国内的赛研工作,她认为,镇江无疑已成为国内赛珍珠研究的中心,2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我们在史料的挖掘、课题的确立、研究队伍的壮大、思考的深入以及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多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的同行。
通过对此次研讨会论文的粗略梳理,我们认为,国内赛珍珠研究事业的推进与深入尚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一是外语水平。赛珍珠一生创作颇丰,但由于版权等问题,大量作品尚未被翻译过来。赛研学者必须通过耐心细致地解读原文,对赛珍珠前、中、后期创作有一个整体了解和把握,才能较为完整地再现她的创作风貌。二是知识储备。赛珍珠吸收中西两种文化与文学传统的营养长大,又身处中国社会和东方民族经历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足迹踏遍东亚、南亚、东南亚、北美、西欧和东欧的主要国家,自身密集了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要对赛珍珠作出准确评价,就必须对中西文化与文学传统有所知晓,了解她的文学期待和想象产生的背景,才能比较准确地还原她的创作风貌。三是理论素养。进行赛研要能跳出赛研,拥有比较丰厚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揭示其文学形象背后蕴藏的思想内涵。这里所说的理论素养并非指用某种理论框架套裁作品,也非贴标签式的标注作品,而是依凭学养形成的独特视角、深邃目光,力求形成高屋建瓴之势,从而对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作出较为准确、完整的评价。当然,这是一个包含笔者在内的研究者都需通过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的理想目标。
[1]孙宗广.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论赛珍珠跨文化的民族国家想像[D].苏州: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
[2]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