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稳定、团结典型的实证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2012-08-15郑晓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自治州黔东南黔东南州

郑晓林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稳定、团结典型的实证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郑晓林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7个民族乡(单一民族乡14个,两个以上民族联合组建的民族乡3个),是我国30个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个共计397.69万人口的少数民族。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稳定、团结典型的实证研究,在实现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民族自治;实证研究;黔东南

一、黔东南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黔东南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生态立州、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旅游活州、科教兴州、城镇带州”的“六州”战略和“凯里城市经济圈、镇远历史文化和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和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黔东南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四圈一区”发展框架,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特色农产品、电力、电冶、森工、重晶石、建材、中药材和旅游产业)和三大建设(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1],使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全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自该州成立54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州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实现228亿元,比1956年增加226亿元,增长180倍;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5691元,比1956年增加5602元,增长8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23亿元,比1956年增加150.09亿元,增长1073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74亿元,比1956年增加13.58亿元,增长91.5倍。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0.43亿元增至23.72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1978年的60.2:23.7:16.1变为27.9:31.4:40.7,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此外,200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8.82亿元,是1978年的4.4倍。工业增加值47亿元,是1978年的31.8倍。与我省其他民族自治州相比,黔东南州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黔西南州高出2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高出48.62亿元,三大产业的比例也处于优势地位[2]。

(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全面推进

三十多年来,自治州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推进法治化进程,大力开展“和谐司法、促进和谐”活动;切实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先后颁布实施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法规,恢复和创建了1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全州共有党政机关、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8.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05万人,占82%,比1978年的44.7%上升了37.3个百分点,成为进一步推进自治州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与我省其他民族自治州相比,黔东南州在在民族乡的发展建设中高出黔南州5个,在开展党建活动方面与黔南、黔西南州相比,都具有显著优势。

(三)民族文化空前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挖掘

民族文化空前繁荣。近年来,成功举办“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凯里“国际芦笙节”、苗侗服饰文化节、台江“姊妹节”、雷山“苗年节”、施秉“杉木河漂流节”、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节”、从江“侗族大歌节”、榕江“萨玛节”等系列节日,使黔东南这块神奇而诱人的土地在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歌声中走出山外,唱响世界。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全州共有国家级艺术之乡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53个保护点。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8.55%和94.38%。独具特色的州民族体育馆建成使用,全民健身活动氛围进一步浓厚。与我省其他民族自治州相比,黔东南州在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分别比黔西南州高出1个、12个、19个[3]。

(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十多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使该州营林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愈来愈少。2011年全年完成营林造林面积46.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并顺利启动了麻江、黄平等五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原生态黔东南”“红色文化黔东南”为载体,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1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1388.37万人次,增长了38.4%,实现旅游总收入83.58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7亿元,增长了27%。与我省其他民族自治州相比,黔东南州2011年旅游总收入比黔西南州高出了64.58亿元,消费零售总额高出20.06亿元。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推进

到目前为止,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省级验收,人民群众基本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州共建成各级各类学校2086所,“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黔东南师专经国家批准正式升格为凯里学院,结束了自治州没有独立本科院校的历史,并建成了4074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播放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州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3.67‰、6.54‰,初步实现低生育水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实现了乡乡有医院、村村有卫生员的目标。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全州参合人数达296.35万人。[4]与我省其他民族自治州相比,黔东南州2011年各级各类学校比黔西南州高出了725所,医疗参合人数高出36.12万人。

二、黔东南州在解放、建州前后稳定状况分析

(一)解放前夕黔东南的稳定状况分析

发展、稳定两者是内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解放前夕,黔东南的经济十分落后,耕作方式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基本上是空白,1949年,全州粮食产量仅为41.2万吨,平均亩产150公斤,自治州辖区内工农业总产值仅9557万元,人均56元,社会总产值10717万元,人均62.86元。此外,交通闭塞,文化教育更为落后,解放初期,全州只有中学16所,师范2所,小学97所,各类学校在校生4.5万余人,文盲占总人口的97.3%[5],封建迷信盛行。加上当时受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民族矛盾突出,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在这种情况下,黔东南整体的稳定处于薄弱状态。

