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猜读,让思绪在文本阅读中轻舞飞扬

2012-08-15浙江史蓉芳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监生桑娜自然段

浙江 史蓉芳

猜读,让思绪在文本阅读中轻舞飞扬

浙江 史蓉芳

积极探索阅读方法,努力张扬学生个性,力求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新一轮阅读教学改革的科学理念和追求目标。猜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猜读教学的尝试可以从操作步骤和采用形式两方面进行。

自主阅读 预测猜想 阅读期待 比照验证

猜读是阅读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根据已知的内容和已经掌握的信息,以联想、想象为手段,对文本尚未阅读的部分或文本的空白点进行预想猜测,然后熟读精思、揣摩比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作品内容、形式的一种阅读方法。其意义在于让阅读主体在个性化阅读过程的开展与阅读方法技能的运用中,展示其见解和才情,生成其言语智慧,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最终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

猜读,这种文本阅读的方法给学生插上了创造的翅膀,给予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它既切合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也吻合了我校“以文化人”“以学定教”的教改理念。

一、猜读教学的操作流程

阅读教学中采用猜读方法进行文本分析时,一般情况下,以下面四个步骤操作较为合理、有效。

环节一:选择文本,确定猜点

选择合适的文本,确定文本的猜读点是指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猜读的首要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的经典美文,但并不是每个文本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有效地猜读,而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相当的文本。从文体上说可以选择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从内容上说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有猜头的;从语言上说应该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文本选好后,教师要在熟读深思后,确定该文本的有价值的猜读点。猜读点可以在文本题目上,也可以在文本的某个段落中;可以在故事陡转的瞬间,也可以在思想升华的高峰;可以在人物塑造的关键处,也可以在揭开主旨的肯綮中……其实不管猜读点在文本的哪个位置,只要能开启后文,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就行。

环节二:初读图文,创意猜读

猜读猜读就是猜中读,读中猜。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读什么?这要根据教师确定的猜读点而定,可以是课题、画面、背景材料、文段,甚至是相关联的音乐。不过不管读的是哪种资料,都要让学生把所读内容读熟、读懂,并能在反复阅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此时再让学生对未知的内容进行预测、猜想,才能触发学生自觉地去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的语言知识以及生活体验等信息,使大脑中的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怎么猜?首先要使学生的预测猜想更有方向,教师应紧扣猜读点提供一些预测猜想的思路,让学生循着“路”大胆假设,使得每个猜想都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猜”的技巧,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敢于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只要猜读时指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学生就能逐渐创设出合情合理、新奇美妙的意境来。

环节三:交流表达,产生期待

如果说第二环节初读图文、预测猜想是学生独立的个性化的“自由”发挥的话,那么本环节就是学生由独立、个体行为走向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阶段。表达交流是思维的外化和深化,猜出来的思想存于脑中往往有模糊不稳定性,如果将这些思维诉之口头或笔端,便能逐渐明朗和深化,而且表达得越详尽。反复的次数越多,思维就越优化,因此猜读的思维能力不仅要外化为语言和文字,而且要让学生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激起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环节四:阅读比照,验证猜想

经过初步阅读、预测猜想、交流表达三个环节之后,学生获得了思维成果。这些思维成果如何,有待于最后阅读部分得出的思维的比照,即把自己的猜想与原文或他人的猜想进行对照比较,看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对意见相左的进一步探求分析原因,比照哪种更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推出某一结论。学生在这种阅读比照中寻找差距,形成认识差,而认识差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量化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因此最后的阅读应该认真审读,边读边比,不断完善,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性境界。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曾经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要学会比较鉴别,善于归纳,求同存异,由此及彼……一批习题做完最好想想,解这些习题用了哪些新知识,与以前解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新的提高改进,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特别要注意分析自己的错处……”这样不但有助于文本的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博采众长,明辨优劣,开拓视野,大大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猜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例谈

