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庐阳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2-08-15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区园区升级

赵 明

(合肥市庐阳工业区管委会,安徽 合肥 230041)

一、工业区发展现状

合肥庐阳工业区成立于2002年,位于合肥市北部城市发展轴的核心位置。东望新站开发区、西临大房郢水库、南至淮北路、北至长丰县界。总规划面积13.5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9.32平方公里。庐阳工业区是我市县区工业园区中面积最小的园区,2008年园区规上工业产值53.16亿元、2009年76.92亿元、2010年109.14亿元,在“十一五”末顺利冲进“百亿园区”方阵。2011年,工业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42亿元。

庐阳工业区现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企业组团:一是以被誉为“国内电力制造航母”的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电工电器制造业组团,共15家企业,总投资16.77亿元;二是以上海宝钢及徽商集团为核心的钢材加工组团,共20家企业,总投资19亿元;三是以省新华印刷、省图书发行集团、杏花印务为主的出版印刷业组团,共38家企业,总投资9.94亿元;四是以合肥晶桥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组团。

随着园区近10年的快速成长,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转型升级,转变工作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突破园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工业区转型升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发展空间有限,土地供应不足

庐阳工业区是合肥市范围内省级开发区中面积最小的园区,实际使用面积仅有8.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上,往北是长丰县的双凤工业区,往南是合肥市的北二环,东边是新站综合试验区,西边与大房郢水库一路之隔。区域位置上基本上已没有扩区的可能。加上近10年的发展,剩下可利用的工业用地已经很少,不可能引进土地需求量大的项目。

(二)产业层次偏低,项目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早期的粗放型招商,一些附加值不高、税收贡献不大的企业也购地入园,占用了大量工业用地资源,致使现在园区试图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方面转型难度较大。目前园区的每平方公里产值为32亿,与国家要求的平均水平60亿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截止2011年底,庐阳工业区工业用地项目约122个,占用工业用地约4808亩其中56个项目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个项目厂房的租赁企业为规上企业,共占用土地约3307亩。也就是说,约有60个用地项目、1500亩用地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项目数和占用土地数比例分别为49.18%和31.2%。以上60个项目基本均为2004至2009年供地,建设、发展至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年产值一直低于2000万甚至不足500万元。传统产业中缺乏关联度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工业区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尚需进一步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需进一步解决。

(三)产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链效应

目前,园区产业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第一,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协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第二,缺乏大项目、大企业的拉动,难以有效形成垂直产业集群。第三,产业集群大多属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部厂商。在集群内部,各个企业自行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外部购入,企业之间缺乏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

(四)配套功能不完善,缺乏支撑工业的服务保障

目前,园区二产比重占绝对优势,三产项目发展状况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一般分为四大类:消费者服务业,主要包括娱乐、休闲、旅馆等;生产者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分配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庐阳工业区依“城”贴“区”、交通便捷,非常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及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显然,这是目前园区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园区转型升级的对策与措施

(一)走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作为工业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促进工业发展从资源消耗为主向资源环境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

首先,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业区在配置工业用地时必须严格把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严格把握好工业项目质量,严格要求投资强度、建筑密度,提高亩均产出率,坚决杜绝少部分投资者投机钻营,滥占建设用地资源。同时工业区要下决心淘汰占地面积大、产出率较低立的现有企业,腾出土地空间,转型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打造光谷研发基地。

其次,要坚决贯彻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重点整治,坚决落实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刚性指标,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金山银山”与“青山绿水”的统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作为倒逼机制,以实施节能项目为抓手,充分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通过节能价值还本付息的方法促进企业节能降本。

第三,要完善节约资源有关政策。一是鼓励现有企业挖潜,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来提高产品层次,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加快工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一部分企业实施“退低进高”,向高空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建立土地资源补偿机制,对未按土地出让要求出让,又未达到投入、产出标准的企业,收取土地资源补偿费,用于土地指标购买支出。三是完善工业区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提升质量、环境保护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二)走招商选资的道路

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是工业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招商选资也是实现增量带动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招商选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招商选资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重点围绕发展光伏能源、LED电子、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这方面,工业区已经开始着手打造400亩的光谷基地,引进一家为京东方做配套的蓝宝石龙头企业。今后要紧紧围绕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

二是招商选资与工业配套服务结合。重点围绕沿蒙城北路西段、阜阳北路高架两侧、荣城花园、菱湖公园一带商业地块进行招商。重点解决工业区在餐饮、住宿、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服务方面的短腿,打造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服务产业,以三产促二产,形成有机统一整体,真正形成传统工业园区向都市工业园区转变。

