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

2012-08-15卢盛欣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

卢盛欣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许多名句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让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得无限,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诗词曲赋。《全唐诗》有四万多首,《全宋词》有两万首,这也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床前明月光”、“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小情调。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不教胡马度阴山”、“醉里挑灯看剑”、“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现在,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国手,课外,小孩子一窝风样的学画,跳舞,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呵斥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

道德风尚。有谁还知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有谁还知道荆轲、聂政、专诸、李白、一饭之恩的漂母、救过伍子胥的渔女?现在,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洞洞的乞丐服,口号是“我喜欢,人乐意”……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流失。年方十几岁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中华风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喝桂花酒……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必胜客;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他们不知道对联,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荡过秋千。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每学期我都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这些阅读和积累,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学生也能从中所获得情感、素养、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是非常鲜活的素材,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要他们设身处地地为李密想想,也想想自己在“孝”上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从而让他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感同心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阅读《论语》,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孔子人生的崇高;阅读《蜀道难》,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是李白生命的奇崛之美;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会感受和体验到陶渊明生命的超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举办读书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每个月或每学期都抽出一定时间,开展诸如走进文化名人读书讲座、阅读方法培训、阅读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经验可鉴,有展示自我机会,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这样使学生既能课内自觉阅读,又能在课外积极扩大延伸阅读范围,并把已取得的阅读文本的经验应用于延伸阅读之中。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诗文、传说、节令食品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如以中秋为例,可以考查一下中秋的咏月诗,感受一下历代文人在中秋佳节的思想脉动;也可以搜索一下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并进行演绎,再现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或者体验一下中秋的习俗以及这习俗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情绪……展示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丰富而又立体的节日画卷。

家乡是一个诉说不尽的话题。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

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第九届“语文报杯”的大赛主题,以“感恩”为话题,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其中,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1.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同时,“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老子都认为人要顺应自然,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而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更是集中地表现了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意趣。我们的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应弘扬这种精神。

3.矢志爱国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还有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轲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佞、宁死不屈;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它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些思想都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刚强不屈的强大动力。

有一句话叫做 “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你未来生命的高度”,我们要读读孔子孟子,背背唐诗,这跟你未来做的事情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它奠定了个人的基础,奠定了个人的厚度,奠定了个人后来发挥的余地有多大。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人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