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2012-08-15新疆乌鲁木齐市第39中学李洁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39中学 李洁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39中学 李洁
在新课标课程的理念的要求下,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的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所以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内容、特点等,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的目的。
新课标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英语阅读是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感知、理解和分析,对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再现的过程。这种知识获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具备很好的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方法。接下来,笔者就将对如何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学生所阅读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初中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平台,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等,设置符合该篇文章特点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情境教学主要包括活动情境和问题情境,接下来,就结合活动教学情境来谈一下如何将其引入到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比如Full With English这一课的内容,来结合活动情境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其活动的具体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是一篇说明文,所以会给学生一种比较枯燥的感觉,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很难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特点,可以设计如下的情境:
对教室的环境进行相应的布置,所布置的环境应该符合本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各种颜色代表的内容,及其涵义。所以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所喜爱的颜色设计一张海报,或者其他可以点缀教室的饰品。把课堂营造成一片颜色的海洋,为接下来Reading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己喜欢的颜色为主题写一篇课堂随笔,进而阐述自己喜欢的颜色以及原因。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的引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所以如何根据课程内容来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3.1 对话法
这种方法应该在课程的引导中使用,这也是在阅读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不但能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能很好的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Water talk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我节约用水,以及节约用水的意义等。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很快的投入到了文章所讲述的内容里,同时对学生接下来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2 复述法
在讲解记叙文的时候通常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涵义,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叙述下来。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对学生提高口语水平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学生叙述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和补充,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出一些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在学习Pollution Fighters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中朱迪的采访内容进行叙述,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3 语法分析法
有时文章中会出现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单词,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觉得整个文章的内容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针对这些比较复杂的句子进行一定的讲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继续进行阅读。例如,Pollution Fighters这一课中有一句one and a half hectares of trees could produce enough oxygen to keep your whole class alive and healthy for a whole year.许多学生对oxygen这个单词感到很陌生,因此,就会对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如果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整句话的涵义了。
四、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1]冯倩,操时尧.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吴仲元.英语陈述句中主位、主语重合与分离的信息传递功能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