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关于抓质量问题的对策

2012-08-15王国荣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

王国荣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 福州 350003)

质量关系科学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12字工作方针,系统阐述了新形势下质检工作的职责要求和目标任务。抓质量是保安全的基石、促发展的保证和强质检的牵引,是质检部门的首要任务。结合近年来质检工作实践,抓质量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 完善五项制度,形成抓质量合力

1.1 完善政府质量奖制度

我国质量发展基础薄弱、企业提升质量动力不足、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为引导和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建议设立“国家质量奖”,全面开展评选省市“政府质量奖”。通过表彰质量奖活动,弘扬优秀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榜样,激励广大企业不断改进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整体提高。“福建省政府质量奖”从2010年开始评选,两届评选中共有7家企业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较好发挥了典型引导作用。

1.2 完善质量责任制度

要完善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在质量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把质量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完善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质量责任全面落实到各级政府及分管领导的工作中去,强化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福建省政府将品牌发展和产品质量两项评估指数纳入对各设区市政府绩效考核目标,总结推广福州市政府将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内容,实行食品安全监管七种情况“一票否决制”的经验做法,有效推动质量责任的落实。

1.3 完善质量强省制度

要深入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兴市以及质量兴园等活动,发挥质量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省政府制定质量强省实施意见,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不断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实施“质量兴园”和“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以质取胜和技术标准战略,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抓质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

1.4 完善质量分析报告制度

要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监管产品质量,定期不定期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析建议,作为党委政府加强质量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各级质监部门每年都要形成年度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上报党委政府。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质量问题,要不定期进行质量分析,迅速报告当地党委政府。要组织评选表彰优秀质量分析报告,不断提升质量分析报告的水平。

1.5 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为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抓紧制定举报奖励具体办法,发挥全社会力量,及时发现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分子。要设立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将举报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非法添加物、滥用食品添加剂,购销和加工病死畜禽、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列入奖励范围,经查证属实的要及时兑现奖励。对举报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地下“黑窝点”“黑作坊”等违法行为的人员,以及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举报人员,应适当提高奖励额度。

2 构建五大体系,完善抓质量网络

2.1 加快构建质量基础体系

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重点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1]。加快制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指导企业新建(复查)计量标准、申报国家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认证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实验室资质认证和自愿性认证工作,加强高危行业和企业实验室的安全监管。

2.2 加快构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强化政府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产业集聚区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高标准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检测重点实验室。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组建技术联盟。建立统一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评价制度,在重点领域逐步实现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加快建设经济发展急需的计量检定(校准)项目,健全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管理制度,对煤、油、水、电、气等主要能源及能耗计量数据进行科学采集、综合分析、有效应用,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尽快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主干、县区和企业技术机构为补充,覆盖主要产业、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以及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向集约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帮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实现从小产品到大产品、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低档次到高档次、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转变。加快构建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体系。要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实行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加大对重要工业品(含加工食品)、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力度,继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风险监测力度,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机制,开展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食品探索性风险监测的前瞻性研究,落实质量安全区域监管、约谈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降低事故发生率,杜绝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

2.3 加快构建质量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完善质量状况发布、质量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基础性质量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完善国内外标准文献信息库、法人基础数据库,推广“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建立健全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通报机制,形成“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体系”。

2.4 加快构建质量诚信监督体系

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营造注重质量、注重安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以“信用社会”诚信系统为载体,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搭建反映产品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实现银行、税务、工商、质监、检验检疫、保险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推进集贸市场、加油站、液化气充装站等领域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制定企业质量信用评估标准,建立健全涉及民生产品消费的质量查询系统,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加强质量诚信道德教育,培育“诚实守信”质量文化,提高全社会质量信用意识。

3 推进五个公开,浓厚抓质量氛围

3.1 推进质量信息公开

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通过主流媒体以及邮箱系统、短信平台等网络渠道,主动发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包括质量舆情、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以全国质量月、“3·15”维权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常态化的群众性质量宣传服务活动。建立质量舆情动态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全民质量意识、质量维权意识,确保质量工作深入人心。

3.2 推进质量信用公开

要组织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组织相关企业签署“质量诚信承诺书”,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推动全社会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努力建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要制定《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分类评估标准》,建立涵盖所有取得组织机构代码工业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记录表》,采集资质信息、监督抽查不合格、行政处罚、特种设备、食品安全、年审不良信息等,适时分批向社会公布。推进检验检测公开,全面推行“抽样、受理、检验、出证”四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行为。定期不定期对外开放各种实验室,开展“质监邀你看技术机构”等活动,接待消费者参观和咨询,向社会公开检验检测的条件、程序、过程和结果。

3.3 推进质量监管公开

要加快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全面构建政务内网与质监专网,实现上下内外的网络覆盖,加快研发运行涉及业务内容的质监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受理、办理和审批发布。

3.4 推进执法打假公开

要充分发挥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作用,及时受理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打假举报、质量申诉、业务咨询,形成一条倾听民声、畅通民意、善解民忧的联络热线。建立重点区域监管、重点产品整治、重大案件跟踪督办等质量监管制度,以及与工商、国检以及邻省质监部门案件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质监12365与工商12315转办案件及消费者申(投)诉、咨询、维权信息互换制度,适时向社会公布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农资、儿童用品等专项打假情况,发动全社会力量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于献忠.质量品牌经济[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1-16.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质量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质量”知识巩固
航天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近3年我国农药产品质量情况分析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关于质量的快速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