猜想也可称为一种“阅读期待”,即指学生带着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待去阅读。在实际操作中,为切实做好猜读训练,我们可以一些采取读点猜面、读表猜里、读前猜后、读正猜反、读此猜彼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一)读点猜面 把握环境

但凡天下美文的笔触总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其“举一”者为“点”,“反三”者为“面”。比如《穷人》前两个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文中描写的桑娜的家境为“点”,桑娜家境所反映的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的生活的悲惨为“面”。从“点”到“面”,思维上存在一个小小的飞跃,读者恰好可以凭借想象通过猜想来完成。请看下面《穷人》一二自然段的猜读教学片段。

1.读“点”

(1)指导朗读

①提示一二自然段中出现的两组词: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从早到晚 勉强填饱光着脚跑 黑面包 只有鱼

②提示一二自然段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意。

(2)教学铺垫

让学生以“桑娜的家庭生活”为话题畅谈对故事中社会环境的理解。学生说话的子话题可以是:桑拿家的家具、桑娜家的饮食、桑娜家男渔女织的模式、桑娜一家人的穿着等。

2.猜“面”

师:在理解了一二自然段大意的基础上,请用一句话描述桑娜家境(点)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面),可以试着用“从桑娜家境的……我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生1:从桑娜家简陋的家具,我看到了桑娜夫妇是对生活俭朴的劳动人民。

生2:从桑娜家的饮食上,我看到了桑娜夫妇虽辛苦劳作,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生3:从桑娜的家境中,我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生4:从桑娜的孩子没有鞋穿,我看到了旧社会普通人家庭的苦难生活。

3.验“猜”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每人仅找一例(属于社会产物的句子)对上述猜想进行验证,再与同桌交流。

评析:这样的猜读片段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归纳思维的训练。其中的“点”就是写进故事中的社会生活;其中的“面”就是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反映的社会特征。前者具体,后者抽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是特别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猜读过程中完成了一次颇有价值的思维训练,课堂自然而不留痕迹。

(二)读表猜里 分析人物

文章内容常常有表里之分,言明者为“表”,隐晦者为“里”。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描绘于笔端的人物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等为“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物性格则为“里”;浮于纸面的材料为“表”,藏匿于材料背后的作品思想则为“里”。阅读时由“表”及“里”,以“表”度“里”,方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读“表”

(1)教学铺垫

①朗读全文,读出文中直接描写严监生的五个句子。

②品读五个句子,体味文本中描写“手”的语句。

(2)读出表象

学生细读文本后,全面把握并收集材料中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外在表象的五句话,其中四句与“手”有关: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猜“里”

师:从文本的描写中,我们获取了人物诸多表象方面的信息,其中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当时的严监生已经到了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地步,请同学们根据表象信息,对严监生手指动作背后的心理作出合理的猜想和推理,然后采用给定的句式说话:“我注意到了严监生手指的这一动作:……,他想说……可见严监生……(性格特点)”。

生1:我注意到了严监生手指的这一动作: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想说“点着两茎灯草嘛,多浪费呀”,可见严监生是个生活非常节俭的人。

生2:我注意到的也是严监生的这一手指动作,他想说“你们怎么能点着两茎灯草?这样点下去要费掉多少银子呀!快给我灭了!”,可见严监生是个非常小气的人。

生3:我注意到了严监生手指的这一动作: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想说“我不是想念逃亡在外的大哥,而是那两茎灯草要费了我不少银子呢!快快灭了!怎么就没人懂我的心思呢?”,可见严监生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无情无义之人。

生4:我注意到了严监生手指的这一动作: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想说“真是气死我了!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怎么就没一人知道我的心思?真是白养你们这些狗奴才了!看那灯火燃得多大呀,我的银子我的命呀”,可见严监生是个把金钱看得比命还重的守财奴。

生5:我注意到了严监生最后终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末了他不惦念亲人,不在乎自己性命,只在乎两茎灯草费了灯油,当他妻子读懂他的动作灭了一茎灯草时,严监生这才松了口气,放下心来,安心去了。可见严监生是吝啬至极、视钱如命的人。

