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
——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2012-08-15韩玉胜张晓东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人道主义黑格尔

韩玉胜 张晓东

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
——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韩玉胜 张晓东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确立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地位。表面看是在阐释伊壁鸠鲁哲学,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的创造的智慧”。在他的理论视域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展现了其在走向社会批判以前“伦理批判”的思想特质。

马克思;博士论文;自我意识;伦理原则

任何伟大理论的成熟都有一个过程,也必定有一个开始。马克思不是天然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深化的理论结果,其博士论文就是这种批判和深化的初次完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展现了其独特的理论视野。另外,为了准备博士论文他还写了七册笔记,这些是我们考察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思想可以借鉴的重要原始资料。本文基于对这些文本的研读,试图对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伦理学的阐释,意在说明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论起点。

一、马克思对伊氏原子论的伦理解读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他总的理论维度是自我意识哲学,在马克思的理论意义上,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是自我意识的化身,整个论文也就是自我意识的综述与展开。但是,马克思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在他的理论视域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

(一)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理解为自我意识

马克思所以选定希腊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首先把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比较确定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有其深刻的考虑的,“他进行这一研究的理论目的,是要借助于对希腊哲学史的批判考察,探索并确定黑格尔以后哲学的发展方向。在马克思看来,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发展和黑格尔以后的青年黑格尔运动,有着某种历史的类似。”[1]他认为,这种“历史的类似”就是自我意识成了时代精神的体现,马克思把自我意识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神负荷者”,是德国时代精神的体现,这一观点也是“博士俱乐部”①成员所共有的。按他自己的话说,选择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只是“作为一个例子”罢了。

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在伊壁鸠鲁哲学中“一切环节”都得到了“充分表现”。在第一部分的第一节,马克思指出了论文的对象,他选择了两种自然哲学的对比只是“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的阐释自我意识哲学。接下来,论述了将两种哲学等同起来产生的困难,因为将二者对立起来不符合逻辑,他们是截然相反的,从而突出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在第二部分里,马克思勾勒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大致轮廓: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是自我意识的鲜明特点,第二章对质的探讨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原子具有内在矛盾性。第三章《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与第四章《时间》深化了以上认识。在最后一章《天象》中,自我意识哲学遭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在天体中,伊壁鸠鲁却看到了自我意识的一切必要条件都得到了完全的实现:天体是个别的、独立的、永恒的和不变化的,它们偏离直线而运动,从自身中产生出时间作为自己的显现形式……天体成了现实的原子。自我意识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自我意识在现实中的实现给自己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结果。“个别的自我意识便从它的茧中解放出来,并宣称它自己是真实的原理,而敌视那独立了的自然。”[2]随着马克思总体的行文思路,自我意识哲学逐渐确立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理解的“原子”绝不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也不是在“重复德谟克利特的话”,而是已经突破了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方面”的限定,成了自我意识的象征。在黑格尔辩证法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提高到自觉的理论形态,使其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

(二)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伦理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修正不是出于自然哲学上的修正,而是出于伦理学上的考虑。在马克思眼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虽然二人都是从原子论出发,一个重在对自然的探求,而另一个重在伦理的行为。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认为感性知觉的世界是“主观的假象”,但他又不满足于哲学,而是“投入了实证知识的怀抱”,[3]为了积累经验、探索知识,他“走遍半个世界”,[4]在他的同代人中间,他游历了地球上的最多地方,据记载,他曾学习过几何学,游历波斯,到过红海,见过印度裸体智者。强烈的求知欲使他的内心不能平静,走了半个世界却没有找到他需要的东西,最后不得不弄瞎自己的眼睛,以不致使感性蒙蔽了他的“理智的敏锐”。[5]

伊壁鸠鲁则恰恰相反,他“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6]伊壁鸠鲁并没有探讨对象的真实根据的兴趣,他所关心的事情只在于使那作出解释的主体得到安慰,而对于物理现象的解释却抱着一种非常冷淡的态度。他只承认偶然性,而偶然性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即抽象的可能性。在伊壁鸠鲁看来,只要不与感性知觉相矛盾,任何一种解释都是可能的。因为他解释的目的只在于求得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在于获得自然知识本身。他最欣赏那些“自学者”,也不像德谟克利特那样,为了获得知识而四处奔波,“只有两三次离开他在雅典的花园到伊奥尼亚去,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访友”。[7]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伦理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那个时代伦理精神的“承载者”。

(三)马克思批评伊壁鸠鲁的伦理只满足于内心的宁静

马克思虽然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对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革命性”意义,但也对伊壁鸠鲁提出了批评,批评他把哲学的兴趣完全引向了自身,遁入内心生活,脱离外部世界,就像太阳落山后,飞蛾各自选择“为自己点燃的灯火”。

