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红利时代继续教育的变革
2012-08-15辽宁苑景亮
辽宁 苑景亮
后人口红利时代继续教育的变革
辽宁 苑景亮
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枯竭,将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将受到不利影响,因为人口红利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为了维持和延长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人力资源开发势在必行,继续教育则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人口红利;人力资源开发;继续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成为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随后,老龄化和少子化逐渐伴随产生,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0~14岁的少年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6.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下降6.29%,少年中国已不再现。未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年轻劳动者的数量将大幅减少,“人口红利”减少带来的负面作用将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应对“人口红利”减少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职人员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人口红利减少带来的压力。
一、“人口红利”的开发要靠继续教育
人口红利可以分为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所谓一次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比重高,因而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形成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优势,人口红利中最重要的、最有利的部分,在中国就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的人口红利。所谓二次人口红利是指未来伴随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可能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和新的人力资本供给。目前,我国在这两次人口红利的开发方面存有巨大潜力。
(一)开发第一次人口红利要靠继续教育
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马上消失,从拐点到消失一般的需要几十年的过程,人口基数越大这个过程就越长。根据我国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15~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为9.4亿,占70.14%,劳动力的供给目前还是比较充沛。但是,这个庞大的人口资源还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在城市里,一方面出现了“用工难”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的结构性失业还很严重。在农村,我国还有比较多的劳动力没有很好的转移出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遇到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户籍、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瓶颈,二是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瓶颈。第一个瓶颈有待于社会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第二个瓶颈有待于继续教育来化解。
目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业已基本普及,尤其是在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法以后,“两免一补”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实行,以前发生的贫困失学现象已经消失,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和以前的农民工相对文化素质比较高,但却很少经过职业性专业素质的培训。同时,我国的经济目前正在进入一个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对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员工的需求量大增。在提高人的专业劳动素质方面,基础教育已经没有太大的作为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封闭性、门槛高、不灵活等问题,不适合职后专业素质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数量少、重职前培训。也不适合要靠打工为生的农民工。要破解这个问题只有大力发展针对在职人员和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了。
(二)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也要靠继续教育
梅森(A.Mason et al,2008)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第二次人口红利。按照惯例,即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作老龄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8.87%,早已过了老龄化的标准。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刻不容缓。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个人和家庭为了老有所依,在中年以后产生一个强烈储蓄和投资动机,形成一个新的储蓄和投资热潮,在个人获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资金,从而激发了经济的活力。第二个途径是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适应产业变化、就业变化并延长就业年限。这也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延续。
就我国现状而言,第一条途径难以走通,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我国的老龄化是在未福先老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个人、家庭和社会还没有积累起来足够的财富用于贮蓄和投资。第二,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狭窄,加之体制不规范,风险大,收益少。我国的股市、债市、期货、外汇等市场,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同时,我国银行施行了连续几年的负利率政策,使得普通储蓄的热情大大减少,长期储蓄率下降。给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有限。第三,我国个人贮蓄的使用方式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百姓的储蓄一般用于家庭的购房、教育和医疗。用于刺激经济发展的消费一直不足。在2004年以后,我国发展不得不使用超发货币的策略来给经济增加活力,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间的储蓄率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欧美可以走的第一条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途径在我国走不通。
开发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只能靠提升现有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条路了。提高人力资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优势转化为质量的优势,转化的关键在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本方面的作用主要有:第一,可以在已完成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有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加强职业的转化能力,延长适应劳动的年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就业规模,使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不会大规模下降。第二,可以提高人口就业的转移力度,优化劳动力资源的结构配置。通过继续教育,可使劳动力技能提升,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从低生产效率部门向高生产效率部门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会更加合理,劳动生产力会加倍提高。[1]第三,延长就业年限。目前我国劳动者退休年龄太早,人力资源浪费很严重。这种状态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退休年龄的延长是必然趋势。继续教育可以帮助中老年劳动者进一步维持和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以适应延长工作年限的需要。总之,继续教育可以在未来克服我国在人口结构上的不利因素,并在我国“人口红利”现拐点的情况下,进一步维持和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力资源红利。
二、后人口红利时代继续教育的战略调整
面对我国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必须做好战略调整。除了树立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合理安排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做好正常的继续教育课程组织与教学工作外。还要从我国“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后的实际问题和特点着手进行继续教育的安排。
(一)从未福先老的我国人口结构现状出发
未福先老意味着个人和家庭能够支付的继续教育成本有限,继续教育的资源更多地应来自政府、社会和企业,调动他们进一步投资继续教育的机制要完善。就政府而言,未来中小学生源的减少不应该成为政府削减教育经费的借口,而应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投入,在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把城乡剩余的教育资源用于开发继续教育。为此,政府应在立法、财政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统筹规划继续教育的发展,并且应成为实施继续教育的主体。同时也要起到沟通学习者、社会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就社会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措施,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媒体和社区等各种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一般来说社区在继续教育的培训方面更有针对性,效率相对高。就企业而言,可以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促使企业在员工的继续教育方面多做工作。同时,要保护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投资的收益权,在维护员工权益的基础上,防止受过企业培训的员工轻易跳槽和离岗。否则,企业长期投资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二)从我国人口的年龄文化结构现状出发
我国人口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发达国家,一般是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年轻人受的教育一般低于中老年;而我国则是教育后发国家,从整体上看,中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低于年轻人,学习能力相对不高。针对这些人的继续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对象文化基础的限制难度要大于发达国家,同样的努力收效可能要小于发达国家。仅从年轻人的角度安排继续教育,已经不适宜了。这就要我们做更加细致和艰巨的努力。继续教育应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与组织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文化基础。
(三)突破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化的传统,树立全要素素质教育观
布鲁姆的研究认为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很密切,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显示:健康水平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动力。[2]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还比较重视身体健康教育,在成人的继续教育方面却很忽视。在后“人口红利”时代,继续教育提高人口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可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以适应劳动年限延长和职业转移的要求。继续教育要培养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在以前的继续教育中很少见,但却应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重点。只有在健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体现人的职业价值,才可能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
[1]胡鞍钢,才利民.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8):1-8.
[2]Bloom,D.E.et al.(2010)The contribu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and demographic change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8(1):1733.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