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理论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指导作用

2012-08-15郭兴林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原生态语文课堂生态

郭兴林

一、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状况

今天,“生态”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时尚不过的词语了,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品……似乎原生态无所不入。面对这一系列的“原生态”,笔者在想: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是不是也需要返璞归真创建原生态的课堂呢?如果是的话,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呢?笔者以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要实现“原生态”就要剔除一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为教学的最终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个的垃圾知识的容器和考试分数的奴隶;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原生态”就是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唱响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主旋律;就教学方法来说,“原生态”就是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目不转睛地听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语文的基础与关键。

可见,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的观点作为指导,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此说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互通、共同成长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在这种课堂之上,处处洋溢的是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二、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特点

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相比,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看,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将目光放在“双基”之上。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让其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从理论上来说,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的生态课堂就应该在关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其人格、态度的培养。在我们看来,一个个的学生个体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完整的时空观为指导,为其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从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上来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之中,我们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为“授-受”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可概括为听讲-记忆-再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完全没有一点儿自主性。而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之上,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看,致力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合作、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对比看来,我们不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再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获取知识。

3.从教学的构成要素上看,学生和文本被放在了与教师同等的主体地位上。按照生态理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被学生当成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怀疑,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的心灵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伤害;而权威答案也会使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同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极有可能存在着差异。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力促教学的三个主体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注重课堂教学之中生成性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挑战:(1)教师应该放弃自己是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观念,而应该成为平等的首席;(2)应该放弃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3)实现课堂教学由单方面传递向多方对话的转变。

三、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努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的舞台,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呢?

1.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动起来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进行感情投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只有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精神需要之时才会变得高效。就学科性质来说,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上做有情之人,让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实行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让学生乐于动起来

(1)注意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笔者以为,想使学生心动就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精选课堂教学导语,让导入敲开学生的心门,做到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2)注意情景创设,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地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做到“动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问题和惊讶。”只有恰当地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入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对求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学生在对问题不断地探究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通过探究主动地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

(3)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根本,而写作可以让阅读获得扩展与升华。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必然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4)加大对朗读和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的嘴动起来。由于高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不少教师将本来用于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用来进行课文讲解分析或作业答疑。但是实际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语文学习“四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心理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其学习效率越高。而朗读正是一种眼、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不仅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其语言的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之上,让学生亲历了对作品的感知、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恰恰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3.加强学法指导力度,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一辈子受用。”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否定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教会学生“学”,比我们在课堂之上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桥梁”,交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钥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自己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为学生指点迷津、铺设台阶。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只有这两个要素相互平衡,生态互动,和谐共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才能成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文本思想交流的乐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向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生态理论,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你的领跑!

猜你喜欢

原生态语文课堂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作文呼唤“原生态”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生态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