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舆论 彰显社会责任:从“郭美美事件”看媒体问责从感性到理性
2012-08-15韩祖和张遥驼
□ 韩祖和 郑 刚 张遥驼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郭美美在微博上将个人认证信息更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并且自称“开玛莎拉蒂,住大别墅”。此举一出,立马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国人对红十字代表的慈善业的信任危机。
以“郭美美事件”为导火线,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遭遇考验。舆论对红十字会的质疑、问责,既表现出对当下慈善体制的不信任,同时也为体制革新提供了可能;媒体在经过事件肇起时的一边倒的感性批判,群起而攻之,到理性分析,再到正确引导舆论,回归到重树诚信的社会主流理念,显示了媒体人操控舆论的成熟。
舆论问责:从监督到批判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媒体格局的爆发、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使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表现得越来越快捷。媒体的传播已不再是传统上的你说我听,仅仅是被动倾听的受众,而转变为广大受众不仅能够通过互动反过来影响甚至左右媒体的传播与舆论。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表达政治与经济诉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郭美美事件”正是受众反作用力的表现。
从对新闻事件个案的监督,到对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幕、机制的批判,不仅是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主动监督的进步,更是广大受众自觉参与到对社会现象、机制的监督。这种监督,往往不再是单一的新闻监督,简单的记者讲述、编辑点评,受众机械地服从认可,而变为受众可以有机会发声。他们通过网络的论坛、跟帖、博客、微博等,从不同的渠道表达个人观点,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点评批判当中去。例如,2011年有较大影响的药家鑫案、李昌奎案,不仅媒体人,而且对社会进步有着极大关注的传统受众也主动变受众为舆论参与者、传播者。他们制造的声音甚至盖过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声音,反过来影响专家学者的判断,甚至影响到法官对案件的判定。有人不无由衷地说,是媒体判了药家鑫、李昌奎死刑。这话未免偏颇,但也正可以说明,舆论重似天,民意不可违。
由于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到媒体舆论中来,这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舆论力量,这种力量夹裹着新媒体,不说控制着舆论,但至少可以说是严重影响着舆论导向,它以犀利的问责,从监督到批判,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事件剖析:从感性到理性
舆论批判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引导得好,就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如果引导得不好,也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批判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好。那么,是时候把舆论的一片责骂引导到理性分析,促其改进上来了。于是,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站出来说:“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如果再穷追猛打,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对于公益组织的自律是有好处的,但任何行为都有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对“郭美美事件”的批判是强大的,而红十字会和郭美美本人在事件中又是弱小的。冷静思考之后不难发现,监督参与渠道的匮乏,实际披露信息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差距,正是公众质疑产生的基础。实际上,考验慈善事业公信力的并非一个“郭美美”抑或各种质疑、误读,而是公众对于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和参与监督的热切期盼。
在公众监督和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公权力普遍缺乏信任。可以说,红十字会面临的质疑,正是中国慈善事业现实处境的一个缩影。笔者认为,监督不是对立而是携手共建。慈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如何让她更好地成长?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理性思考,监督是好事,亦应是常态,对慈善事业发展不无裨益;监督不是对立,更不是主观臆断和谩骂发泄,而是用理性思考和法制规范,纠正和完善慈善机构乃至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偏差。
舆论引导:从理性到回归社会主流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各种声音频现,很难辨别出是非,尤其是那些重大突发事件,社会关注度极高,使得舆论影响力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各新闻媒体都充分利用各自的网站,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引导着社会舆论,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捕捉新闻线索,了解社会焦点,扩大媒体舆论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报提高驾驭众媒体的能力,显得异常重要。不仅要在网络传播中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不给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而且还要大力宣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健康的、积极的东西,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共同担负起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建设、保持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在经历一系列的揭露、批判之后,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理性地把歪曲的东西引领到正确的轨道,这才彰显出媒体的成熟和舆论导向上拿捏得准、把握得住,实现变坏事为好事的监督作用。
媒体责任:主旋律是社会的主色调
做好舆论引导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新闻媒体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和一种重要形式,能起到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
党报作为当代基层大众的主要和主流传播工具,就要充分认识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业中公益性与商业化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引领各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也就成为作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相一致的时候,经济效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效益;只有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党报才能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只有负责任的媒体,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树立权威的形象。
把握导向引导舆论
透过“郭美美事件”,给我们党报新闻工作者以新的提示:作为主流媒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热点,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民心、团结民众,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这是摆在党报新闻工作者面前必须应对的一个时代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笔者认为,各级党报就要把握正确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创新理念与机制,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引导他们担当起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