3.验“猜”

学到此处,教师再提供两个《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的语段,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其中透过语言文字能展现严监生吝啬的语句,朗读感悟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感受严监生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评析:读“表”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感知性思维训练,猜“里”在于对学生进行评析性思维训练。从感知性思维训练到评析性思维训练是阅读导学课上难得的思维训练升级过程。

(三)读前猜后 理解主题

文本的上句与下句、前文与后文是由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连缀的整体,因此阅读主体可以读上句(前文)凭借联想或想象猜想下句(后文)。如《穷人》(3—7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1.读“前”

指导品读课文3—7自然段,从桑娜的内心独白中感受桑娜虽自己家庭生活窘困,但仍关心、惦记着病中的邻居和没人照料的孩子。

2.猜“后”

师:当桑娜发现西蒙已经死了,旁边却熟睡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时,桑娜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联系上文,思考作答。

生1:桑娜想自己家的三个孩子都穿不暖吃不饱,我不能再把两个小家伙抱回家,我得想办法让两个可怜的孩子生活得好些,于是她急匆匆地向着村长家跑去……

生2:上文已经介绍了桑娜和西蒙的家庭状况,文中虽只写到了两个家庭,但这是黑暗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桑娜不管把孩子送哪家都不会有太好的日子过。所以她想不如自己把孩子带回家,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艰辛,但只要她和丈夫再努力辛苦些总能熬过去的。

生3:多可爱的孩子呀,这么小就失去了妈妈,真可怜。我得赶紧抱他们离开,否则他们醒来发现妈妈死了,一定会非常悲痛,非常无助的。我不能让他们幼小的心承受如此大的打击。

生4:如果抱他们回家,那我就得抚养五个孩子。天哪,那样我们将会面临怎样的苦难生活呀!丈夫会同意我这样做吗?如果我不抱走他们,两个孩子就会……西蒙的灵魂也不会安息。唉,不管那么多了,还是先抱回去再说吧。

3.验“猜”

让学生自读文本8—11自然段,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测虽出现了“抱与不抱”两种处理方式,但学生都能根据前文提供的信息作出合情合理的想象,猜读内容既反映了沙皇统治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又表现了桑娜关爱他人、心地善良的美好品质。

评析:读“前”是提取原信息,就是从文本中提取相关的内容,此过程承担着对阅读主体进行理解性思维训练;猜“后”是创造新信息,此过程承担着阅读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思考,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即一个人的阅读是一个预测下一步信息并确定或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利用前期阅读获得的已有信息和经验,展开想象翅膀,预测猜想后期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不断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距离,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

三、猜读教学带给我们的欣喜

猜读是读与猜的结合,是阅读与创作的结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教师的巧妙引导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结合,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

自学能力得到了增强;

独特个性得到了发展;

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

阅读质量得到了提高。

猜读,放飞了学生自由驰骋的思绪;猜读,激活了学生即兴创作的欲望;猜读,搭建了学生与作家、文本对话的桥梁。学生在猜读中表现出来的猜思之缠绵、猜旨之深邃常常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合理使用猜读这一推陈出新的阅读对话方式,在具体操作中,要静心提炼猜题,热情培植猜思,巧妙落实猜旨。

[1]杨建达.让作文讲评多些“情趣”[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06).

[2]祝成林.学生: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决策主体[J].教育探索,2010,(01)

[3]宋亚军.猜读续写.洞开求异思维的大门[J].语文教学通讯.2011.(22)

[4]刘波.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Z 3)

[5]孙建锋.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误区[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03)

[6]栾成勇.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

[7]黄杰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J].基础教育研究.2009.(02).

[8].谭卫群.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断想[J].中学语文教学,2004,(05).

[9].马江龙.猜读——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J].语文教学之友,2010,(10)

[10].曹清富.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做法和体会[J].中学语文教学.2000,(08)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监生桑娜自然段
穷人
《穷人》梗概
秋天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美丽的秋天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