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阅读——突破单元重点的有效方法——《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探究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非常态虚构小说

周 钰

《外国小说欣赏》把十六篇小说按照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八个单元,以话题为纲,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特质,这种分类为师生学习提供了适合的切入点。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有效突破单元的话题重点?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处理单元话题,效果很好。下面就用对比的方法,从不同对比点切入,解说各个单元两篇文章,把八个话题的重点呈现出来:

叙述:客观与主观,二者各尽其妙

《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都在叙述,但从叙述的方式上看,它们又完全不同: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二者虽然大相径庭,但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读完《桥边的老人》,看到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的遭遇后,读者不禁都要思考:战争带给我们什么?那些动物和那个老人将承受怎样的命运?小说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讲述这位老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作者冰山式的冷静客观叙述,把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对现实的情感等隐藏起来,读者需要借助小说的信息才能体会,但这种客观的显现却深刻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增加了揭露的真实性和批判的深刻性,增强了读者反思的力度。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用跳跃式的意识流,只抓住人物瞬间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但我们能够从这种主观“讲述”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维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本文,从两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入手,抓住“客观”与“主观”,就抓住了单元话题特点。

场景:剧烈与舒缓,反差引人入胜

雨果的《炮兽》和蒲宁的《安东洛夫卡苹果》各自呈现的场景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前者剧烈,后者舒缓,二者反差巨大,却引人入胜。

《炮兽》剧烈的场景让人震撼。人和炮斗争的场面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左右着情节,在剧烈动荡的漩涡中,人用超人的力量主宰了场景,硬汉形象跃然纸上。学习本文,要让学生进入这个场景,感受场景的魅力,体会人物在场景中呈现的力量和展示的性格。

《安东洛夫卡苹果》设置了四个场景:“苹果成熟图”充满生气,令人神往;“果园丰收图”充满温馨,令人迷恋;“大地主狩猎图”充满刺激,令人陶醉;“小地主生活图”充满萧瑟,令人惋惜,但又哀而不伤。这些场景徐缓有序地呈现出来,全文笼罩在安东洛夫卡苹果式的特有的气息之中。而人物始终是场景的享受者、缅怀者。阅读小说,读者慢慢陶醉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沉浸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两个场景,一动一静,都把读者带进忘我的境界,在对比阅读中,本单元的话题的特征凸显出来。

主题:呈现或隐藏,方式自由灵活

读完《丹柯》,我们在为英雄献身感动的同时,又禁不住掩卷深思:英雄为什么得不到理解?是谁造成了英雄的悲剧?读者产生这么深刻的思考再自然不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英雄?丹柯式悲剧我们身边有没有?我们是不是造成悲剧的元素?……这是灵魂的拷问,也是时代的拷问,这些拷问体现出《丹柯》主题的魅力。

但是读完《炼金术士》,我们却被小说的梦境迷惑而“迷失”了主题。作者用寓意来揭示主题,他通过男孩奇遇经历,象征性地揭示着梦想和寻梦的意义:寻梦,需要付出,更需要坚持,需要拒绝种种诱惑。在跟随男孩的寻梦之旅中,读者也随着自己生活经历产生了联想和思考,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对“梦”和“寻梦”的理解。文本就这样既自然又形象、既亲切又深刻地表现着主题——《炼金术士》寓意式主题的魅力就在这里,梦的朦胧,却产生了主题的多样。

主题可以呈现,可以隐藏,作者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本单元的两篇小说一个让主题显现,一个让主题朦胧,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人物:张扬与承受,生命状态迥异

沈从文先生主张塑造人物要“贴着人物写”,这是尊重生活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张扬着自我,有人承受着重压。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就把两种不同境遇下的两个不同人物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

娜塔莎是一个放射型形象,她在社会舞台中时时张扬着自我:她因全家受邀请参加舞会而兴奋,——激动让矜持走开;因受到安德来欣赏被邀跳舞而幸福,——幸福让羞涩走开;她因爱上库拉根而疯狂——热恋让理智走开。这样的表达,让娜塔莎成为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者,有生气,有活力,充满着积极的生存状态。

而素芭却是一位受压迫受侮辱的形象,她承受着来自家人、社会各个方面的压迫与侮辱。在家人和乡邻的眼里,她是一个废人,被拒绝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生命体。被看作另类,无人和她交流……甚至被父母当作一头无言的牲畜,挣扎无人在意……在婆家众人眼里,素芭作为一个妻子被承认的期盼也被拒绝了!……素芭被无情地抛弃了,可怜的素芭将如何生活,何处是她的归宿?一个沉重的“弃”字横在书页之中!

素芭的生存状态何其难堪,她的沉默的忍受与娜塔莎表现出来的生命的鲜活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两篇小说告诉我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情节:追求与挣扎,摇摆产生力量

作家创作小说,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为此,作者会让在前因后果中展开的情节犹疑不定,摇曳生姿。《清兵卫与葫芦》和《在桥边》两篇小说虽然情节长短有别,但都让故事在摇摆中积蓄动力,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的摇摆凸显主人公在追求中的挣扎。清兵卫因为热爱葫芦遭到父亲的训斥,他在沉默中坚持,不久有了新的发现,小说的情节完成了第一次摇摆。当读者释然的时候,危机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带到教室的葫芦被没收了,这是第二次摇摆——从紧张转入缓和,又从缓和转向紧张。教员家访,碰巧父亲不在,清兵卫因此躲过了父亲的训斥,但灾难最终降临,葫芦被父亲全部砸碎。情节第三次摇摆,把清兵卫和读者推向了低谷。

