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用意识和促进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2-08-15张林吴会娟
张林,吴会娟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传授语言内部的知识,比如: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是课堂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些教学内容来看,外语交际的教学只注重信息意图的生成和理解,而往往忽略了在不同语境的交际中话语生成的交际意图。作者拟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究学生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语用意识强化,并对强化语用意识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在外语教学中促进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一、语用意识与言语交际
语用意识(pragmatic awareness)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如维索尔伦(Verschueren)所说,言语交际无疑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1]。当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智世界等语境因素被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激活时,交际者就会开始考虑特定语境的话语生成。也就是说,他必须进行语言选择。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要想明白语言选择的过程,我们需要至少三个相关概念对语言应用进行基本的描述,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1]。在进行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的语言选择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在语言交际中不同的思维过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语用意识是指交际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产生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自返意识。正如涉及语言使用的其他思维过程一样,语用意识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1]。语言应用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即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生成和理解适应某种认知环境,以便语言交际成为可能。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都或多或少知道自己之所为[1]。
维索尔伦简洁地勾勒出在适应性层面上不同结构的这一现象的概貌。他将这些在语用意识名称下的结构层面归类为不同类型:1)变指成分:即指示性符号,比如:人称代词、体、时态、语气、情态和凭证语。这些成分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且在结构特征和语境特征的匹配过程中都存在自返性意识;2)语用标记语:常常是句子衔接和意义连贯的句子副词或标记语。这种标记语常用于指明话语命题意义与语篇的适应方式、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观点或认识等;3)语境化提示:常以韵律标记、语码转换、暗示语的形式出现。这一术语用于指称在一定情境中理解社会文化意义的语言信号。在这三种语用意识的语言结构层面的类型中,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本论文主要从前两种情况进行论述。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语义层面的解释,而缺乏对其进行语用层面的指导。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缺乏对语言运用与语境结合而产生的意义的认识和重视。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不可能只注重命题意义的交流而忽略类似语用标记语的应用。在传达命题意义的同时,人们往往还要顾及受话人的态度、观点或认识。也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还要更多地重视在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但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比较注重语言能力方面的教学,而缺少一种强化学生语用意识、使学生在言语交际中更多地关注语境效果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应当展示语言交际的真实状况。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话语生成中实际表明了两种不同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特定语境中,这两种意图不会等同,总是利用某种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
二、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在语言交际中,除了应用语言以外,交际者的意图可以利用不同的交际手段进行传达,比如:身势语、手势语、面部表情等等。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唯一传达说话人意图的交际手段。但是,应用语言传递说话人的意图相对于其他交际手段简单得多,因为用语言传达图意会更加直接和更加有效。当说话人的意图明示出来或者传达了某个信息,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交际行为。交际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论交际的过程。所谓“明示”是指说话人用一种明确的方式传达意图的行为;而“推论”意思是受话人根据说话人利用某些话语传达的意图做出判断的行为。
按照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观点,说话人在交际中一般要传达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是指交际者使受话人明白交际者的一些假设的交际目的。这是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打算传达的意图。正如斯波伯和威尔逊所述,信息意图就是使听话人明了或更加明了一个语境假设集合[2]。
首先,交际者必须在心理上出现这个意图的内容,即一个语境假设集合。然后,说话人向受话人表明其心中的语境假设集合。换句话说,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假设。斯波伯和威尔逊提供了一个非言语交际的好例子[2]:当玛丽回到家时,彼特开了门。玛丽在门口停下来明示地做出用鼻子吸气的动作。彼特也跟着吸气,而且注意到有一股煤气味。事实上,玛丽的信息意图是通过她明示的行为向彼特明示一些假设的可能性。在彼特看来,玛丽明示吸气的行为使彼特假设:玛丽试图让彼特明了有一股煤气味的事实。此时玛丽的信息意图得以实现。在此例中,玛丽是通过明确的吸气来传达她的信息意图。她的信息意图已向彼特明示,而彼特也获得了有一股煤气味的假设。
通常而言,当说话人想表达所要交际的内容时,他必须使其信息意图利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告知受话人。在传达信息意图的同时,他必须尽力表明这个信息意图的理由。他必须具备传递信息意图的目的。斯波伯和威尔逊把这个目的称为交际意图。交际意图的目的是使受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了:交际者具有这个信息意图[2]。
