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新闻评论的“真”节——像方舟子那样较真

2012-08-15文丨施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方舟子真实性米饭

文丨施 平

1 新闻评论要有严肃的事实依据

评论是新闻写作一种体裁,当然也具备新闻写作的各种特质,同样要服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是由于新闻评论有着强烈倾向性的特点,和新闻报道在辨伪求真上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评论是通过表达观点来告诉读者“应是”和“不应是”,报道是通过陈述事实告诉读者“是”与“不是”。新闻的意向一般隐藏在事实中,而评论则通过引用事实和逻辑推演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甚至批评。如果在所引用的事实上出了偏差,那么评论的真实性必然受到伤害。

这样的反面例子并不难找。不久前,南方某报一则关于广州天河区华成小学米饭实验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争议。这则实验原意是在看了日本纪录片《水知道答案》后,为了验证片中“人的行为能否对事物造成影响”这一疑问,该校几个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碗米饭采取或赞或骂或不理不睬的三种不同态度,结果是被赞美的米饭一个月后还是很白,被骂的则变得臭烘烘。记者对此这一“实验”作了报道,为了在报道中说明这个“实验”的理论,记者还找来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解释该实验中的“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意义。

这篇“科学报道”出炉后,很快就引起了不少批评声音。新闻报道的是一起教学创新案例,但在读者看来,却成了米饭能听懂人话的奇谈,新闻对事实的解读与读者的理解出现了南辕北辙。也许是为了纠偏或者是自辩,记者很快在该报言论版上补发了一篇记者手记,意图强调实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前述报道并没有失实。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篇观点性质的手记未能澄清真相、有负使命。

如果这篇手记把观点扭到教育工作者创新手段、鼓励孩子做实验是好的,但米饭实验本身结果是不可靠的,那么也就完成引导的任务了。遗憾的是,在这篇名为《米饭实验,答案仅供参考》的文章里,记者是这么写的:“通过这个实验,学校达到了教育学生的初衷。但心理学家的解释与米饭实验的结果相比,则掀起了更大的一场争论。不过,幸而科学的真伪争论千年,永无休止。”文章最后并没有去否定这个实验结论,反而在作者急于洗白的过程中把观点导向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可知论”。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如果科学报道不能够坚持探索真理、寻求真相的信念,那么就把事物的真实性给模糊了。就像“眼见未必是事实、耳闻也未必是事实”,记者并不是报道了所见所闻就算是真实报道,后续评论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避免夹杂太多个人情绪,更要反复自问自纠报道有没有漏洞、逻辑是否成立,不恰当的评论加之于不审慎的报道,只会使社会影响变得更坏。

随着舆论发酵,不少媒体和科学学者把“米饭报道”斥之为宣传伪科学。在Search china做的有关此事件的网络调查中,972名投票者中,26.44%的受访者认为“个别记者编辑的科学素养离谱”、23.77%的受访者认为“全社会的科学素养让人担忧”、29.32%的受访者认为“伪科学仍大行其道,反伪任重道远”,只有20.47%的人没有对报道作出负面评价。

热衷于学术打假的方舟子也就此事发表了题为“米饭感知人的感情属伪科学”的评论,并指出“中国的记者很多都没有科学的素养,也没有新闻的素养。如果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的话,你也应该去问一下其他的专家,而不应该只去找一个所谓的心理学家来支持,至少要有两方面的声音吧。”

缺乏科学的态度,同时又违背了新闻报道忌讳孤证、个案的规律,该记者与言论版编辑事后也只能在业务研讨中承认报道与后续的手记确有不妥之处。教训在于,遵循新闻规律是恪守新闻真实性的边界,评论也不例外。

2 评论编辑需经过严谨的核稿审题

正如方舟子所言,新闻评论工作同样要经过必要的职业训练、形成扎实的新闻素养。评论作者和编辑也要像记者作采访那样,做大量调查和核实工作,来确保引用材料的准确性,不发生偏差。目前各个媒体都有新闻时评栏目或版面,一般都是对已刊发报道的有关事实展开评析、表达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评论工作并不直接采集新闻事实,正因如此,更不能麻痹大意。相比一般的新闻报道三审制度,很有必要再加上两道保险,具体来说,这两道保险就是核稿与审题环节。

