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路径探析
2012-08-15孟婷
孟 婷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江苏 徐州 221009)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党所面临的重大执政考验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主题。这一命题发端于我党对自身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意识的高度自觉,既彰显了我党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自我追求,又体现了现阶段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开辟党的建设新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我们党在执政观念上的历史性进步。要切实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深刻把握党建科学化内涵、明确党建科学化意义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准确界定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是切实提高党建科学水平的基本前提与逻辑起点。党建科学化命题的提出,并非是对党的各项工作都要科学化的简单延伸,而是党建观念与理念的重大转变。把“科学化”的概念引入党的建设领域,从根本上说,是要求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努力按照其发展的规律办事。具体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笔者认为,简而言之,党建科学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按照科学发展、科学执政的要求进行党的自身建设。
党建科学化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契合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一过程的实践中,尤其要增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从党的历史来看,在没有明确提出党建科学化的情况下,党在对待自身建设的问题上,实际上是一直致力于科学化的目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总体来说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标准也随着党所处时代和所面临使命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并参加对敌武装斗争,基于党所肩负的非常时期的这一特殊使命,彼时党的建设应与对敌斗争相结合,服务于对敌斗争的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其工作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从战争年代的革命夺权到和平年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这个时候,党建科学化的内涵自然就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党建科学化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与外部环境共生的生命体,需要进行策略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就是它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进行战略与结构的系列变革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连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积聚,外部环境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复杂多变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既可以说我们是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可以说是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其他还可以说是资源环境的瓶颈期、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发展模式的调整期,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鉴于此,现阶段加强党建科学化理论研究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现实诉求和理性选择。
从我党内部的情况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组织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对社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党员人数从1978年的3698万到2007年6月的7336万人,扩大将近一倍。而截至2007年6月底,党的基层组织达到360.7万个。[1]与此同时,党员社会成分也呈现异质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工人和农民在党组织当中的比重下降,新兴社会群体的比重不断上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政党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党能力的提升,相反却可能强化政党内部异质化、多元化的趋势,同时造成党内利益多元化格局,结果可能使政党内部整合难度加大,特别是政党精英与普通党员之间关系容易产生疏离。“党员无法对领袖形成约束,领袖、党的组织也无法对党员形成约束,政党组织对领袖和党员都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制约。”[2]基于以上原因,就出现了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具体列举并深刻分析的目前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突出问题。
因此,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全面加强自身的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我党科学执政、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路径选择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任务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理论上的先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要表现,面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经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我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树立、丰富和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建理念。
(二)科学判断和把握党的历史方位。这是尊重党的建设规律的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科学判断和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要认真研究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就敏锐地预见到了执政后将会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并及时向全党提出要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60多年来,我党根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认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执政党建设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党执政的时间愈久,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愈多、愈严重。怎样彻底地消除腐败、怎样有效地践行党内民主、如何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均是党建科学化绕不过去的问题,并且也均非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也不可避免地给党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市场经济是通过利益机制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市场经济愈发展,就愈容易激发各种利益冲突,这势必对党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与方法、党内各种关系的调整等问题提出新要求。市场经济又是依靠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自己的自主行为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就要求强化市场主体意识,资源与权利的配置面向市场主体。这一特点进而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另外,从各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现状来看,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大都伴随着一个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不断将其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使我党不仅能够无愧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称号,同时也始终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无疑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以民主建设为党建科学化的中心。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只有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才能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最初发展时期一直和苏联共产党、共产国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苏共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和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以及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传统和浓厚的“官本位”、“权本位”意识都对党的建设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党内民主不健全,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党内团结,削弱了党的战斗力,给党的事业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在没有政治对手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党内民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必然盛行,进而出现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现象,最后必将导致执政功能退化,丧失生机活力,直至丧失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毫不夸张地说,党内民主堪称党的生命线,关系到其执政地位巩固甚至生死存亡。
发展党内民主也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需要。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也是顺应历史潮流,逐步推进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为后者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现阶段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中之重。
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加强基层支部建设为依托,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为前提,以制度保障为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基层支部组织是否健全、领导是否有力、活动开展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党员战斗力的发挥。党的干部管理是党建核心问题,党管干部是党的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在干部任用问题上要坚持这一原则,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选举程序,坚持任人唯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长效化的根本保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制度建设为前提。一个党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的方法是通过制度体系规范党的政治活动和领导人的行为。我国几千年的人治历史影响深远,因此,推进党内的法治化进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目前,党内仍然存在许多有法不依或执法不力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党员干部还没有牢固树立党内的法纪信仰。从党的建设的经验看,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而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保障,把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统一起来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制度创设中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考虑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任务的要求。另外,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一套动态、开放的制度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员社会成分变动情况.解放日报集团网站.2005-01-19.
[2]徐锋.当代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变化述评[J].欧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