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2012-08-15河北张雅美张晓杰
河北 张雅美 张晓杰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河北 张雅美 张晓杰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认真把握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大学生的了解,分析了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及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就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
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为后人所传颂着。家庭,是教育的启蒙;学校,是教育的引路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品格上是如春风般润物细无声的。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他们健全而完善的人格,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现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
2.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质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本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花的了,读书成绩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
2.来自网吧、游戏机厅等娱乐场所的影响;
3.校园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十分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三、学校因素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方式上的弊病
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
四、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1.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开设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政治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和培养中要想取得大的成效,要重视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己所不欲,毋施于人”,教师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为人师表。教师首先便是一本德育建设的活教材,也是一本最易被学生品质内化的好书。“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能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二是教师在本职工作中,要强调能用道德教育教学法把各种具体道德规范溶入到教学中,诸如爱国爱民情怀、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具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生态道德、国际道德等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征对性。做到既确立弘扬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三是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内外都是德育的阵地,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老师、交通、法律、伦理等等都能拿来作为话题讨论与教学的内容。如在课堂德育课针对性的教育与进行其他学科渗透相结合,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征对具体德育教学内容,举行“道德两难”辩论主题班会;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法律的威严公正,法庭的严肃正规,法官的责任重大,律师维护正义的职责;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朗诵与学习活动,如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片段,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2.着力生活实践,力求做得细致,做得真实具体
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从身边的事做起。对于大学生而言,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就要在并不很成熟的心灵不断加深认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生长的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但比较缺乏自理、自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为别人服务的公德意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工作抓得更细致,更真实具体,言传身教,有时可以甚至可以设置情境使其身体力行,感同身受。让他们不断加强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实践自己,辨别是非,以善去恶,在平凡的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当前中国教育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大环境中,泛滥的拜金主义,人情冷漠,急功近利等“精神垃圾”通过各种媒体,各种不同的方式折射进校园,影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净化校园,在校园积极营造“讲公德、赞美德”的氛围非常必要。加强校园文明道德建设需把握以下几方面:第一,因地因校制宜,树立“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观念,确定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第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以求有助于陶冶师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向上进取精神、形成良好的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合理利用好科技传播工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的大容量、互动性、隐秘性、易检索的特点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许多青少年利用网络来浏览、求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内容。网络为扩大青少年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网络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如出现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攻击行为甚至网络犯罪行为等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学校与教师应该征对实例,不断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第二,学生网上道德问题要注重“疏”与“导”。第三,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搞好立体延伸,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三者协调一致、共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的立体教育局面。
5.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目前,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从社会来看,如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父母亲下岗、离婚率上升等问题的影响;从家庭来看,家长重智轻德,自身素质的不高,道德水平的低下,家教方法的简单等问题的影响。并且,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通过一些专家对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划分出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一是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胜于治疗”。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要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大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为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学校、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总之,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人云亦云,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公民道德建设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养成教育,那么,我们将在孩子心里播下精神文明的种子,让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他们成为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1]王玄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宋长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出版.
(编辑 吕智飞)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