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2012-08-15张茂林
张茂林
(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无为283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减少死亡率及病残率极为重要。本科室 2005年 6月至2011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112例,其中手术治疗84例,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其中男 44例,女 40例;年龄40~78岁,平均 61.3 岁。左侧出血为 46例,右侧为38例,发病到入院时间30min~2h 16例,2~10h 42例,超10h 28例。血肿最小为40~45ml,最大80ml,有8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13例有脑疝。有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Ⅴ型和Ⅰ型患者、无严重偏瘫者不在此范围内。
1.2 临床表现 本组 56例在吵架、劳累、情绪激动、大便等情况下发病。28 例为睡眠、休息安静状态下发病。意识障碍程度按王忠诚意识状态分级[1],意识状态分级: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26例,Ⅳ级25例,Ⅴ级5例。不同程度偏瘫64例,失语58例,单侧巴氏征(+)41例,双侧巴氏征(+)43例,破入脑室29例,中枢性高热19例,上消化道出血 35 例,单侧瞳孔散大 28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首次CT扫描确诊示,丘脑型29例,壳核型25例,混合型30例。血肿量按田氏公式计算:20~30ml 24例,30~40ml 16例,40~50ml 26例,>50ml 18例
1.2 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止血、控制血压、脱水等基础治疗。
微创血肿穿刺术(38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严格按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操作[2],破入脑室者同时行双/单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后尿激酶4~6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4~6 ml血肿腔内注射 3~4 次,夹闭4h后开放引流。CT复查有无再出血及尿激酶的溶栓情况,根据 CT可以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
开颅血肿清除术(46例):均采用传统的去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有 6 例同时行脑室外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溶解。
术后处理:2组病例均给予抗炎、止血、预防应急性溃疡、降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等支持治疗。
2 结果
84例病人中3个月后GOS在3分以上者53例,半年后GOS在3分以上者58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46例,术后死亡5例。微创血肿穿刺术38例,术后死亡3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病死率为9.5%),死亡原因为4例并发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病情重,其死亡和致残率均较高。血肿形成后,不仅由于占位效应直接破坏脑组织,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缺血缺氧,血肿在凝固和液化分解过程中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如凝血酶、补体、血红蛋白分解产物。一般认为对出血量小、意识清醒的Ⅰ级病人和神经功能障碍较轻者,轻型脑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较重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颅内压进行性增高,短期内脑疝形成,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患者的唯一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抽吸引流术和内镜辅助下血肿抽吸术等。内镜辅助下血肿抽吸术因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基层医院不易开展。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出血量大、尤其已发生脑疝的病人,在迅速缓解颅内压,解除脑疝,挽救生命方面有其优势,骨瓣开颅清除血肿视野大,能避开脑皮质血管,止血彻底,及时清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作用,终止血肿溶解后对脑组织的刺激损伤效应。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已从传统的直接开颅清除血肿转向微侵袭手术方式。显微侵袭手术具有安全简便、对深部脑组织及重要结构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老年、全身状况差、不耐受全麻及较大手术侵袭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和发展,很多基层医院已能开展穿刺抽吸引流术,有微创、快速、患者耐受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无脑疝发生、昏迷程度不深的患者。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耐受性高。一般首次穿刺以吸出血肿量的 40%~60%为宜。这样既能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并可避免因血肿排空速度太快、抽吸血量过多,而导致血肿腔内压力短时间下降过大,使原出血动脉失去血块依托,引起再次出血的可能。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意识Ⅱ-Ⅲ级病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穿刺碎吸引流疗效无显著差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各单位的条件、手术者的操作经验等综合考虑来选择手术方式。意识Ⅳ级病人两种手术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优于微创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687.
[2]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