小说情节一次次摇摆的轨迹正如清兵卫人生道路的波浪,虽然清兵卫的追求被一次次地否定,一次次扼杀,而他却坚持着,坚守着——追求是美好的,但追求的道路却是充满挣扎的。

与上文不同,《在桥边》的摇摆让人物在挣扎中追求着。“我”在“要数据”还是“要情感”的一次次的冲突和挣扎中,经受着心灵的选择与追求。在“数据的较量”中,“我”选择“乱数”;在“爱的较量”中,“我”选择“不数”;在“要饭碗,还是要情感情”中,“我”选择了“漏数”。情节的摇摆,让主人公在挣扎中始终追求着。我们也不禁思考:主人公暗恋着姑娘,他的追求会不会有一个现实的结果?

在追求中挣扎与在挣扎中追求,是情节的摇摆让两篇小说的结局超乎常理,而又顺理成章,更让两个挣扎着、追求着的形象跃然纸上。

结构:蓄势与节制,构建营造张力

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努力着,《牲畜林》刻意延迟,《半张纸》无限节制。一个引而不发,一个速战速决,但殊途同归,不同的构建产生了相同的张力。

《牲畜林》的结构张力来自延迟中的蓄势。为什么朱阿六次追杀动物却一次次放弃?为什么神态不同、语言不同的动物主人都会发出“珍爱生灵,不要屠杀”的呼吁?为什么朱阿手中的猎枪在心中不断的变幻,但始终扣不响扳机?作者引而不发,不断蓄势,他要告诉我们,朱阿是多么不愿意开枪,多么不愿意伤害生灵!这种延迟的结构不断蓄势,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不要战争,不要屠杀”的呼声。

《半张纸》在简约中节制的结构方法同样耐人寻味。“半张纸”作为承载主人公两年生活的“容器”,虽然很不起眼,但它是主人公两年生活的证据,记录了主人公全心全意生活过的两年,它表达了主人公走出悲痛、迎接新生活的态度——读“半张纸”意味着回忆,搬家意味着重新开始。作者把“两年的生活”让主人公在两分钟内完成回忆——简约而不是延迟式的表达,告诉读者,对过去的生活要回忆,但并不停留;要铭记,但并不沉溺;要悲痛,但并不倒下。这种节制让主旨得以彰显,张力得以表现。

情感:常态与非常态,感动无处不在

“感动”是衡量一篇小说成功的标准,而我们在读《山羊兹拉特》和《礼拜二打午睡时刻》的时候,这种感动是无处不在的。

《山羊兹拉特》的情感是在常态中呈现出来的。阿隆家人为度过生计难关卖羊,这是人之常情;但当小孩处在困境之中得到羊的帮助后,主人知恩图报,把山羊当做家庭一员,和它和谐相处,这也是生活常态:危难时,保护自己;受恩后,涌泉相报。

而《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感是在非常态中表达出来的。母亲的独生儿子突然被作为“小偷”打死了,现在她作为一个“小偷”的母亲去看儿子的坟墓。无论从生活的状态来说,还是从社会道德舆论氛围来说,母亲都处于非常态之中,但是感动正是在这种非常态下表现出来:

第一,母亲去给儿子扫墓,却始终克制着,保持安贫如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然”;第二,在神父家,母亲“不动声色”,“泰然”维护自己心中儿子的形象。“很平静又很执拗”表达马上去扫墓的愿望,当神父出于同情关照她怎样还钥匙时,母亲“向他道了谢”。在这非常态中,她流露出一个女性的常态:善解人意,表达谢意;第三,母亲“坦然”出现在大街上,虽然她是“小偷”的母亲,但“小偷”的母亲也有丧子之痛,也有对亲人的哀思。

这就是母亲的伟大,她在这非常态中诠释着一个母亲的伟大,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的感动就来自这里!

虚构:心理真实与形象真实,艺术源自生活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但是,在这个虚构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无论是心理真实还是形象真实,因为它们源自生活,因而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沙之书》的虚构魅力在于心理的真实。故事中“我”与不速之客、“我”与“沙之书”之间是一种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正是这种征服欲望激发了“我”的冲动和斗志:因优越而拒书,因好奇而想得到,因得到而想征服,因想征服却为书所迷,因迷恋于书不能自拔而恐惧,因恐惧而弃书。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生活经历,阅读小说,读者不由自主地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得到了阅读认同的美感——这是心理的真实。

《骑桶者》的虚构魅力在于形象的真实。作者虚构一位卑微的借煤者骑着煤桶去借煤,他天真地幻想着通过这种浪漫的行为感化葛朗台式的煤店老板,但无论“我”怎么喊,老板娘却听不见,看不见,还用围裙一扇,把无助的“我”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在这个故事中,借煤者的形象栩栩如生,老板娘围裙煽动的冷风似乎让我们感到阵阵寒意——这就是虚构的魅力,真实的形象让我们忘了这是小说!

大多数读者阅读小说时会有 “为古人流泪”的经历,为什么虚构的故事会让读者陶醉其中,产生这么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正是虚构的魅力。虚构,无论它让读者产生的是心理真实还是形象真实,因为它是艺术,它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因此,优秀小说总会像磁石一样,让读者在阅读中“迷失”自己,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家设置的“骗局”中。

猜你喜欢

非常态虚构小说
虚构
虚构的钥匙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谈非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建构的动力解析及指导原则
非常爱,非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