(二)解放、建州后黔东南的稳定状况分析

1949年11月,黔东南解放,建立了民主政权,开展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社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56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宣告成立,黔东南各族人民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87年,自治州八届人代会二次会议通过、贵州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自治州建设有了自己的法律依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黔东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使自治州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州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三、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一)消除了历史上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众多,或成片聚居,或交错聚居。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对各民族实行民族压迫,采取“以蛮治蛮”的阴险手段,制造事端纠纷,挑拨民族关系,造成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历史上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改正影响民族关系的地名、称谓和具有侮辱性的辞章,如将黔东南州的“永从”(有永远服从之意)改为从江等。进一步巩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州人民的长治久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

建州以来,黔东南州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始终禁止对任何少数民族的歧视和侮辱,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把这看作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一环。1982年,黔东南州妥善处理了木雕“苗女”事件,2009年又妥善解决了游客伤害苗族风俗习惯事件等,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十几年来,黔东南州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获表彰者给予形式多样的奖励。2008年,经贵州省民委的批准创建了省级(如黎平县的黄岗村,从江县的小黄村等)、州级(凯里市的曼洞村,黄平县的屯上村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这对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各级部门通过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民族政策再教育,重申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学习党的民族方针和政策等形式,让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掌握民族政策以及风俗习惯,认真执行政策,重视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使各民族之间真正形成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局面。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黔东南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当前黔东南州发展、稳定、团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研究

(一)发展、稳定、团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快,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等,使全州目前仍然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较低层次。少数民族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比率仍然不高,民族教育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年多一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40%;文盲率、中小学辍学率达22%左右)。石漠化严重(如在凯里、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台江、三穗、岑巩等县市还分布有集中连片的白云质砂石山150多万亩,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较差,急需治理),生态环境较差,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自治州法律法规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等仍是该州整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团结方面,民族地区差别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各种旧思想、旧习惯势力、传统的民族偏见、歧视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残余还不同程度地影响民族关系。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仍然是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建议对策研究

从该州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6]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推进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富民兴州事业的大力发展;此外,还要不遗余力地加快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坚定不移地重视民族工作,切实加强和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在政策性建议方面,尽快建立民族地区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对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制定主体功能区划的配套政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等等。

五、黔东南州的发展、稳定、团结的前景与展望

(一)发展方面:按照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5%;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0%,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二)稳定方面: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稳定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和处理好团结与稳定的关系,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摆在全局工作首位,让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城乡居民,保护、调动和发挥各族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黔东南州全面处于稳定状态,又好又快地推进富民兴州事业。

(三)团结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全州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并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特殊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深入实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形成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改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7]。

结语:

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协力同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展成就概述[EB/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99863-1.htm,2009-06-09.

[2]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民族委员会.2008年11月

[3]《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9月27日

[4]改革开放使我州人民走上富裕安康之路[N]黔东南日报,2008-12-18(8).

[5]黔东南苗侗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http://forum.muloo.com/read.php?tid-181854.html,2006-11-15.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2012年1月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1).

(责任编辑:魏登云)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Stability,Unity Typical Empirical Research——To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for Example

ZHENG Xiao-lin
(Institute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of qiandongnan,governs 1 city 15 county a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d 17 nationality township (single nationality township 14,two or more national established between nationality township 3),is our country 30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population and minority population most autonomous prefecture,in 3.03 square kilometers of land with a total of 3.9769 million 33 life of the population of minority.Qiandongna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development,stability,unity typical empirical research,in realize the national equality and national unity and various national common prosperity today,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National autonomous;The empirical research;Qiandongnan

D633.3

A

1009-3583(2012)-03-0001-04

2012-03-12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JD37)

郑晓林,男(仡佬族),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哲学。

猜你喜欢

自治州黔东南黔东南州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补妆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