在伊壁鸠鲁看来,“一切扰乱心灵的宁静、引起危险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不可毁灭的和永恒的自然。意识必须明白,这是一条绝对的规律”,[8]但是“在天体中一切构成原子发展的二律背反——形式和物质之间、概念和存在之间的二律背反都解决了,在天体中一切必要的规定都实现了。”[9]天体成了现实的原子,在伊壁鸠鲁自然哲学贯穿着的本质和存在、形式和物质的矛盾在天体中和解了。因此,自我意识把天象看做死敌。

所以,马克思认为“在关于天象的理论中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10]天体扰乱了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自我意识本身具有在事物中肯定自身的欲望,而自我意识要肯定自己,就得同时否定事物,因此,自我意识要实现自己就必须得同时否定自身。因此,哲学必须面向世界,而不能仅仅面向自己,不能只“满足于心灵的宁静”。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论进行了全新的伦理意义上的解读,在他的解读视角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接下来对自我意识的伦理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似乎显得尤为必要。

二、马克思自我意识的伦理内涵

随着自我意识哲学内在逻辑的展开,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也逐渐清晰起来,独特的价值含蕴和伦理特质交织于其逻辑构架中,仔细梳理起来,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伦理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确立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为主体性的战斗精神

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只是处于精神哲学的最低阶段,只是主观精神的阶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自由,他把整个历史看作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实现的体系,为了迎合体系的需要,他不得不选择对于人的自由的贬低。而马克思却高扬了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把自我意识确立为感性自然中惟一的标准。他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宣称: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他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些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却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由:“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11]这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由,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形式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在此,在表面看来马克思反对的是神,实际上反对的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的伦理诉求是如何的强烈。

(二)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认识

他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认识论的比较,认为在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中,原子的概念和感性的直观是相互敌对的。而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是自我意识的象征,原子世界是作为他的伦理原则的永恒的自然基础而被设定的,原子论不是进行经验认识的原理,而是伦理认识的准则,在伊壁鸠鲁那里物理学是从属于伦理学的。由此看来,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从原子论出发,但一个重在对自然的认识,一个重在伦理的行为。而马克思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正如弗·梅林所说“他对伊壁鸠鲁所做的解释的一些细节上尚可商榷的地方,并且特别是在这样的地方,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的创造的智慧。”“马克思比伊壁鸠鲁本人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且从中得出了更正确的结论。”[12]与其说马克思在这里阐述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还不如说马克思是借此来表达自我意识哲学。在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既超越了他的前辈黑格尔,也超越了他的同伴鲍威尔。虽然马克思同情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机械论的否定,但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自我意识不应该是和自然界相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他说:“只要我们承认自然界是合理的,我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就终止了。自然界不再是我们的意识的界限,而伊壁鸠鲁正是把直接的意识形式,即自为的存在,变成自然界的形式。只有当自然界被认为是不受自觉理性的约束而完全自由的,而自然界本身被看成是理性的,自然界才成为理性的完全的所有物。”[13]虽然此时马克思还不能彻底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但是他力图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化解二者的矛盾,来弥补自我意识所遭遇的现实悖论。尽管此时的辩证法的运用还不是自觉的,但我们已经看到历史辩证法的影子。

(三)实践性的特征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经典地指出:“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种缺陷。与它对立的东西、它所反对的东西,总是跟它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具有相反的因素罢了。”[14]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进行理论批判的同时流露出了对现实的深度关切,马克思在自己思想的初期就鲜明体现了要干预现实的理论自觉。在“应当”与“现实”的伦理批判视域内,马克思展现了独特的伦理视角,在“应然性”与“实然性”价值框架内确立了指向现实的致思理路。

(四)时代性特征

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折射出了道德是时代精神反映的思想。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认识论上差别如此之大,归根到底是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条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德谟克利特哲学体现了自由精神,满怀着对无限知识的渴望,永远不知疲倦的探寻,他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拓荒者,把不断追求新知识当做最大的快乐和享受。他说“我发现一个新的因果联系比我获得波斯国的王位更喜欢!”[15]而伊壁鸠鲁哲学则是自由的希腊精神走向衰落时期的产物。残酷的现实摧残着一切代表自由的东西,迫使人们逃遁于自己的内心,以便在那里获得灵魂的安宁与满足。人们抛弃能感觉到的一切知识,杜绝一切获得知识的途径。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派哲学曾是它那个时代的幸运;如同在普照万物的太阳落山之后,夜间的飞蛾就去寻找人们各自为自己点燃的灯火。”[16]在古希腊城邦民主的氛围中,积极追求知识成为时代总的格调,所以德谟克利特强调知识,到了伊壁鸠鲁时代,人们不再向外积极追求,而是转向了内心,回到灵魂的深处去寻找慰藉,满足于内心的道德自足。其实,任何道德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时代环境,道德是时代的总体社会环境的反映,是时代背景下的道德话语形式和道德理论样态。

