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发展趋势

2012-08-15李同果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社团个性化

李同果

(乐山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部 四川 乐山 614000)

高等教育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目前已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综观各高校活动课程发展,其教育目标基本一致,都强调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程理念个性化

所谓课程理念个性化,是活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个性化教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标准、内容、方法和方式不一定统一,但应为学生个性化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它的精神实质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发展个性化教育提升到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新高度。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教育可表述为: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个性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对每个学生负责,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是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应遵循的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制定活动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活动课程模块、实施活动课程时每一个环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目前高校强调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所谓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是指课程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使其身临其境,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所以,活动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就应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学生解决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挑战,培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这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活动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所以活动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实际生活中可将活动课程设计为综合类必修活动课程、综合类选修活动课程和专业类必修活动课程。如由《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名著选读》等课程构成学生必须修读的综合类活动课程;由文化艺术类,体育活动类和实用技能类等组成综合类选修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文化体育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根据专业特点、专业拓展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专业类必修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所以,强调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时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将其作为活动课程的重点内容。

三、课程资源最优化

所谓课程资源最优化就是要整合活动课程的时间、空间、内容、手段和评价等多方面的资源配置,使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获得整体的最优。

前苏联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尤·康·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方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执行,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活动课程资源最优化应借鉴这些思想,使课程资源整合实现最优。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整合自己的时间和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地选择修读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积极参与,在修读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提高某一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自己的特长;对于学校来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从纵向来看,一、二、三、四年级的活动课程在设计上要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问题。从横向来说,对于同一阶段同一年级的文科、理科、艺体等不同类别的学生,活动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既要有一致性,又要考虑差异性,使活动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内容难易程度相对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从运行机制来说,学校可以从宏观考虑,对于第二课堂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选课、成绩的考核、认定和记载等方面,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系统。在指导教师的激励、经费的预算和执行上,统筹安排,分头执行,做到一、二课堂统一协调,真正形成一、二课堂整体育人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资源最优化是目前各高校活动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

四、课程设计弹性化

所谓课程设计弹性化是指活动课程实施的空间弹性化、时间弹性化、指导弹性化、选课弹性化和学分弹性化。对于学生来说,将获得对学习的一种选择权,包括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和课程等。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名义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本质上可以说是一回事,其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

如何从根本上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推进弹性学分制,必须在总体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学分设计等方面灵活多样。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空间。如在学生选修类活动课程的模块设计上给予更多的课程模块以供选择;在学习期限上可以根据文、理、艺等专业特点给予学习期限的最低年限和最高年限;在课程学习的方式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施选择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可以选择直接参与体验式学习,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网络课堂学习;在成绩的认定方式上可以有过程记载、证书认定、成果展示和直接考核等多种方式。总之,活动课程的设置要有足够的柔性、灵活性。只有这样,人才个性培养和个性发挥才能得以充分调动。因此,活动课程的弹性化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课程管理现代化

所谓课程管理现代化是指实现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在活动课程管理中应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使活动实施课程效果事半功倍。

近几年来,对于活动课程管理现代化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运用:一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特别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对快速处理教学事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更为灵活多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大大地增强活动课程的吸引力,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活动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三是现代通信技术的积极推广和应用,为创新活动课程的实施载体提供了新机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报、移动电视等等,特别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媒体,它有着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它是唯一一种“带着体温的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许多优点,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上,必须充分运用。可见,活动课程管理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只要充分利用,必将大大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

六、课程载体社团化

所谓课程载体社团化,是将活动课程的实施与传统的学生社团有机结合,做到每一门或几门活动课程都由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来承担组织实施功能。

为什么说教学班级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实施载体,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实施的有效载体?因为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为纽带,为满足自我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按照自定章程而结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这些特点,恰恰能够承载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赋予的使命。

目前,高校实施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程面对每一个学生,要使活动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工作量非常大,其职责和功能不亚于学校的教务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社团如何实现这些功能?重要的是实现结构对接,学校可以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全面调整学生社团结构,努力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类型与学生社团结构体系有效对接。可以根据活动课程的类别和性质,将社团也划分为文化艺术类社团、体育活动类社团、实用技能类社团、科技创新类社团,基本实现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相对接,把现有的社团都归纳成这几个类型,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重组,努力确保每门活动课程都能对应一个学生社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生社团具备了一个教学班级的功能,能按照课程的理念有序地完成教学活动,无论是社团竞赛、社团训练、社团讲座都要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相吻合,因此,学生社团成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实施载体成为必然趋势。

[1]刘彦文,袁桂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2000,(04).

[2]王运红.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新课程研究[J].教师教育,2008,(07).

[3]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7).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社团个性化
缤纷社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