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现状评述及机制构建Ξ
2012-08-15刘畅
刘 畅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现状评述及机制构建Ξ
刘 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纷纷崛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这些组织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育成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然,有效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运行机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公有制经济
从理论上讲,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制经济之外的经济成分。按照我国现行统计标准,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具体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的非国有部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主要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两部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带动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3452189万户,私营企业840132万户。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43149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5147%。其中,私营企业达到273259个,占企业总数的60133%。从创造的产值看,2010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86142%。其中,私营企业占30154%。从就业看,2010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331211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34170%。①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而发展壮大。党的十五大报告认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中共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中央组织部早在2000年就颁发了《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适当的建设工作的重要领域,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200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并提出“要不断壮大党的工作力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力争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的企业有党员、100人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都能建立党组织”,这是我国在政策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定位问题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举措,“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其中一大亮点。《决定》提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这个要求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也标志着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建设,践行科学党建理念,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次新飞跃。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历史发展沿革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2年至2001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那时,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一带崛起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党开始探索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这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探索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如何建立,党员的作用如何发挥,党的工作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怎样结合等问题。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个新兴事物,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有剥削的特性,属于新兴资本家的范畴,不能够入党,这成为该阶段争论最多的问题,即是否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入党。
第二个阶段(2001年至2007年),以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为标志。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入党,解决了当时全党、全社会模糊的思想认识,纠正了“私营企业有剥削,私营企业主不能入党”的错误观点。这一阶段的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非公有制企业中。这时的非公组织党建工作两条腿走路,一是有步骤,审慎地解决积极要求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的入党问题;二是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设置、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保证、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开始了正式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2007年至今),以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起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六大版块中,第四版块就是“两新”组织,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其中重要的力量。六大版块界定清晰,这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发展的新起点。[1]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不健全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按照《党章》规定,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都应抓紧建立党的组织。但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看,独立建立党支部的还不多,联合建支或挂靠的占多数,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仅有个别党员甚至没有党员。非公组织对新员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企业历史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内容,而对员工进行党的知识方面的培训几乎为零,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出现“空白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地位不高
党组织在传统企业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则向“边缘地位”转化。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有的制度安排,限定了党组织的组织空间和活动空间,党组织相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营体系而言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非公组织中党的干部地位相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被“边缘化”了。由于党的地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这种变化,党在其中的作用,包括参与企业决策、获取相应信息、进行组织动员、实现监督保证等,都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为非公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隶属关系不明确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大多实行属地化管理,有的由企业注册地党组织管理,有的由企业所在地党组织管理。非公组织建立党组织由哪里审批,归属哪里管理,没有统一的做法和明确规定。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造成非公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仍存在新发展的党员找不到批准单位的现象。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制度不规范
即使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组织,党建工作的运作仍不尽规范。有的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成了自娱自乐的组织;有的党组织长期不发展党员,有的又突击性发展党员,没有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这些都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战斗力的弱化和党员形象的退化。
(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不足
党组织要开展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内资企业党建活动经费要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据实在税前扣除。党建活动经费每年初由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度预算,一般按不低于职工年度工资总额千分之五的比例提取,列入企业财务计划,并专款专用。相应地,地方财政应对党组织活动给予支持,通常会设有非公企业党建专项经费,向党员拨付活动经费。[2]但是在非公组织中,由于缺乏地方财政的支持,往往是外方管理层给多少就是多少,主动权完全在业主手中,这就大大制约了非公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运行新机制
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运行新机制,关键在于拓展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应把建设和谐活力企业作为构建党建运行机制的主题,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标准,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套完善的机制应主要包括“一个先进科学的工作理念,一整套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一系列确保制度落到实处的保障措施”这三个方面。其中,科学理念是先导,制度体系是主体,保障措施是关键。据此构建一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运行新机制。