有了这个交际意图,交际者会尽力让受话人和交际者本人都明了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为什么交际者要尽力使双方都明了其交际意图呢?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观点,有如下原因:其一,有时候明了自己的信息意图是传达信息意图的最佳方式,或者说也是唯一的方式。尽管在一些场合信息意图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也能达成,但是明示行为有助于将受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意图上来。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明示交际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传递会改变受话人的认知语境。交际改变了受话人和交际者相互的认知语境。相互认知语境的改变有助于促进言语交际。按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话说,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变化就是进一步交际的可能性的变化。在语言交际中,在交际者一方来讲,他通常意图使受话人明了交际者具备其信息意图,并且也意图让受话人明了他拥有表达交际意图的意图。用这个方式,交际者期望为进一步交际建立起相互明了的认知语境。在受话人看来,他会尽力根据关联性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获得相互明了的认知语境并根据语境假设集合来判断交际内容。
三、强化语用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究
语言使用者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选择用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形式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交际目的,并做出相应的协商和调整,最后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3]。对照以上论述,传统外语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注重信息意图的传达,往往忽略交际意图的表达。也就是说,在外语交际中,学生的英语表达只求话语中不出现语法或词汇错误,并不考虑受话人在听到其表达后的反应。教学中由于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造成学生在话语生成中虽然发音、语法正确,但总会造成一些语言交际的失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外语交际的语用意识,使学生的话语生成不但从形式上符合本族语的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适应交际的要求。里奇(Leech)把语用能力具体分为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4]。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外语交际的语用意识。
1.用语态表达交际功能
英语被动语态的交际功能体现在以下情况:(1)动作承受者被突出时,被动语态用于使动作的承受者引起听话人的关注或突出话题;(2)施动者被省略时,其话语的交际功能是说话人有意避免或回避施动者的责任,使话语表达显得更加客观,或是出于对动作承受者的礼貌和尊重。据奎克(Quirk)统计,英语中约有80%的被动句没有提施动者[5]。例如:
(1)The policeman was also injured and taken to a hospital in the accident.
(2)Ireally don’tknow why Iwas required to come so early.
话语(1)突出了承受者(the policeman),其信息意图显而易见,而其交际意图是说话人用此话语引起听话人对主题的关注,而这个警察是如何受伤和怎样被带到医院的问题是次要的问题。话语(2)的说话人抱怨为什么要他那么早来,而要求他早来的人就在现场,之所以他在话语中省去施动者是希望传达其交际意图,即向听话人明示给这个施动者留了面子。
2.用时态表达隐含意义
不同的时态在交际中可以传达不同的隐含意义。现在时可表示将来时间,主要是指时间表或既定的事件,主要传达“列入日程”的、不可更改的意义。例如:
(3)The next train leaves forWorcester at 8pm.
(4)We have classes on Friday.
话语(3)用于说话人明示听话人:此时间的不可改动和其客观性,其他准备工作都必须在此时间之前完成。话语(4)在一定语境下传达说话人拒绝他人的提议或请求的交际意图。
现在完成时,从语法上讲,用于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现在的影响。但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应用现在完成时表达对听话人的抱怨或建议等言语行为。例如,
(5)Where have you been?
(6)We have understood what youmean by saying that.
话语(5)传递了说话人有事,但抱怨听话人不在场的交际意义。如果用过去时(Where were you?),那只是表达那个时间听话人在哪里,与现在的时间没有关系。话语(6)在特定语境中传递给听话人的交际意义是建议听话人不必重复刚才的话。
3.用虚拟语气表达隐含意义
语气可以作为语法范畴,代表着一定的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语法形式,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统一体[6]。从语法上讲,虚拟语气表达与现在或过去事实不相符的基本意义。但在交际中,有很多带有虚拟语气的话语常用于表达建议、商榷、推断、提醒、抱怨或拒绝等言语行为。例如:
(7)Iwish Ihad a bettermemory.
(8)I’d rather you came earlier tomorrow.
(9)It is high time thatwe started out.
(10)If Iwere in your position,Iwould accept that proposal.
话语(7)在特定场合中表达说话人拒绝告诉听话人某事的隐含意义;话语(8)建议听话人明天早些来;话语(9)则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抱怨(即早该出发了)的交际意义;话语(10)表达说话人提醒听话人接受建议。
4.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及英语考试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却相对较弱。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失误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但语用失误、文化误解所导致的情感冲突,甚至交际失败却很难弥补。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四、结束语
在外语教学中,了解和分清话语交际中交际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中的语用意识,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当然,言语交际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语言手段表达说话人的交际意义,比如:情态动词可以意指委婉、推测、抱怨等言语行为;语用标记语的运用、不同话语句式等等都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交际意义。在此不作详细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现较为真实的外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2000.58-187.
[2] 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5-58.
[3] Verschueren J.Metapragma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
[4]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11.
[5] 谢景芝.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J].中州学刊,2004,(6):200-201.
[6] 司联合.英语虚拟式语义的认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