核稿是对新闻基本事实的求证。编辑要严格审核新闻源头,不论是本报自写还是约稿、来稿,都必须确保新闻来源于真实可靠的正式新闻单位,力求做到两个以上来源互相对照,坚决排除在评论中报道新闻的行为。由于目前网络媒体在新闻真实性把握上还不成熟,在当前的形势下,凡是来自网络的新闻来源即使网站本身再权威,也不能作为评论材料;其次,对评论文章所引用的数据、法规、历史事件乃至引用具体人物的原话,都必须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要求作者提供说明等方式加以核实。我们在工作中就经常遇到类似问题,有一次某作者把上海的GDP数据漏了一个亿字,由于前面是一串阿拉伯数字,一不留心很容易放过。校对、审读都没有发现问题。最后还是编辑在二次校对中发现,及时避免了出错。还有领导人讲话、官员头衔、人物姓名等等,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且一出错就是严重事故,所以是评论编辑必须重点核实的对象。

如果说核稿考验的是细心、检验的是记者编辑技术的能力,那么对评论选题的审慎把握就是考验编辑新闻敏感性和大局观。现在新闻时评讲究时效性,往往一个新闻事件出来后,各家媒体都抢着要发声音,争夺话语权,这一点在都市类媒体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急于发声很可能就会出现偏差。因为社会影响面广的重要事件、突发事件,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第一时间不能或很难掌握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反而是各种小道消息盛行、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甄别这些消息来源,本身需要一定时间。过早介入去评论,很难做到客观、公允。特别是涉及到公检法等领域的还处于进行时的新闻,评论一旦失去冷静,更可能事关当事人生死利益。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药家鑫案件。

药家鑫该不该被判死刑,直到现在还有一定争议,不过起了关键作用的受害人律师张显在事后承认自己的微博中有不实内容,最近已经被判向药家道歉。所谓不实内容,主要就是把药家鑫描述成了一个“富二代”,经过网民大量转发之后,在来自农村的被害人与貌似富二代的药家鑫之间,形成了舆论一边倒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媒体发出的评论恐怕没能起到了辨明是非、澄清事实的作用,反而是起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回过头去看那些“药家鑫案评论集”,不是没有媒体呼吁维护司法独立性和公平性,但是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抢话筒的评论,多多少少都把“家境殷实”、“富二代”等关键词若有若无地往文章里套,很难说到底有没有给公众和读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与网络舆论合流后,又会形成何种影响?这一影响的后果由谁承担了?每一个媒体人都不能不深思之。云南李昌奎案又是一例,从一审判死刑、二审判死缓到再审重判死刑,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报道特别是新闻评论起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影响到了司法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发言时,保持客观冷静,是一种内在功力,而它直接表现在审题上。

以上这些过去的案例我们还需要反思,但是先于反思的是在工作中收紧手里的评判权,从严谨慎审题。在编发评论时,不盲目跟风、不过早介入、不作没有依据的牵强附会,评论版编辑必须为评论版守好这一道关。

3 新闻写作要有严密的逻辑演进

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报道之上的再认识和评价,由于新闻报道失实和把握事实不准确, 或由于认识和评价偏颇都会造成评论失真。评论失真的可能性比新闻报道失实的可能性更大,破坏性也更强。

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在《新闻评论写作漫谈》一书中指出“不仅新闻有真实性,新闻评论也有其真实性。引用的数字和事例不准确,新闻评论就失真了;问题的提法不准确,也失真了。新闻评论一失真,也就失去了指导性。”也就是说,决定评论真实性的标准不仅仅是引用材料是否准确,还有提出的问题本身是否准确。

可是时下不少评论往往有了固定套路,不管什么新闻、有什么材料,先套一个“帽子”再说。就像一些业内人士说的笑话,奥运金牌拿得太多,群众体育不行是“体制”问题,奥运金牌拿得太少,更是“体制”问题。如果写评论的人习惯了观点先行,那么材料再真实也会出现引导偏差,更不用说为了证明观点去故意引用一些个例和割裂的事实了。

