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垦绿色作文的土壤

2012-08-15刘春侠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语文

刘春侠

毋庸讳言,中学生对写作文是深有恐惧的,可谓“谈文色变”,一提起写作,便唉声叹气,为什么?无事可写,无物可议,无感而发,无情可抒,头脑里混沌一片。于是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出现了假话,套话,空话充斥全文的现象,造就了徒有躯壳没有灵魂的文章。追其原因,学生生活过于贫乏单调,经历过于直线化是事实,但应试作文教学的束缚堪称罪魁祸首。

一直以来,由于应试教学的影响,许多中学教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考试能力,对考试出现的新题型、新内容尤为关注,每当中考、高考过后,所考作文类型常被那些应试意识较强的教师无休止地采用。在这样大剂量的强化训练下,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被忽视,个性被束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圈圈里写作,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甚至让学生做“无米之炊”,“无病呻吟”。师生双方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都在皮相上下功夫。到处充斥着“文字的化妆”(林清玄语)学生在教师好恶,评分标准的压力下,少敢直抒胸臆,文思飘逸,因为那样虽会让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的释放,却会使语文卷头的分数大打折扣!于是在蹒跚中前行,在小心翼翼中探路,生怕自己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语”,令判卷老师大跌眼镜!应试写作似无形杀手,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泯没了学生的灵性,熄灭了灵感,扼杀了兴趣。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针见血,直指传统写作教学之积弊。

基于此,我们呼唤“绿色作文”,即要求学生作文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语文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开垦“绿色作文”的土壤。如何开垦?以下几点是途径:

一、关注生活

我们见到的学生作文大多内容空洞缺少意蕴,这缘于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缺少思考和感悟,甚至将写作与生活孤立化。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老还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就会成为一双慧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感悟生活的契机,指导他们捕捉生活的浪花,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

二、积累素材

有的学生一到写作就抱怨自己缺少灵感,殊不知,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对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1.阅读积累

我们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书中有大汉的冷月,盛唐的乐舞,荷马的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各种思想感情,各种人生感悟。可谓世上沧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每读一部书,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读书乃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写作而言,读书也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办法。“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韩愈),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需要提醒的是,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当今喧嚣浮躁的碎片化时代的 “快餐阅读”“浅阅速读”“碎阅零读”,媒体信息的浅阅读让我们轻率地丢掉了许多有价值、生命原生态的感觉,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游戏化”,越来越“轻扬”,因而也越来越远离思想和品质。我们提倡阅读纸质的出版物,多去感受纸所产生的文化氛围。

2.练笔积累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随笔本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要求学生天天练笔,就为真正写作提供了思想感情的充分准备。需要强调的是,作文的量与质具有密切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若企图仅凭课内作文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简直是梦想之谈。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将为写作打开绿色通道。

三、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落在猫脚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达。

1.选材自由

课外练笔,选材可无限制放宽,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奇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课内作文,因体现作文教学的整合,每次作文都有一个选材范围,假如在这个范围内学生实在无材可选,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

2.情感自由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言为心声”,做人能促进作文。对于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的现象,应该予以深思。

3.语言风格自由

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质朴,有的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二、努力创新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尤其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好文章是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即或者是言人所未言,这往往能够打开人们蒙蔽的视域,启发人们的认知;或者是言人虽言之,我则常中出新出深。思考的空间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

总之,只要我们以平时积累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弘扬个性为支柱,指导学生在作文的舞台上抒写自己的性灵之作,我们就会看到学生作文的“绿色”。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