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述语翻译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解析

2012-08-15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英汉母语译者

姚 毅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563002)

转述语翻译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解析

姚 毅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563002)

转述语翻译问题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有较大的差异,译者又身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思维方式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了转述语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

转述语;语言迁移;翻译

一、引言

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其被视为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受到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和目的语相似之处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产生的有益的积极影响称为正迁移;相反,母语与目的语相异点对目的语理解和表达产生的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学习者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对翻译英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会消极地阻碍英语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翻译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束缚,容易导致翻译错误。可见,转述语翻译问题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译者身处不同的语言环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导致转述语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

二、文学语篇中转述语的分类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或写作者有时会转述他人的话语。西方文体学家对转述语的分类有重叠和交叉的现象,如“Page曾将小说中人物话语的转述方式分为8种,这种分类方式显然过于复杂;后续的研究中简化了这些分类”[1]。但这些分类大都没有超出Leech&Short所划分的五种类型。它们是“间接引语或间接思想;自由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思想;直接引语或直接思想;自由直接引语或自由直接思想;言语行为或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2]。

在《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一文中,赵毅衡[3]认为他们的划分都太复杂,建议作以下划分:直接式与间接式:直接转述语“直接记录”人物语言,语义内容和述说角度都不变(在转述语中说话人自称为“我”);间接转述语最大的特征是述说角度的转换,由叙述者把人物的语言用自己的口气说出来(说话人就称为“他”)。引语式与自由式:有引导句(例如“他说”或“刘备道”等)为引语式,因为是对言语行为的话语进行符号复制。自由式是指不加任何引导句而直接从叙述语转入转述语。他还将这种简单的划分互相组合,构成了四个小类:直接引语式和间接引语式;间接自由式和直接自由式。

三、转述语翻译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解析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背景是认知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多重互动和体验,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欲表达的各种意义的基础上,译者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的映射转述出来。”[4]因此,译文中既有译者着力描绘的原作者所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又结合着译者的主观认知和创造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相差甚远,有时原文的意图和文学效果又要兼顾,转述语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就会发生迁移。

1.英汉语言差异导致的语言迁移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相差甚远,汉语的独特性造成了在英语中不可能出现的直接式和间接式的“两可型”现象,汉语通常只是根据“你”、“我”、“他”、“他自己”、“我自己”这样的人称代词来区分直接式和间接式,如果没有人称指代或人称不起区分作用的情况下,因为无法断定转述语的时态,就会出现直接和间接的两可型。如:

(1)直接引语式与间接引语式。他犹豫了一下。(我/他)看来搞错了,他对自己说。

(2)自由直接式与自由间接式。他犹豫了一下。(我/他)看来搞错了。

这种现象是由于汉语相较于英语的独特性所造成的。首先,汉语里没有英语里主句和分句存在的对应现象;其次,英语里间接引语转述语为从句,开头通常由引导从句的连接词(“that”)来引导,而不带引号的直接引语中的转述语为主句,并且转述语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这种明显的主从句差别在汉语则不存在。因此,“在将这种两可型的转述语译作英文时,翻译者就必须在时态、人称等方面做出明确的选择,确定一种转述语形式”[5]。

在转述语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上述英汉语言的差别,选择合适的转述形式,如果作者希望强调人物的特征和原貌,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其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好采用直接引语形式;若要从转述者的立场重新叙述人物的思想和话语可选择间接引语方式;倘若从局外人的眼光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走进人物的思想中去,则最好采用自由间接引语。

2.英汉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迁移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扎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中,这二种语言相互间的词汇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可能简单地根据词汇表找到对应的涵义去翻译”。[6]在转述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可能受到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运用不恰当的词语进行翻译。

例如:汉语中的“春卷”、“红榜”、“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岁寒三友”,英语中的 talk turkey,golden apple,black sheep,Achilles’heel等。这类词语都属于语义空缺词,它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词汇表中无法找到其对应和契合的涵义。

另一种情况属于语义错位,是指英汉词汇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同甚至是相对立的一类词。例如:对待狗或龙的态度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一直以来,狗都是西方人非常喜欢的动物,被看成是他们忠诚可靠的好朋友,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却是受鄙视的动物,出现了很多与狗相关的贬义词。又比如在华夏文化中,“龙”是神圣的象征,历代帝王以龙定天下,中华民族被比喻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图腾。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指代“魔鬼”。因此这两种文化的认知结构大相径庭,它们的产生与诸多文化因素有关,比如感知、宗教、环境、历史、习俗等。

3.个体因素导致的语言迁移

传统的经验论认为译者只应重视作者的权利,将作者视为主人,译者仅发挥着“反光镜”的作用,是一个“传声筒”、“转述者”。转述语的翻译也应首先遵循“转述人”行为的原则,即一种重复性地行为,是指转述人在异时异地最大限度地模仿说话人或写作者的话语、语法关系、语音语调,力求在形式上和原语或原文保持一致。但是根据体验哲学的理论,译者的行为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具有体验性,其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是基于客观世界体验的认知活动。由于写作者和译者的认知能力有一定差别,且各自处于不同的外部环境之中,因此各自所构建的“心理表征”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加之他们所处的“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也各不相同,原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就有可能存在着等值与错位的关系。把转述语的翻译问题放到社会的共时和历时语境中来认知,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译者的心理特征、个人因素等就会导致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比如:

(3)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在作者看来故乡的月亮是明亮的,他乡的明月不如故乡的好。其实月亮只有一个,并非存在两个,在哪里月亮都是一样的。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其转述的内容并非与月亮有关,而是与他的心境有关。“没有离乱,在家乡赏月是美好时光;而离乱中身处异地,手足分离,即使有月,也无心欣赏,因而此月就不如彼月明亮”。[7]

由此可见,转述形式的最终选择与转述者的个体性特征密切相关,在进行翻译时,若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智状态和语境效果,翻译的内容和原文所要达到意图就会产生偏差,导致转述语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

结语

转述语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中牵涉到语言、文化、宗教、政治和社会的一系列因素,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体系各具特点,译者又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为了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及文学效果,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转述语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导致转述语翻译过程中迁移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有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译者的个体因素。

[1]Page,N.Forms of speech in fiction[C].In N.Page(ed.)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London:Macmillan Press,1973.66.

[2]Leech,G.N.&M.H.Short 1981.Style in Fiction [M].London:Longman.53-129.

[3]赵毅衡.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J].文艺研究,1997,(5):78-87.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9):15-20.

[5]王艺.言语行为和引语[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4.87.

[6]魏春枝.英汉互译中的迁移现象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37-38.

[7]吴松初.意向性的语言转述[J].现代外语,2010,(4):339-345.

(责任编辑:魏登云)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ence in Reported Speech Translation

YAO Yi
(English Department for Non-English Majors,Zunyi Normal College,Guizhou 563002)

Due to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language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cognitive variation,transferences of reported speeches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reported speech;language Transfer;translation

H315.9

A

1009-3583(2012)-03-0034-02

2012-03-18

遵义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认知语境视角的语言转述解析》(2010027)

姚毅,女,广西桂林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英汉母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母语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母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