比如说在令大家痛心的小悦悦事件中,很多媒体都发表了各种评论,观点多数是批评那十八个没有伸出援手的路人,小悦悦不幸遭遇是事实,路人没能相救也是事实,其中暴露出的社会冷漠也是事实,但这些并非事件的全部事实,如果把棍子一下子打在舆论抨击场中经常作为标靶出现的社会冷漠身上,除了引发又一波感叹和愤怒之外,对社会的推动意义又何在呢?反而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核心,也就是家长应该承担疏于照管孩子的责任,如果没有家长监管这个第一环节出问题,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连锁反应,但是在第一时间里,几乎没有评论者指出这一点。结果是社会各界出于同情和良心的不安等原因向小悦悦父母给出大量捐赠,最需要帮助的小悦悦已经用不到了,应该承担重要责任的家长被忽略了,随后又引发了捐款去向等等质疑报道,给社会爱心平添了许多负担。

类似问题在媒体对救助小悦悦的陈贤妹、以及面对妻子受辱无力反抗的杨武一家的报道与评论中,也有发生。当新闻聚焦点发生偏差后,言论的观点如果不能及时纠错,自然也就无法做到准确评判。评论工作者能不能在舆论风向里随时保持清醒,这是保证观点准确性的定风针。当然这也是考验评论作者和编辑发现问题、抓准关键能力的主要指标。

好在我们身边大多数被报道出来的新闻事件没有那么复杂,目标指向是明确的,是非道理也是不难分辨的,评论工作者主要的难点并不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而是如何去证伪和纠错。对于评论作者来说,能够作为工具使用的,除了可靠的新闻素材,就是严密的逻辑。在这一方面,方舟子打假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新闻评论有时候就跟打假一样,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像方舟子那样“较真”的态度。方舟子打假往往尖刻,为此而遭人嫌,但他的较真也的确起到净化的作用。他在获知有关线索后能够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核实,比如唐骏的简历问题就是来自一条网友的爆料。方舟子起到的作用是把怀疑推向证伪。他先去美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查询,发现查不到唐骏的博士论文,为了进一步搜寻造假证据,他把唐骏自传拿来跟美国方面有关大学的记录去进行一一比照,逐条对验后,发现了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抓出猫腻一举揭穿,事后当事人虽然百般辩解,但在严密的证据链和逻辑分析面前,只能低头认输。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用什么太多的技巧和技能,也不需要什么深厚的职业功力,只是一个敢把“铁杵磨成针”细细查究的功夫活儿。对于一篇评论来说,最起码的就是把文章每字每句作一个“自圆其说”的分析,前后能不能说通,论证论据能不能构成因果链,文字组织有没有歧义和误导的可能。这不只是一个为了言之有理、文字通顺而必要的写作程序,也是规避失准、失实的技术指标。

4 结 语

对于新闻评论的辨伪存真作用,也需要一个客观的认识。评论是有力的新闻武器,但在媒体广场时代,评论只是无数种舆论广播声音中的一类。借助报纸载体,新闻评论的分贝比一般人大一点,但可能还比不上一个名人微博的140个字来得有影响。所以单凭一张报纸的一个声音,对社会舆论的引领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当主流媒体在共同的价值观下,忠实守护新闻真实性的界域,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通声气、互相呼应,汇聚成一个公共声音,就能够起到舆论监督、针砭时弊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有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事实真相的功能。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书写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评论,这是继续保持评论活力,捍卫新闻真实性的新课题。

[1] 梁燕艳:广州小学生做米饭实验 证实行为对事物有影,南方都市报,2011-11-30.

[2] 梁燕艳:米饭实验,答案仅供参考,南方都市报,2011-12-01.

[3] 你相信白米饭被骂一个月会变臭吗?

http://www.searchina.net.cn/survey/ result.asp?id=34510

[4] 梁燕艳:小孩的心思成人你别猜.南方传媒研究,第33辑.

[5] 邵华泽.《新闻评论写作漫谈》.长征出版社,1986.

[6] 南方传媒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第33辑.

(新闻报社,上海 201199)

猜你喜欢

方舟子真实性米饭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称称米饭再吃饭
PEER PRESSURE
一碗米饭最浪漫
是时候谈谈方舟子了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对《湘江之战》中几个历史问题真实性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