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涵义及其发生依据
2012-08-15范方红
范方红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阶级社会中一项普遍的实践活动,它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是全社会的事业。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除了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改革,如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等之外,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搭建高校与社会广泛联系的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涵义及其发生依据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涵义和特点
“机制”起源于古希腊文的mechane,原指各种机械设备的构造、运行机理以及各零部件的功能特性及动作原理。在《词源》中,“机制”一词的解释有三种,一是指“机器设备的构造和内部运行的工作原理”,二是指“其组成有机体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指“广义上的所有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内部组织运行变化的规律和原则等。”[1]通过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领域,“机制”表示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和内部各要素的运转机理。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一词用来表示社会各要素的内部构成、运行过程和运转原理,还可以表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确定的组织模式和工作原理。由此可见,“机制”一词的内涵是将研究对象的构造和其工作及运行两者结合,以此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把握事物内部规律和变化趋势。[2]
依据对“机制”内涵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内部各个要素与社会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和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这一概念表明:第一,这一机制由若干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按照一定方式组成了一个内容复杂的整体。第二,整体机制的功能由各组成要素的具体功能和组成方式决定。第三,机制生成的总体功能是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主体、过程、方式、管理等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是由人口、自然、环境、文化等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两个系统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2.双向性。既然学校和社会两个系统相互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社会也要主动参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3.目标性。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功能和整体运行所要达到的方向,具体来说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知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是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高校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并由此发挥其资源优化和调节功能的过程。它总是在不适应、适应、超越的过程中前进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发生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发生存在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土壤。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发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发生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治动的目的是育人。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着力把握大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从他们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他们的思想,还要善于把握他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找出他们思想发展的根源。既然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脱离实践,要关注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既然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出发,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大学生,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大学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并不意味着高校与社会隔离起来,固步自封,相反,高校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随着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而是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早就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会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会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社会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识来自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学是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助推器。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还得通过实践。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如果忽视实践,不能把道德认知内化为一种信念,就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思想品德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只有长期“笃行”,才能达到高尚和完美。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事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搭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将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发生的现实土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发展的产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普遍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社会的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种变化,必须予以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发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但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学校层面来说,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经费短缺,相关制度不配套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软肋。从社会层面来看,没有建立社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缺乏高校参与社会,社会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是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通过大学生广泛的社会参与,增强他们对国情、省情、社情的认识,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需要。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有利于在高校和社会之间架设桥梁,通过高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促使高校乃至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国外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即在诸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民族振兴教育等教育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却并不标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趋开放,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倡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青年参与社会”的观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崇,为了给“青年参与社会”提供条件,许多国家充分开发社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体、科研机构、宗教组织、政党等社会资源参与公民教育,还建立了公民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看,西方国家除了重视发挥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十分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政党控制,社会全方位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建立了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看,有的国家制定了针对公民教育的相关法律。如法国制定了《教育指导法案》,对政府、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它是法国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的法律保障。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管理机构看,法国成立了全国性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统一领导社会参与工作;美国设立了全国品德教育联合会,该组织把“父母、教会、企业都应该成为学生品德培养的正式伙伴”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构建全方位德育教育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途径上看,许多国家形成了一些可具操作性的作法。有的国家把学生提供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须环节计算学分。美国许多学校开设与学科教学一体化的社区问题课程,把“社区志愿者服务计划”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新加坡通过家庭、学校、居委会、各宗教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开展如礼貌运动、睦邻节、敬老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道德教育活动。这些为我国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等的支持。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它都势在必行。
[1] 近现代汉语词源字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7.265.
[2] 刘红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