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熟练掌握英语感叹句初探
2012-08-15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杨婷婷
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 杨婷婷
如何熟练掌握英语感叹句初探
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 杨婷婷
句型也叫句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口语和书面语的无数实际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句子模型或模式。熟练地掌握各类句型,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和化抽象为具体。其中感叹句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句型之一,下面就如何熟练掌握感叹句用法谈谈笔者的看法。
感叹句 WhatHow
一、引言
感叹句表示赞美、惊叹、喜悦、等感情。感叹句不构成后面句子的一个语法成分,却在意义上与它有关联,后面的句子一般说明这种情绪的性质、原因。英语中的感叹词很多,但真正所被人熟悉的是很少的,这样就导致许多学习英语的学生,对含有感叹词的句子理解不透。
熟练掌握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要求,如果达不到熟练,学完就忘,然而达到熟练的要求很高。感叹句是用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其引导词主要有What/How。感叹句这一题型对于初中生来说既陌生又无头绪,既重要又复杂,在技能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实用中总是不能正确表达,句子基本结构、基本句型、常用搭配不熟练,具体体现在往往把引导词What/How混淆,语序不正确。
二、感叹句类型
2.1 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构成:
What a brave man he is!
What an interesting story it is!
What sweet music it is!
What fine weather it is!
让学生观察、体会例句,在操练过程中理解句型,得出结构:
2.1.1 What+a/an+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谓语+其它+!例如:
What a clever boy he is!
What an interesting book it is!
2.1.2 What+形容词+不可数名词或可数名词复数+主语+谓语+其它+!例如:
What delicious food!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
2.2 以How引导的感叹句构成:
How strange the news is!
How beautifully you sing!
用相同的办法,得出结构:How+形容词或副词+主语+谓语+其它+!例如:
How fine it is today!
How carefully she often writes!
How hard all these people are working!
让学生回味句型结构、语序,并在头脑中把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进行相互的比较,得出结论:What后跟它所修饰的名词,How后跟它所修饰的形容词和副词,而且名词前需加定冠词the.
2.3 由单词、短语加感叹号构成的感叹句:
That is too bad!
Good luck!
三、陈述句转换成感叹句
陈述句变感叹句,是学生对感叹句句型的操练和巩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即一删二选三理四感叹。
一删:即删掉much,quite,rather,too,very等修饰语。
Michael runs too fast!
Michael runs how fast!
二选:即若谓语后副词、形容词选How;若是名词(短语),就加上 What。 例如:
Michael runs how fast!
三理:即根据感叹句的结构理清顺序。
How fast Michael runs!
四感叹:即句末切记加上感叹号。
由此看出,对于感叹句,并不是复杂而无绪的,只要思路清晰,找到合适的引导词就能熟练掌握。
四、感叹句互换(同义句转换)
这类题目的实质是将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与how引导的感叹句互换,互换的条件是句中的谓语动词是系动词be。要正确解答这类题就必须熟练掌握感叹句句式。感叹句的基本句式为:
A.What+a/an+adj.+n.(单数)+主语 +动词 +!
B.What+adj.+n.(复数/不可数)+主语 +动词 +!
C.How+adj./adv.+主语 +动词 +!
例如:What a nice watch it is!(同义句转换)
Nice the watch is!
该例原句是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可参照句式C,并结合上文,改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即How nice the watch!
五、结束语
感叹句是我们学习英语句型中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语法,本文主要叙述了感叹句的概念构成以及感叹句的一些较常见的用法。在有关感叹句的教学中,把看起来比较复杂的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一旦熟练掌握之后,学生就会感到并不复杂。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薄冰.薄冰初中英语语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崇军.星火英语语法全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