(五)否定的辩证法

在论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细节差别时,马克思认为这种细节差别主要表现在“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这一规定上。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直线的下降、脱离直线而偏斜以及众多原子的冲击。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共同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而第二种运动是伊壁鸠鲁的重大修正。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仅仅是纯粹的质料,缺乏能动性,还不是自为的存在,因此原子运动被变成了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的运动。只有伊壁鸠鲁才在原子概念中把质料和形式、强制的运动和自然的运动结合起来,也就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马克思认为,如果原子仅仅依直线下降就成了丧失了个别性的点,就会丧失自己的存在,原子除了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之外,还必须包含内在的差别性即否定性。马克思说:“就原子的运动构成直线来说,原子只是纯粹地用空间来规定,这样就赋予原子以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便是一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但是我们曾经看见,原子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因素乃是纯粹的形式、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一切其他定在的关系的否定。”[17]接着,马克思指出,不应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偏斜运动,而应该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他说:“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偶然出现的规定性。反之,偏斜运动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18]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改变了原子世界的整个内部结构。“原子在其生命过程中具有三个环节:直线运动表现原子的直接性即肯定性,偏斜运动是它的否定,原子的冲击便是否定的否定。经过这三个环节,原子便按照它的概念实现了,就是说,它从本质世界过渡到了现象世界。于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就被创造出来了。可见,对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马克思根据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加以理解的。”[19]马克思通过否定的辩证法将自我意识内化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使其整个哲学贯穿了自由的气息。

三、结论

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总体行文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修正不是出于自然哲学上的修正,而是出于伦理学上的考虑,自然哲学的思想线索是为自我意识的展开服务的。在马克思那里,他博士论文的理论旨趣绝不仅仅在于进行物理学的比较,也不是在于进行哲学史的阐释,原子概念早已失去了其物理学的含义,反倒成了自我意识的象征,代表着自由的、主体性的伦理内涵。因此,从此种理论维度来看,毋宁说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是主张人道主义的,虽然此时的人还不是现实的人,自我意识的潜在人道诉求也只是一种价值理想,“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价值之维,”[20]而此时的抽象人道主义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唯心主义的表达。

可以说,在马克思进行思想探索的初期,就是以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家的面目出现的,虽然在《博士论文》中他还是依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为依据来理解精神和物质、自我意识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在黑格尔辩证法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理论提高到自觉的理论形态,使其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可以说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是马克思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自然流露。正是在伊壁鸠鲁哲学的外衣下,通过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比较,马克思系统阐发了自我意识哲学,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就是铸造了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而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对其理解的哲学语境,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概念,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伦理诉求无疑又是其自我意识的精髓。

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全人类事业献身的马克思,确立了职业的选择要与全人类幸福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末,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1]在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正是这种诚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自然表达和自然流露。这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推动着马克思不断批判着自己现存社会的各种不人道现象,也正是这种对现实的关怀才使他不断地研究现实社会,不断地接近社会的现实根源,直至最后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总的来看,贯穿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条红线就是自我意识,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强烈的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诉求,并展现了哲学要强烈干预现实的致思理路,在马克思那里,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尽管此时马克思的论证方法和理论构架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尽管他的批判活动在“是”与“应当”的二元逻辑的伦理视域中展开的,还不是科学的社会的批判,但预示了他后来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怀和伦理批判的路径。正是由于自我意识哲学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所以成为接下来马克思进行伦理批判的得力武器(他的理性国家观,对国家的批判),也正是因为自我意识哲学缺乏对社会的深入剖析(遇到物质利益的难题),注定了它的阶段性特征,随着马克思思想的逐渐成熟,他必然要转向社会的批判。伦理性是其自我意识哲学的思想特质,伦理批判是其一定阶段的批判特质。正因为强烈的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诉求,决定了马克思必定要走伦理批判的道路,也正因为马克思哲学要强烈干预现实的致思理路,决定了马克思必定要走向社会批判的道路,最终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注释:

①博士俱乐部: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团体。因一些青年黑格尔分子经常在柏林大学附近的施特黑利咖啡馆聚会和讨论问题,而成员中有几位具博士学衔而得名。它以柏林大学讲师布鲁诺·鲍威尔为核心人物,此外,K·F·科本、A·鲁滕堡、E·梅因、K·瑙威尔克等人积极参加活动。他们力图用进步精神解释黑格尔哲学,以便从中引出革命结论。在批判宗教,捍卫言论和出版自由,传播激进的政治观点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在柏林大学读书的马克思曾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俱乐部中进行的哲学争论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倾向,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俱乐部存在于1837年至1841年。此后鲍威尔、梅因等人以“柏林自由人”的名义继续活动。

[1][19]孙伯金癸1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01751

[2][14][15][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401258121171

[3][4][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31231241241251591601 63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1

[12]【德】弗·梅林1马克思传[Z]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431

[13]【法】科尔纽1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Z]1三联书店,196312111

[16][17][18]马克思1博士论文(单行本)[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37-1381191211

[20]张晓东1科学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J]1南京社会科学,2005,(8)1

(责任编辑 曹连海)

韩玉胜,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张晓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邮政编码210093)

B82-0

A

1672-6359(2012)02-0044-04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人道主义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