(一)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必须把自身定位于国家、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总体利益代表者、协调各类关系的润滑剂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困难的调和者的社会角色,妥善处理并协调党组织与各种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11党组织与行政决策层的协调配合机制。针对少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决策者对组织内部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怕影响组织发展的错误认识,党组织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正确认识党组织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政治目标的一致性,经济利益双赢的一致性,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行政决策层积极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通过党组织的主动服务和沟通,赢得行政决策管理层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21党组织监督职能与发展职能的协调配合机制。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要围绕本组织扩大规模实现效益的中心工作,积极寻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要求与组织发展实际的结合点,注重向决策层和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群众宣传、灌输党组织的意图,通过提合理化建议等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排忧解难。力争使组织内部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配合发展。
31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协调配合机制。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工程,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条件下出现的各种复杂社会现象,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其次,党组织应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代表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经济地位。最后,在组织内部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规定和要求,重视和确保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为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提供制度保障。[3]
(二)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意识导向机制
11强化服务。要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上来,提倡“服务型”党建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多为组织发展着想,多开展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活动,寓党建工作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和宣传文化建设之中,使决策层和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的优势和好处,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党组织的工作。
21促进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不是作为和其他要素博弈的力量,而是整合的力量;不是代表利益的一方,而是超越各方利益,把各方利益协调起来。首先要明确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的首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的发展,而不是别的。以前的定位不是很准确,认为监督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发现,把监督放在第一位不仅会引起业主的反感,也说明还没有把非公组织党建问题搞清楚。企业是否违法经营不是党组织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工商、税务、环保、安全生产、公安等部门的职责,党组织不能包办包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应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位,服务与监督作为第二三位。[4]
31成本效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确保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应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即“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三培养,凸显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从而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企业发展服务,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培养成长机制
党建的创新与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发展这个大局,积极创新培育机制,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11抓好队伍培育。要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关键要有一个素质高、业务精的党组织负责人。应着力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一把手”人才库,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营、有文化、善管理”的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培育为党组织负责人,带头开展创先争优,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切实加强“人才强企”工作,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着力构筑增强企业活力的长效机制。突出把生产一线、重要岗位的优秀职工和技术骨干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和优化党员队伍,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生机活力。
21抓好人才培育。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任人惟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5]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上加大力度,善于引进人才,准确选好人才,科学用好人才,并重视“德、能、勤、绩、廉”全方位考察和培养,使有德有才的党员干部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达到人才与企业“双赢”。通过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努力把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技术骨干,把党员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经营管理人才,使非公有制企业真正成为创业创新创意的“人才高地”。
31抓好典型培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多类型,效应强”的典型人物,利用多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党员“学典型、追典型、做典型”,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发挥出党组织的魅力与战斗力。重视表彰先进对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在非公党组织中对优秀的模范党员职工进行表彰,创新“先进模范党员”、“优秀服务标兵”、“月或周创先争优之星”等表彰品牌,不断为非公组织党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四)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活动保障机制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为党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不断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影响力,就要党组织充分发挥“润滑剂”的作用,积极创新保障机制,协调和处理好企业发展的各种关系,积极创建“和谐型”企业,保证党组织工作良好有效开展,不断激发党员队伍的活力。
11落实党内关爱。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积极协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尊重、关心、爱护党员群众,稳定企业职工队伍,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努力拓宽企业就业渠道,引导各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督促企业与员工全部签订用工协议,落实福利待遇,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在企业内努力营造人与人融洽协调,相互尊重,人格独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适当给予优秀党员职工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待,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不断激发党员队伍的活力。
21及时化解矛盾。针对员工之间的矛盾,建立“谈心接待日”制度,由以党组织负责人为首的党员调解小分队,通过事前了解、当面谈心、事后沟通的方式,帮助员工消除疑虑、化解矛盾。针对员工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以建立“劳、资、工”三方集体利益协调机制的方式,维护员工的实际利益,有效化解双方矛盾,确保企业内部和谐。指导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在企业中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落实“员工约谈日”和“劳资对话会”等制度,强调党的工作与经营管理的一致性,协调处理企业与职工间的矛盾纠纷,为职工撑腰、替企业解围,保障投资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和发展。
31完善经费保障。要完善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大政策投入,通过“上级党组织拨款、经济富裕党员捐助、党费返还”的方式,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物质保障,确保创新无顾虑、活动有经费、战斗有阵地,为企业稳定发展“助燃”。要完善党员职工保险制度,构建一个党员职工“有依靠、能依靠、乐依靠”的和谐企业环境。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经费补贴制度,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员、优秀职工和普通党员职工的工作实际,给予不同等级的工作补助和津贴,加大非公组织党建活动的经费帮扶力度,让广大党员职工感受到非公组织党组织的温暖,积极投身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中。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得出。
[1][4]杨晶晶1非公党建:推进企业发展是关键[J]1光彩,2010,(8)134-351
[2]王世谊1苏南发达地区非公组织党建运行机制研究[J]1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3-161
[3]祝全永1“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存在难题及对策探析[J]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39-441
[5]彭海红1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1理论导刊,2007,(11)1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刘畅,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300222)
D26214
A
1672-6359(2012)02-0020-04
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跨国公司对中国外资政策的影响研究——政策过程的视角”(11YJC810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