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异性交往探析
2012-08-15罗进
罗 进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中学生异性交往探析
罗 进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文章从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作用、特点、问题倾向以及对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为中学生异性交往提供参考。
中学生;异性交往;探析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构成的,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亦离不开男人,故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一种极为正常和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在我国历史上,从战国开始,异性交往被圣贤先哲们所扭曲。《孟子·离娄上》云:“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由于深受这一传统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于异性交往,人们往往讳莫如深,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好象异性交往有悖于人伦、大伤社会风化,这种现象尤其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借助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作用、特点、问题倾向及其对策作一粗浅的探讨,祈望方家斧正。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
异性交往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绚丽多彩、最令人珍爱的内容。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对其智力、情感、个性、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力都会有所裨益。
1.有助于智力上互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女的智力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但却有着智力类型的差别。”(《第11课《开拓社交空间·异性交往是生活最好的调料》)[1]一般来说,男生在视觉空间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比女生强,而女生在语言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比男生强。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生比较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和历史,而女生比较喜欢语文、外语、地理和生物。如果男女学生时常在一起,就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效率。
2.有利于情感上互慰
在异性交往中,其情感既丰富又微妙,不仅有爱情,而且还有同情、亲情、友情、敬爱之情和感激之情等,故在异性之间可以有不带爱情色彩的情感交流。一般来说,在异性交往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在同性朋友身上是体验不到的。因为两性存在着情感方面的差异,女生情感通常细腻温和,饱含同情心,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而男生情感往往粗犷外露,热烈有力,给人以刚毅、果决之感。如果男女生交往,女生可以消除愁苦和疑惑,男生可以抚平苦恼和挫折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3.有利于个性上完善
如果一个人将交往范围仅局限于同性之内,其心理发展必然会产生某些缺陷,如对异性接触产生某种神秘感和羞怯感。而要避免这一不足,就必须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不同个性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使个性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譬如情感体验更丰富、性格更开朗、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健全。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基·瓦西列夫说:“男人真正的力量是带一点温柔色彩的刚毅。如果一个男人集中的全是男性的特征,就会因枯燥单调而令人生厌。男人具体存在于不同性别特征的搭配之中,这使他们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了,更表现出男性的魅力。女人当然也是如此。”(《一位北师大博士与中学弟弟的两地书》)[2]
4.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
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助于规范语言技巧和行为,从而提高交往能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完成的。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异性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吸引、彼此接近的需要,特别希望引起异性注意,并留下好感。因此,在异性交往过程中,为了吸引和抓住对方的注意力,男女双方的话题范围和形式往往尽可能地迎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心理需要和兴趣,说话文明得体,学会虚心,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谈话,学会称赞他人;为了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交往双方还尽量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行为合乎社会的一般要求。
5.激发“异性效应”中所蕴涵的创造力
一般而言,在异性面前,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有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其情绪很容易被诱发出来。故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就是“异性效应”,这种效应在中学生中最为明显。具体说来,有两性一起参加的活动,与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相比,参加者通常会干得更起劲、更出色,其心理体验也会更愉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异性之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和追求异性敬慕的心理获得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使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诱发出来。
概言之,中学生异性交往是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走向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可谓既顺乎其情又合符其理。
二、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其生理机制不断走向成熟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在与传统文化观念和偏见决裂的过程中,其异性交往呈现出时代的特点。
1.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步入青春期之后,中学生在性生理上的发育引起了性意识的迅猛觉醒,他们对性表现出神秘感、好奇心,从而渴望对其进行探寻和尝试。然而由于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以及老师和家长对异性交往存在着不少偏见和误解,如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异性交往往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异性交往是个别学生的行为,作为好学生不应该如此。而一味地加以禁止,却很少开诚布公地与他们沟通、交流,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所以,中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一般是瞒着家长、背着老师和熟人采取“地下”方式进行,如以上网聊天为方式的隐性网交和以一起看电影、逛公园和外出旅游为表现的校外约会。故异性交往方式由于得不到正确地引导表现出极大的隐蔽性。
2.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异性交往的动机可谓多种多样,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以谈恋爱为目的。他们或者因家长和教师对异性交往一味回避不谈而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和神秘感,抱着“好奇,想试试看”的探寻目的;他们或者因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而对自己过分忽略,其内心处于孤独、寂寞之中,此时,异性交往就如久旱逢甘霖,弥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他们或者因学习成绩差而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性同学的关爱,此时,异性交往可以补偿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他们或者因社会对其期望值太高而学习压力过重,这时,异性交往可缓解他们学习上沉重的压力。纵使是少男少女单独约会,也不一定是在谈恋爱。他们或者是在商讨有关学习的问题;或者是在交流有关某些事情的不同看法;或者是在共同赏析一部精彩的影视片,等等。由此可见,中学生异性交往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3.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学生青春期大都提早来临,再加之各种媒体如影视书刊的广泛影响,在异性交往方面,其欲望表现得愈益强烈。为了吸引异性的观注,他们开始特意地修饰、打扮自己,或者刻意展示自己。而且还通过某些试探性的行为来表现,例如找借口跟对方接触,主动为对方提供帮助,或者请求对方帮忙等。根据抽样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异性交往行为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实,此欲望不仅表现在试探性行为方面,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接纳,“42.7%的中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3]。
质言之,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的产物,是中学生在融入社会化的过程中逆乎成见的曲折反应。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异性交往持不正确的态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对这一问题或者一味压制、阻碍,或过于敏感、回避;另一方面,社会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进行过分渲染。这就使得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存不少问题。
1.害怕交异性朋友
