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2-08-15易述远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渔具巢湖渔船

易述远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安徽 合肥 230071)

2011年,合肥市区划调整过后,巢湖及其主要流域集中于合肥市,巢湖成了合肥市内湖。合肥从滨湖时代跨入环湖时代,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迈进。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

环巢湖区域是合肥市重要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市乃至全省淡水渔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是环巢湖生态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保持“巢湖一湖清水”,渔业必须发挥应有作用。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是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此,笔者结合本次青干班学习培训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探讨打造环巢湖生态经济区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显认识。

一、环巢湖生态渔业区基本概况认识

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安徽的独特资源和靓丽名片,完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环巢湖区域最大的财富,也是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一资源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环巢湖区域的发展将失去其可以凭据的最大资本。这是考虑环巢湖任何发展问题的基础认识,环巢湖生态渔业区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认识。

(一)区域概况

巢湖濒临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和包河区三县一市一区。湖区正常水面近800平方公里,环巢湖周边岸线长180多公里。宜渔区共有27个乡镇(街道),其中:沿湖岸线乡镇(街道)17个,沿河圩区乡镇(街道)10个。具体分布为,巢湖市: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垾镇、夏阁镇、卧牛山街道、天河街道、散兵镇、槐林镇、坝镇镇。庐江县:盛桥镇、白湖镇、白湖农场、庐城镇、白山镇、同大镇、郭河镇。肥西县:三河镇、丰乐镇、花岗镇、严店乡、柿树乡。包河区:大圩镇、烟墩街道、义城街道。肥东县:长临河镇、撮镇镇。

宜渔区水面资源丰富独特,河流众多,塘堰星罗棋布,水面面积26万亩。有湖泊(黄陂湖)一个,以及33条河流,主要支流杭埠河、南淝河、派河、兆河、十五里河、塘西河、白石天河、双桥河、柘皋河等呈放射状注入巢湖。

(二)产业概况

环巢湖渔业肩负着保障供给、养护生态、传承文化、拦截污染物等多重功能,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4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1亿元,二三产产值2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

1.水产养殖健康高效。环巢湖区域是传统优势水产养殖区域,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大、亩产高、效益好,健康技术应用较普及,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13.7万亩,养殖产量5.6万吨。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企业270个,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10个。出口备案注册养殖基地6个。直销港澳台河蟹200吨。无公害水产品70个、有机水产品6个、绿色水产品4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主要养殖品种有“四大家鱼”、龙虾、河蟹、泥鳅、黄鳝、甲鱼、斑点叉尾鮰等。

2.捕捞生产保持稳定。巢湖以盛产“三珍”(银鱼、河蟹、白米虾)、“一秀”(湖鲚)闻名。 捕捞业是环巢湖传统渔业,是2万多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4200多艘渔船常年在湖区作业。2010年,实现捕捞产量4.2万吨。

3.水产品加工快速发展。环巢湖区域是全市水产品加工的聚集地,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区域内有巢湖富煌三珍、大鑫水产、江涛水产、香巢工贸、真元水产、庐江同鑫水产、跃华水产等15家规模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有银鱼、虾米等干制品系列、斑点叉尾鮰加工系列、龙虾加工制品系列、鱼糜及制品系列、火锅料理系列、调味品系列、封鳊鱼等腌制品系列200余个品种。龙虾仁、鮰鱼片全部出口欧美。2010年加工水产品3.5万吨,产值6.5亿元,出口创汇1975万美元。水产品出口位居全市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全省大宗水产品出口首位。

4.渔网渔具畅销海内外。渔网渔具制造主要集中在巢湖槐林镇和庐江盛桥镇,其中槐林镇是中国渔网第一镇、亚洲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有渔网渔具加工企业400余家。2010年,实现渔网产值17亿元,产值超千万元企业50家、超亿元企业3家。渔网渔具系列产品主要出口到东亚、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渔业产业形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当前,合肥已进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发展阶段,连续多年出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2.需求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按照《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3200万人,合肥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58%,合肥市中心城区人口340万人。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作为优质动物蛋白重要来源的水产品,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

3.空间拓展条件更加有利。渔业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和饲料转化率高、比较效益高的优势。从环湖宜渔区已利用的水面来看,大水面以粗放经营为主,渔业生产潜力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依然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4.新的发展机遇开始显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蓝色农业等新经济理念的倡导实践,将深刻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渔业的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成为农业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加快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已成为养护巢湖水域生态环境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二)制约因素

1.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随着合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环巢湖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巢湖水域富营养化和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渔业生产经营成本呈上升趋势。

2.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强。一些生产经营者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对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缺乏紧迫性和主动性。渔业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渔业产业自身发展和调节能力不强。

3.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力度不够,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薄弱,池塘老化、病(灾)害多发,良种体系建设滞后、苗种供应能力不足,渔船破旧、装备落后,市场监管乏力、信息化水平低,渔业保险、渔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及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

三、加快环巢湖生态渔业区发展的几点对策

未来几年,要突出发挥渔业生态功能,在保持巢湖一湖清水的前提下,以保护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湖区渔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挖掘内涵,强化渔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环巢湖生态渔业体系,实现环巢湖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环巢湖区域渔业经济总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34%,其中一产产值32亿元,二三产产值1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8%、46%。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年均增长14.3%。

(一)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环巢湖丰富的水面资源,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龙虾、黄鳝、河蟹、鳜鱼、泥鳅、龟、鳖、鮰鱼八个特色品种,积极引进、试养和推广新品种。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鼓励引导地理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争取到2015年,环巢湖区域形成5个产值过亿元的产业品种。

(二)积极发展环境友好的增殖渔业。深化渔业增殖的生物碳汇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依据巢湖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扩大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放流规模,构建“以渔净水”长效机制,逐步改善巢湖水域生态环境。开展胭脂鱼等珍稀物种放流,保护巢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提高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每年在巢湖流域增殖放流鱼苗2亿尾以上。

(三)统筹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继续实施巢湖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巩固完善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完善渔船管理和捕捞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规范渔船检验、登记和流转管理。推进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和渔船、渔具规模。建立健全渔具标准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制定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

(四)做强渔网渔具加工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延伸渔网产业链,开发、生产渔具系列产品,建设大型渔具批发市场和渔具研发中心,打造年产值100亿的槐林、盛桥渔网渔具产业园区。

(五)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积极拓展渔业休闲娱乐功能。紧抓行政区划调整契机,紧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积极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着力打造渔耕体验、游钓健身、渔乡风情、都市观赏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建设配套设施,为公众提供亲湖、亲水空间。优化渔港旅游功能,以建设散兵、三河渔港为平台,配套建设具有渔业服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渔人码头”,培育渔港经济区,打造“渔、港、城”黄金湖岸。

大力弘扬巢湖渔文化。通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捕鱼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形式,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巢湖渔文化。建设巢湖渔业历史博览馆、渔业科普馆等渔业主题园馆。举办渔业品牌推介活动,培育渔业餐饮品牌和水产品消费文化,努力扩大巢湖渔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水产品高端消费。

(六)推进渔业节能减排。逐步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型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更新淘汰高耗能渔船,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积极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高效配合饲料、水质调控技术及环保装备。

(七)全面强化巢湖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坚持并不断完善巢湖及其流域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专业渔民生产生活困难。

(八)着力加强水生生物物种保护。开展巢湖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明确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加强巢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巢湖“三珍一秀”、鲌鱼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

猜你喜欢

渔具巢湖渔船
渔船
数据
千舟竞发
自制渔具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巢湖颂歌
渔船惊魂
杭州法瑞渔具体育用品城招商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