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三步曲”
2012-08-15广西甘新贵
广西 甘新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这已是一种共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始终站在以育人为目的的终极高度,采用新颖而富于情绪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情感、智力、价值观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第一步:认真消化整合教材 全方位发挥教材功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备课、处理教材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要求,并把内容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消化整合教材:
㈠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课文篇幅长短,教师都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讲。但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导致教学思路紊乱,而且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有关的重要信息,学会适当取舍,突出重点。
㈡伸延教材空间,激发学习情趣。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知识是无穷的,仅仅靠从教材的传授中获取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教材外作延伸探究,突破教学时空的束缚,扩展学生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㈢渗透美育,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育是一种以美育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美的手段(如美文、教师美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一文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侧面去感受少女罗敷的美,再进一步围绕罗敷的个性、品行、处世方式去评价她的内在美,使学生懂得:外貌美固然重要,但只有具备心灵美才称得上真正的美。
㈣注重德育,培养健康个性。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文中的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使学者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哪些应详细探究,哪些应间略处理,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美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善于取舍。要张弛有序,注意节奏感和层次感,要认真地消化整合教材,要真正地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做到“用教材来教”语文,而不是语文就是“教教材”,使教材的功效得到全方位的发挥。
第二步: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彩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常用的导入方法有:
⒈析题法: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⒉悬念法: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⒊图画法:利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吸引学生。
⒋音乐法: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
⒌引用法:利用诗、词、名言引入,具有语言凝炼、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⒍温故法: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
⒎谐趣法:用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⒏竞赛法:根据学生好胜的特点,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快速运转状态。
9.明确目的法:在阅读之前交代学习目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使得一堂课的学习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10.检查预习法:预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检查的形式也应灵活多变。这一方法可以对学生起督促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11.联系时事法:知识贵在“新”,一两则近期的新闻无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无形之中也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距离。
12.故事启情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13.明知故问法:明知故问而不露声色,或是故作“憨态”寻根究底。而学生一本正经地为老师排忧解难,这必然会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
14.学生演讲法: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胆量,可实行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即演讲导入法。内容形式不限,让学生自由地发挥,选择好的题材来进行演讲。这种导入效果也很好。
…………
有时,还可以让学生练习设计导语,收集后,选好的拿来上课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步:优化课堂教学 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应切实贯彻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㈠创设情感交流佳境
有教育家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的讲述,能激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发展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综合运用语言教学、直观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情感教学法,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之间营造和谐互动的气氛,使学生情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谐的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力,主动投入学习。
㈡以学生为主体
1.要创民主和谐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教师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只有让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动态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能力。如果教师专制,课堂气氛紧张,教师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转或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就不敢说、不想说。因此,老师要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换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让学生心里有“安全感”。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大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发表见解,把自己当主角,尽情表现。
2.要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老师认为,课堂上只有讲析才是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途径,且把课讲深讲透,才算是完成任务。于是乎,分析一篇课文从写作背景到作者、从字词句到层次内容、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面面俱到,篇篇如此,而且一灌到底。由于老师讲得过多过细,课堂45分钟大多被“讲”掉了,学生只能枯坐听讲,雾里看花。结果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想睡。”即使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引学生步入预设的圈套,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消失殆尽,对语文学习越来越厌恶。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该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去享受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⒊应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把读书、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之以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主动的做学问。
例如: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每人找出一到两个问题。结果学生通过读和想,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
⑴本文的题目是《海燕》,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
⑵作者为什么把家乡的小燕子写在前面,把海上所见的小燕子写在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本文写的是海燕,为什么先从故乡的小燕子写起)
⑶作者为什么把海上的小燕子说成是家乡的小燕子?作者在船上难道看不清在海面上飞行的是海燕而非家燕吗?
⑷作者反复强调“我们的”小燕子,有什么用意?
⑸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怎样?
⑹文章的主旨句为什么放在最后?
…………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问,就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纲,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采取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思考、交流、讨论,把问题逐个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也许是鸡毛蒜皮,也许不着边际,甚至是很“傻”的问题。这时,教师切不可轻视和责怪,而应鼓励学生,保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要激励、唤醒、鼓舞他们的质疑意识,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敢问”的轻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最后再指导学生善问,“善问”是学生学会的关键。经过长期的诱导、训练,学生就一定会具备一双能发现问题的“慧眼”。
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学方法很多,下面只是略举几个自己常用的教学方法,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⒈设疑提问法
一些构思奇特的文章,只凭教师的讲授不能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甚至会因老师讲授的“波澜不惊”而使学生学来索然无味。对于这类文章,如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⒉设计练习法
一些议论文富有深刻的哲理,说明文具有科学价值,而语言朴实无华。这样的文章,教师讲不出激情,学生读来没劲。如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就可以克服这些不足。
⒊朗读欣赏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熟读可以晓义。通过熟读,能把书面语言的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通读多了,印象就越积越深刻。最终,这语言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语言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等等,就会在脑中形成牢固的网路系统。当学生需要表达时,就能凭此系统准确地识别运用。这时他就具备了通常所说的语感。没有语感,一切听说读写都无法正确进行,一切语基训练都失去了实用价值。
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放录音范读、师生共读、小组竞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等。
⒋强化背诵法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背诵”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平时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说明了背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古代运用这种教学法培养了许多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才子,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罗贯中、曹雪芹等。再看现代的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巴金,朱自清等,哪个不是背诵的高手呢?
⒌先写后读法
“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读是写的基础,写又可以促进读。先写后读法,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先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作文题让学生写。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叙述的顺序、详略有什么特点,在遣词造句、修辞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不足,并加以修正。
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基础好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可使学习信心大增;基础差的学生会有的放矢地吸收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更易达到目标。
⒍限时训练法
传统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练。都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课堂节奏慢,时间利用率低,效果自然差。要想提高课堂的效果,就必须科学地控制好时间,限时完成。必要时,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向课堂,进行抢答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小组赛、男女赛等形式,答对的加分,答错的扣分。学生为了争得胜利,必须使尽全身解数,努力做得又快又好。这既检查了目标完成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实,“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因地制宜、别具一格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它就是成功的教学方法。
㈣立体化训练,整体性提高
何谓立体化训练?笔者认为,它应该是指训练的内容丰富,训练的形式多样。它不仅包括抄写、默写、填空、选择、问答的基本练习,也应该包括:引导学生纵向深入思考问题和横向拓展思考问题,通过朗读和美读培养语感,用文字有主题、有条理、有文采、有情感、有创意的表达。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来反馈外部信息,回答老师的提问;指导学生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迁移运用知识;指导学生去收集、整理、归纳,使知识形成系统,使方法形成体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另外,立体化训练还应该体现在训练要求的分层上,即训练的题目可设计为:A、B、C三类,有一定的梯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训练题。或者将训练题设计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要求,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性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学”和谐地促进“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愿学、乐学,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会学、学会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