此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来自于成年人的压制。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历来防犯甚严。《礼记·内则》中记载:“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于少男少女拉拉手或者说说话,都会被视为异端之举,不为世人所容。由于社会传统根深蒂固,当今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视异性交往为伤风败俗,大加诛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学生惧怕和异性交往。其二,有部分中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其心理上常存在较强的自卑感,以致害怕与异性交往。从根本上说来,异性交往有利于男女双方身心健康发展,假如一个人长期缺乏异性交往,其性格可能出现扭曲,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异性交往过密
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是目前现实生活中一个既无法回避又无须回避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吸引和爱慕之情是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理状态不断趋向成熟,并伴随着体毛的出现以及初潮、遗精等第二性征现象,其性心理也随之产生,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性知识的渴求、对异性的爱慕和性欲望。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传递纸条、偷偷约会和情感流露等。可见,异性交往是无法回避的;另一方面,异性交往是中学生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必修课。关于异性交往的知识不是天生所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化过程中习得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异性交往给予正确地引导,而无须回避。故歌德曾经说过:“少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不善怀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异性交往通常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如对异性交往讳莫如深,对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严加封锁,从而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强烈的好奇心。伯特兰·罗素说:“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他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严厉程度成正比。”就是在这种强烈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也就不足为怪了。
3.“早恋”问题
“早恋”在现代学校中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随便走进任何一所中学校园,成双成对的“早恋”倩影司空见惯、见惯不怪。对于这一现象,老师只会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引起中学生“早恋”主要有6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理上的成熟并没有带来心理上的相应成熟;二是相互欣赏;三是影视书刊的影响;四是由于对学习乏趣,学习成绩差,不为老师和同性同学关注,精神无所寄托,希望凭借异性朋友聊以自慰;五是攀比心理,看到身边的同伴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六是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极力反对的事越想试一试。
据上可知,中学生异性交往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使然。
四、中学生异性交往中的对策
对于中学生异性交往,必须以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依归,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为目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扬长避短。
1.区分情况,对症下药
由于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动机各不相同,对其指导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因“好奇、想试试看”而交异性的学生,给他们多介绍有关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多创造交往的机会,以化解其好奇心;对于因“精神空虚”而交异性的学生,激励他们多从事一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其精神家园由空虚转化为充实;对于因“学习压力大”而交异性的学生,多从学习方面给予其帮助,以减轻其学习压力;对于因“感情需要”而交异性的学生,给予其各种情感和班集体关怀,以转移和升华其对异性的情感,使其成为班集体温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交往要适度,并把握好分寸
所谓适度和分寸,一方面是指交往方式要符合我国社会正常交往的一般期望状况。譬如,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某一男孩和某一女孩频繁单独约会是在“早恋”,这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太多、太频的单独约会,往往会诱发性爱心理,从而导致爱情萌动,这也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交友活动性质应限制在友爱围范之内。例如,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男女拥抱接吻其实就是一种准性行为,是不在友爱范围之内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男孩和女孩在交异性朋友中,其行为过分开放,有的甚至在教室里、大街上等公众场所拥抱接吻。这种行为是不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因为它有失于文明、有悖于常理。
3、交往要广泛,避免太单一
在异性交往中,要注意交往的广泛性,尽量与更多的异性接触,避免总是跟一、二个异性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将交往范围仅局限于前后桌的异性;有的学生将交往范围仅局限于有相同志趣的异性;有的学生将交往范围仅局限于某个令自己心仪的异性,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也不利于对异性形成总体上的把握,往往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偏差。因此,充分抓住一切集体活动的机会,主动接触和了解尽可能多的异性,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淡化交往中的性别意识
与异性交往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对方的性别,要从心理上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亲兄弟和亲姐妹,或者把对方看作跟同性一样,交往时力求做到思无邪、坦坦荡荡、落落大方。如果要向异性借东西,就大胆、明白地说借;如果有话要跟异性讲,就直截了当地讲;如果对异性有邀请,就当着大家的面公开地邀请。另外,与异性交往,不要过于敏感,应该心静如水。有的学生把异性的赞许或赠物看作是示爱的标志;有的学生把一男一女聚在一起谈话看作是在谈恋爱;有的学生把跟异性说了几句话就看得神秘兮兮的。不错,异性交往与同性交往相比,确实存在着区别,但把它看得过于复杂、过于神秘,很不利于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健康发展。
5.搞好青春期教育
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中学阶段可谓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在此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着特殊的变化,从而使得青春期教育成为这一阶段不可或缺的课题。作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必须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共同搞好青春期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并把性道德教育作为核心。借助于青春期教育,能使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淡化、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性道德水平提高,还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
概言之,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对策,必须既考虑青年男女的身心发展特点,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括全文,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异性交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为依归,不断探讨解决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新对策。
[1]和仁.夫妻关系15堂课[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4.
[2]李明军.你在为谁学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3]李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及心理特点[J].教育研究,2006,(9).
(责任编辑:魏登云)
An Explore on Opposite-sex Contac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UO Jin
(Depart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t Management,Zunyi Teacher's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Opposite-sex contact,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one's life,is an eternal topic to discuss.It is the same case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age of puberty.Here it giv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the function,the tendency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ir interperson contact so that it can give some reference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iddle school student;opposite-sex contact,explore
G635.5
A
1009-3583(2012)-03-0109-03
2012-03-12
罗进,男,贵州绥阳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