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黑龙江张可心

职业技术 2012年9期
关键词:双创型创新能力人才

黑龙江 张可心

2012年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一、“双创”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实质上是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现状

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和创业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缺乏合适的师资。

三、改革措施

(一)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大学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三)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

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建设一支精于、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组织具有能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教师团队,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五)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六)优化培养目标与模式,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与培养机制

通过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八)建立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健全规章制度,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猜你喜欢

双创型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现状及“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