三是招商选资与招商引智结合。在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同时,尽可能选择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项目,同时要着力引进人才、智力和先进的管理,推动现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促进现有企业的提升。

四是坚持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既要有明确的招商任务和招商引资目标,更要注重招商选资的质量。目前,园区招商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引进资金总量、轻引进项目质量,重引进项目数量、轻引进项目的成熟度,重项目的引进、轻项目的产出的状况,造成部分引进项目长时间不能开工建设,长时间不能投产。

总之,招商选资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招商引资的考核机制还有待完善,要突出“选”字,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走产业集群升级的道路

第一,加快产业的水平集聚。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科学的规划,弄清现有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针对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进行招商,以完善产业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同时,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专、精、新、特”的中小企业。

第二,加快产业的垂直集聚。一方面,要站在合肥和安徽的高度,积极发展配套产业。特别是要瞄准合肥大企业、大集团,主动联姻,围绕合肥重点发展的汽车、装备制造、优质金属材料、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信息电子、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生物技术工业“八大支柱产业”,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构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另一方面,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第三,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选择有市场潜力、上规模、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对其技术改造与升级进行政策倾斜,并申请国家相关的财政补贴和信贷优惠。

第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成为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托。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来区创业,促进科技人才带领创新团队进区,转化其科研项目,并实施产业化。大力发展微电子产品,积极跟踪全市具有技术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的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公共安全设备、新能源设备、高效节能设备等新产业的发展,加大引进力度,培育1-2个高新技术主导产业。

(四)走传统产业提升的道路

工业区传统行业如印刷包装、钢材加工、服装加工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走好了,才能为工业区工业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一要通过创新经营理念来提升。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求企业经营者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增强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二要通过产品延伸拓展来提升。努力做好产品从半成品向终端产品的延伸,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延伸,贴牌加工型向自主品牌型的延伸。

三要通过技术装备改造提升。尽管工业区传统产业居多,但是这些传统产业在抵御经济危机的影响中有特殊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企业提升产品层次的积极性。要在工业区重点行业中,着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新品的能力。

(五)走培育新兴产业的道路

新兴产业培育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结合工业区现有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提出重点发展光伏能源、LED电子、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这是符合园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在新兴产业的培育进程中,必须要坚持外引内育并重。

首先,要培育航母型企业。工业区工业基础薄弱,大集团大企业少,缺乏产业的带动能力。十年来我们成功引进了天威合变、安徽宝钢、徽商钢材等一些大企业落户。当前,我们仍然要全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狠抓规模型企业,尤其是要做好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加快培育“地标型企业”,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推动重点企业快速成长。

其次,要培育创新型企业。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型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变。如晶桥光电,虽然企业规模较小,但这几年注重新产品研发、注重一流的产品质量、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三,要培育新兴产业链。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如光谷产业,要以晶桥光电为龙头,积极发展光伏能源、LED电子、太阳能组件等相关产业和下游产业。

(六)走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道路

从研发、设计、委托制造、品牌和销售等价值链环节看,要从微小曲线的价值低端向高端转变,也就是要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制造再向自主品牌制造转变,实现自主创新之路升级。

一要重视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扩大工业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品龙头、市场调控的创建品牌的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引进、转让、开发、联合攻关等途径,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以创建品牌为抓手,调整产品结构,争创品牌求提高促发展,进一步增强品牌企业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覆盖面,顺势做强做大,力争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比重有明显提高。

二要重视行业标准制订。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权,就是行业内的话语权,谁拥有了技术标准制订权,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定价权。工业区的天威合变、杏花印务、久环燃气给排水、思润米糠油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并迅速在行业里确立了自己企业的主导地位。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工业区要加强园区企业行业标准制订引导,扩大行业的全国影响力。

三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积极引导企业舍得在注册商标、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投入与开发,并运用商标权和专利权,切实保护好自己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工业区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帮助企业和行业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四要重视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引导、鼓励企业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资本运作方式,采取兼并、重组、联合、上市等手段,加快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的上市步伐,尽快实现优势扩张。引导企业制订近远期发展规划,实施多元化拓展,加强产品上中下游的产业链配套合作,拉长产业链,从单纯生产制造向研发、销售两头延伸。

猜你喜欢

工业区园区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回暖与升级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